心理学:解决冲突——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打回去

文 不小姐写作小组 悠然

心理学:解决冲突——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打回去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B0%91%E5%B9%B4%E7%9A%84%E4%BD%

最近,由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正在热映,片中的故事线之一是剧中的陈念被同学霸凌,被扔排球、关厕所、拍裸照视频......而陈念为了不给母亲惹麻烦,选择了忍耐。

看到这,已为父母的我们,一定会不由的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被欺负,如果被欺负了,该怎么办?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去引导孩子去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有一位朋友,他们家孩子在外面被小朋友打了。孩子回来跟妈妈哭,妈妈说:“他打你的时候你要还手呀,你这孩子怎么不知道还手呢?”孩子说:“可是,那样推人、打人是不对的。”这个时候妈妈就很后悔自己平常的教育,平时她都跟孩子讲打人是不对的,可是现在孩子被欺负时却没有保护自己的方法,这时只一味退缩哭泣该怎么办?

孩子被打的时候到底要不要打回去?实际在这个问题上,简单地说“打”或者“不打”都是不准确的。

回答这个问题时,家长要问下自己:你内心的期待是什么?你期望的一定是他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能够不断升级自己维护权益的方法,逐渐用理智去取代拳头。

心理学:解决冲突——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打回去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期待?

首先,不要盲目地主张“打回去”,而要和孩子探讨他的情绪和需求。

如果孩子被打时父母觉得受不了,很心疼、很生气,立刻跟他说“有人欺负你,你要打回去”,这会出现什么问题?当孩子被欺负,他只掌握了一个方法,就是打回去,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就不会去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去发展出新的方法。等他大一点后在交往中就会有问题,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一起玩。而且当他用“被欺负了,要打回去”这样的模式去看待和周围小伙伴的关系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眼睛就好像开启了搜索自己是否“被欺负了”的模式。有时候别人可能不小心撞了他一下,就腾地一下点燃了那个“要打回去”的模式。当他打回去后,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对立,接下来他会在更多的时候看到自己被欺负、被排挤,那他又接着选择更多的“打回去”的方式去解决,这就会形成一个负面循环,让孩子没有机会去发展新的、合适的行为模式。

所以,遇到这样的事我们要做的不是怎么对付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和自家的孩子探讨他的情绪和需求。比如,孩子回来跟你说别的小朋友摔他的玩具,还打他,那你就要去分清他的情绪到底是什么。有的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情绪是生气,他觉得“我的玩具我要玩时他就应该还给我,他这样做太过分”。那你接着问:“当他把玩具摔在地上时,你心疼玩具了,是吗?”或者问:“当他把玩具摔到地上时,你觉得不被尊重了,是吗?”从他的回答中会看到他内心的需求是想爱护玩具,还是想被尊重,还是其他别的需求。

其次,和孩子探讨怎么去保证和满足这个需求。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想被尊重,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种情况下父母就不要说“不要打回去”,而是要说“可以如何打”。如果父母只说“不可以打回去”,那就会有问题。幼小的孩子被欺负的时候,他的生物本能有两种,一种是反击,一种是逃避。如果这时候他除了打回去,不会用别的方式去反击,你却告诉他不要打回去,那这孩子会怎么选择?忍了。如果每次被欺负他的方式都是“我忍了”,最后孩子形成的模式就是“逃避”,他就不敢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小的时候还好,就是一个抢玩具这么简单的事,长大以后,有人抢他的工作机会呢,有人用不当的言论讽刺他呢?他都会不敢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这样的“忍”不是有目的的谦逊,而是窝囊。

所以,当孩子小时候被打后只会打回去这一种方法时,你要教他“如何打”。比如,你跟他说:“你打人家之前,你得去看看,如果人家比你高很多,你打不过人家,还会被他打一顿,那你就要赶快跑来找妈妈帮你。如果对方比你小,那你肯定不可以打他,但是越小的孩子你越要提防,他们有时动手打人之前是没征兆的,他们是不讲道理的。所以跟小孩子在一起玩,当发生冲突的时候,你一定要提防着,别让他把你给打了或者挠了。如果他来打你,你要把他推开,别太使劲啊,他们身体轻,会摔得很厉害。”家长先讲好了,跟大孩子和小孩子冲突时都不能打,那接着就来看跟同伴之间冲突怎么办。“如果是跟你同龄的伙伴之间有冲突,他不打你,你一定不能打他。如果他打你,你要很严厉地告诉他,‘我不喜欢你这样做,如果再碰我,我不客气’。如果他还一再打你,那你一定不能客气,你要使劲地还手,让他知道不可以欺负你。”当你跟孩子这样讲了以后,他会不会真的跟小伙伴动手?不会,因为他有了这样的气势和观念,没有小伙伴敢故意欺负他。

最后,要实现方法升级,要问“除了打回去,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最重要的就是除了打回去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还可以用哪些方式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比如,他会知道被打了以后找妈妈、找老师,妈妈和老师会帮他解决问题;他还会用严厉的语言告诉对方“我不喜欢这样”,用语言来表达气势;他也许会用语言来批判对方的错误行为,“你用我的玩具没有跟我借,我向你要时你还摔回来,这样太不礼貌了”,他会用语言的力量代替身体的攻击;他甚至还能学会去理解对方的情绪,“我的玩具我现在自己也需要用,现在不能借给你,如果你真的很想借,你可以过会儿来看看”。他会既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考虑到对方的需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方法升级,来提升交往智慧。再长大一点,孩子还会做预判,和谁在一起比较容易起冲突,对方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容易动手。这样孩子看到对方愤怒时,他会选择主动停止并离开,而且他会逐渐有选择地去交朋友,远离那些很难控制情绪、会动手打人的朋友。所以在这个“打回去”还是“不打回去”的问题中,重点一定不是打或者不打的问题,重点是让孩子明白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如何用理智的、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和别人的冲突。

愿每一个坠落人间的天使,都能被这个世界所拥抱和善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