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理解孩子?請“帶著耳朵,閉上嘴”

想要理解孩子?請“帶著耳朵,閉上嘴”

在帶孩子的路上,因為孩子表達能力有限,經常會誤會孩子。我們總“以己之心度‘小人’之腹”,沒有真正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去理解孩子。

1

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小區裡親眼目睹的一幕。

小區南邊的高層一樓有一家國學幼兒園。


想要理解孩子?請“帶著耳朵,閉上嘴”


小區的南門是一個比較小的大門,沒有門衛。平常,大門旁邊只開一扇小門,業主自主刷卡通過,小門自動關閉。因為,小區裡有幼兒園,很多外面的家長也有卡,方便接送孩子。

那天,下午五點多,我出門辦事,剛好走到小區幼兒園的樓下。恰逢幼兒園孩子放學,很多家長接孩子。那會兒,已經接到後面,來往的家長已經不多了。

“你為什麼要不停地開關那個大門?你在那開關,別人怎麼過?”遠遠就聽見一個女聲在大聲說話,語氣中充滿怨怒。

稍走近點,終於看清。那扇小門的外面,一個媽媽正在批評坐在電動車後座上的兒子。小男孩也就四五歲的樣子,坐在停靠著的電動車後座上一言不發,低著頭,默默地聽著媽媽大呼小叫。


想要理解孩子?請“帶著耳朵,閉上嘴”


媽媽面對著一聲不吭的兒子,越說越激動。“你手咋那麼賤?為什麼要不停地關門?”。說著,媽媽的巴掌已經落在了孩子的臉上。

讓我驚訝的是,這樣一巴掌下去,那小小的孩子居然沒哭。

或許是兒子的倔強更加激怒了這位媽媽,接著又是一巴掌。這次,孩子終於哭了。

“哭,哭,你在那玩兒那個門,別人都沒法走,你還在這哭”。看到孩子哭了,媽媽的情緒似乎也緩和了一些。

這樣的場合,我也不好駐足看熱鬧。就只是從旁邊經過,看到,聽到了這樣的事件。


想要理解孩子?請“帶著耳朵,閉上嘴”


2

這件事,讓我思考很久。

雖然不知道事情的起因究竟是怎樣,但我清楚,這位媽媽“管教”自己孩子的出發點,不是為了孩子的教養,不是為了孩子今後的品質培養,而是為了自己當下的“面子”。

四、五歲的孩子,正是好奇心旺盛時期,對任何吸引自己注意力的東西都能充滿興趣,總想去摸一摸,搗鼓一番。

我和兒子也經常從這個小門通過。兒子也很喜歡開關這個小門。

他覺得小門刷卡打開後自動關閉覺得有意思,看到門在背後關上,還總回頭再看一眼。他看到別人把門徹底大開,用磚頭擋住,不讓自動關閉,他也會有自己的想法。他有時候會去把磚頭拿開,讓門關上。有時候,他又自己找塊兒磚頭,也把門擋住。


想要理解孩子?請“帶著耳朵,閉上嘴”


我想,那個小男孩應該是和兒子一樣,在大家出入頻繁的時候,在那不停地開關門,影響到了別人通行吧。

如果真的因為孩子的行為影響到別人,讓別人微露厭嫌的目光。我倒是覺得自己可以給別人說聲“對不起”或者“不好意思”。這樣,既沒有傷害孩子的好奇心和親子關係,也讓孩子學習到了在打擾影響到別人的時候,應該如何處理。

很多家長,在自己的“面子”和孩子之間出現衝突時,往往選擇了前者。我們怕別人說我們的孩子沒教養。因為,孩子沒教養,是因為我們父母沒教好。這樣的想法恰恰映射了父母內心深深的自卑,而這樣羞辱、打罵孩子,只能讓更深的自卑在孩子心裡逐漸固化凝結。


想要理解孩子?請“帶著耳朵,閉上嘴”


3

如何才能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呢?

我自己在學習一些管教和養育知識後,再經過自己的總結實踐,發現,最好的辦法就是,“帶著耳朵,閉上嘴”。

那麼,具體如何做呢?

一、所謂的“帶著耳朵,閉上嘴”就是希望大人能夠多聽孩子講,在孩子未明確表達之前,先不要急於作出反應,可以先了解清楚孩子這樣做的背後有他自己的什麼理由或原因。

如何能孩子開口說出自己的真正原因,也是門兒技術活兒。在我和兒子溝通的過程中,總結出來這樣的規律:

不要問“為什麼….?幹嘛這樣做?”。


想要理解孩子?請“帶著耳朵,閉上嘴”


這樣的問題語氣和家長微微的焦慮情緒聯合,會讓本來四五歲處在情緒敏感期的孩子產生應激反應。也就是,這樣的問題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

如果換成“那是什麼原因讓你不喜歡……?”,“剛才是什麼樣的情況,讓你不開心呢?”,“你剛剛想做什麼呢?”。這樣的問題,語氣緩和了很多,少了一絲質問的語氣,讓孩子就很容易接納,並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就是所謂的“帶上耳朵”,先聽孩子是怎麼說,聽聽孩子的想法,才能和孩子真正共情聯接。


想要理解孩子?請“帶著耳朵,閉上嘴”


二、“閉上嘴”又是什麼呢?

就是在孩子做錯事情時候,先不要自動反應,用嘴巴說出一堆說教或批評。這樣等於,先關閉了孩子表達自己動機的大門。

像上面的那位媽媽一樣,我們在面對孩子“錯誤”的時候,太樂忠於趕緊“告訴”孩子們為什麼不能那麼做,要這麼做,應該有什麼感受,不應該有什麼感受。而這樣的批評灌輸,除了讓家長的情緒越來越激動外,看孩子越來越不順眼外,讓孩子越來越內疚外,並不會引起孩子的任何思考,更沒法讓孩子真正學會技能,無法和孩子產生真正的共情。

“關係大於教育,好父母永遠是和孩子是一頭的”,約翰.戈特曼博士在《培養高情商孩子》裡的這句話,現在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我腦中,時刻提醒自己。那麼,就讓我們都“帶著耳朵,閉上嘴巴” 和孩子並肩站在一起去了解,理解自己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