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冷漠的孩子都是這樣養成的,家長一定要知道這幾點

自私、冷漠的孩子都是這樣養成的,家長一定要知道這幾點

自私、冷漠的孩子都是這樣養成的 家長一定要知道這幾點

孩子自私、冷漠,一點也不體貼,家長該怎麼辦?

案例:梓梓今年5歲了,他常常讓父母頭疼。比如:媽媽跟梓梓說:“去幫媽媽把鞋子拿過來。”梓梓說:“我正忙著呢。”有時家裡吃燒雞,梓梓會拿一個雞腿,然後把另一個雞腿也拿到自己的碗裡。媽媽覺得他這樣做不對,可想了想,何必跟一個孩子計較呢。上週,媽媽在衛生間滑倒,就大聲喊梓梓過來幫忙。梓梓來到衛生間看了媽媽一眼,說:“我摔跤你都要我自己站起來,這次你也自己站起來吧。”然後,梓梓就走了。媽媽聽到這些話也很無奈,不知道該怎麼教育梓梓。

自私、冷漠的孩子都是這樣養成的,家長一定要知道這幾點

自私、冷漠的孩子都是這樣養成的 家長一定要知道這幾點

梓梓是不是真的很自私、冷漠呢?到底該怎麼教育孩子呢?

分析:其實,沒有生來就自私的孩子,多是父母后天教養的結果。3歲之前,孩子不懂分享和體貼,一般來說是正常的。這叫“自我”,不叫自私,因為這是由孩子們的發展階段決定的。孩子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外部世界,而且通過對外部事物的“佔有”,來確定自己的邊界和位置。因此,父母應該少給孩子帖標籤。

孩子在3歲之後,如果還不懂分享和體貼,正常來說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常見有2類教養方式會導致孩子自私:

1. 父母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愛

如果父母早期缺席孩子的成長過程,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沒能建立起來。又加上父母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通常都是命令、指責和批評,這樣更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說到底,孩子牴觸的不是規矩,而是用冷漠來牴觸行為,這樣就能表達自己的憤怒。所以,父母要先與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再來立規矩才行。

2. 在孩子進入社會化的年齡,父母缺少必要的示範和提醒

孩子在3歲之後,就進入社會化的年齡了。可是,家長們仍然叫著孩子寶貝,做任何事情都是孩子優先,孩子就是一切。如果孩子適應了這種方式,那他就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些孩子沒有機會享受到關愛別人的樂趣,自然而然也就不會關愛別人了。因此,父母的引導很重要。比如:有什麼好吃的,家長要引導孩子先給家裡的長輩。當孩子在這些方面缺乏意識的時候,父母有這個義務提醒孩子。

自私、冷漠的孩子都是這樣養成的,家長一定要知道這幾點

自私、冷漠的孩子都是這樣養成的 家長一定要知道這幾點

那要怎麼做才能避免養出自私自利的孩子呢?家長一定要避免下面3個誤區:

1. 總說孩子“自私”

在孩子3歲以前,孩子還沒有能力區分自己的需求和別人的需求,所以他們常常表現出一切與“自我”為主導的態度。所以,父母千萬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不要把他歸類為自私的人。

2. 不尊重孩子的物權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物權,就很容易導致孩子牴觸分享,有自私的表現。比如:家長隨意把孩子的零食分給其他人;把孩子的玩具隨意送人等。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發現分享是一件很討厭的事,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喜歡分享了。如果出現這些情況時,家長可以詢問一下孩子是否願意分享,如果他說不要,家長千萬不要勉強。

3. 孩子缺少同伴交往的機會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缺少小夥伴,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其中“自私”就是許多問題中的一種。同伴交往對孩子的社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這也是為什麼孩子要上幼兒園的原因。

自私、冷漠的孩子都是這樣養成的,家長一定要知道這幾點

自私、冷漠的孩子都是這樣養成的 家長一定要知道這幾點

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被指望他替別人著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