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孩子“自私”,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看看這樣的場景,是否在你身邊發生過?

1、公交車上,一位白髮蒼蒼的奶奶帶著孫子一起上車,一位好心的年輕人給奶奶讓了個座位。奶奶並沒有坐下,而是對孫子說:寶貝你坐吧,奶奶站著就行。然後孫子心安理得地坐下,奶奶則充滿憐愛地站在旁邊。

2、媽媽在廚房忙活著做飯,剛炒好一盤菜,就對孩子說:寶貝,你先吃吧,媽媽做完再吃。等全部飯菜上齊後,孩子迅速把一盤最喜歡的菜拿到自己面前,媽媽卻說:寶貝,彆著急,你快吃吧,媽媽不吃。

3、孩子已經很大了,卻吵著要媽媽餵飯吃,等孩子自己吃飽了,又吵著要媽媽陪著去樓下玩滑板車。媽媽說:媽媽還沒吃飯,等會兒再去行嗎?孩子生氣的說:不,我現在就要去!媽媽只好放下碗筷,陪孩子到樓下去了。

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家裡被父母和長輩慣著、寵著,很少能為別人考慮,在他們眼裡,沒有誰比自己更重要。

孩子“自私”,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微博上一位寶媽“分享”,我是如何把孩子養得如此自私?

我本不想把自己的孩子養成一個“自私鬼”,但回想起自己在養娃的生活細節中,卻不自覺地把孩子往“自私”的方向去培養了。

比如外出就餐時,孩子喜歡吃蒸雞蛋,兩個娃迅速瓜分掉後,嚷嚷著還要,我通常會再點一份。因為我覺得一份蒸雞蛋而已,也沒多少錢,沒必要拒絕孩子。

餐桌上一份點心有3個,每人吃一個後還剩一個,哥哥還想繼續吃第二個,我並沒有叫停。我覺得,孩子愛吃就多吃點,我自己不吃也無所謂。

就是這樣,家庭日常餐桌上,我沒有刻意提醒孩子,要注意就餐細節,要顧及餐桌上行的其他人,沒有叫停孩子只能吃屬於自己的一份,沒有告訴孩子食物有限供應……這其實就是在縱容孩子的“自私自利”。

孩子“自私”,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中,跟一些家長和老師聊天,當談到孩子自私自我的話題時,大家都驚人一致的感嘆:現在的孩子,一個個只關心自己的得失,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經常會看一些孩子,比如讓一個孩子幫忙整理房間,往往只整理自己那一小部分的,如果自己那一塊已經做好,會很自然地離開。如果這個時候,再讓他多做一些,孩子往往會以:“這個不是我的。”來拒絕。或者,如果讓一個孩子扶一下一把倒了的椅子,儘管孩子手頭上沒有必須馬上完成的事,孩子也會很自然地回答:“這個不是我弄倒的。

孩子“自私”,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不少父母認為:“孩子上一天學,也夠累了,心疼孩子辛苦……”“孩子在公交車上愛玩耍,為了安全起見,還是讓他坐到座位上比較放心。”“孩子是家裡的寶貝,我們寵都寵不過來,孩子提出來坐,我們怎麼能不允許呢?”“孩子的學習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其他的都不重要!”“這不過是一件小事,用得著那麼認真嗎?”

孩子“自私”,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無比豐盛的時代,大家並不缺吃喝,也恰恰是這樣的環境,更應該讓孩子學會分享以及關照他人的能力。

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國外的家庭教育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大人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在我們的觀念裡,只把孩子當小孩,而國外的家長,則是把孩子視為有獨立權、有獨立思考能力、有自主權的“大人”。

正因為我們只把孩子當小孩,才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這一點孩子自己也很清楚,因為我只是個孩子,所以我有“特權”,大人就應該無條件的忍讓我。這種思想輕則把孩子養的“自私自利”,重則把孩子養成一個十足的“熊孩子”。

孩子“自私”,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大都是家庭問題的折射,孩子自私自利,不一定是家人刻意教育的結果,但一定是孩子無意間受到了父母或家人的影響。

家長們總是竭力把全部最好的都奉獻給孩子,這是一種無私的愛,可是,最殘酷的現實是,不會愛,愛變害,以愛之名的負向引導,無私的愛常常造就了自私自我的人。

孩子“自私”,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有什麼樣的孩子就一定有什麼樣的父母。父母用錯誤的方式去愛,就不要怪孩子用錯誤的方式去活;父母用狠不下心來作為藉口,也別怪以後孩子用狠得下心來作回報。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是否自私,其實大多數情況之下,無關是否獨生子,而在於如何教育。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生活越來越好,但問題卻越來越多,啃老、月光、自私、軟弱、怕吃苦、沒有責任心。

孩子“自私”,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正確的家庭教育要有原則,不能遷就和溺愛。孩子的要求要合理滿足,不合理一定不予滿足,如果孩子自私自利,再好的成績,都不會讓他個好的道路,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該改正孩子自私的性格,那麼如何改正孩子自私的性格呢?

從禮貌做起

從小教會孩子禮貌,不管是在學校裡,還是家裡,哪怕是爸爸媽媽為了你做了一件小事,也要給父母道謝。養成這種習慣,在外面自然會和其他人禮貌相處。

孩子“自私”,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讓孩子幫著做家務

並不是真正讓孩子做什麼大的家務,但是簡單的幫媽媽拿個盤子,掃個地之類的,還是可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身為家裡的一份子,是要分擔家的事情。

孩子“自私”,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不能想要什麼就給什麼

現在物質條件好了,父母經常會給孩子買很多東西。或者是孩子要什麼,父母就會買什麼。愛孩子沒錯,但這樣過於的寵愛會慣壞孩子,會讓孩子更自私。

孩子“自私”,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體會助人為樂的樂趣

如果孩子幫助了你,幫父母拿了盤子等等一些小事。父母應及時誇獎孩子,誇他幫助別人的這種行為很棒,讓孩子體會到助人為樂的樂趣。

孩子“自私”,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讓孩子跟著父母學

父母在孩子面前千萬不能表現出自私的行為來,不然孩子會有樣學樣。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必然是樂與幫助別人,這樣孩子就會跟著父母學。

孩子“自私”,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經常和孩子談談心

孩子的世界有時大人不懂,就是連父母有時也走不進去,父母應該經常和孩子談談心。瞭解一下孩子內心的想法,找個孩子自私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改正。

孩子“自私”,不是孩子的錯,而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經常聽到有人說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其實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所以經常告訴孩子:“如果你覺得很輕鬆很幸福,一定是有人在你背後默默的付出!”所以,孩子的事不要去替他承擔與負責,孩子該做些他力所能及的家務。

孩子小時候有“利己性”是很正常,但隨著成長、隨著家庭環境、身邊親人的正確引導,多半都會有改善,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懂得了感恩與愛,自然就不會太自私。

(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