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其中,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浙江書局重刊華亭張氏原本(簡稱“王弼本”);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帛書甲、乙本(簡稱“帛書本”);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組竹簡本(簡稱“竹簡本”),是三個最重要的版本。讀老子至少要三版同讀才能兼聽則明。

《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筆者繼續分享三個版本第12章(以王弼本順序為主,為更好的理解原文之意,以後都用繁體字表達原文)。

王弼本《道德經》 13章【原文】:寵(簡體為寵)辱若驚(簡體為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wéi)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wéi)天下,若可託天下。

帛書版《老子》57章【原文】:龍辱若驚。貴大若身。胃龍辱若驚?龍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龍辱若驚。何胃貴大若身?吾所以有大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梡?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

楚簡版《老子》甲簡【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驚。

何胃貴大(缺,甲本補)若身?吾所以有大者,為吾有身。及吾亡身,或何貴為身於(缺,甲本補)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舉天下矣。

《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這一章三個版本各有差別,尤其是帛書版《老子》,如果不按照通假字,或借字來解釋,文意難已理解,而另外兩個版整體意思相差不大:

梡與患:梡:竹簡本、乙本、王本皆作“患”,意指成捆

的木柴,或指木頭。或音“huan”借字“患”

②龍與寵,龍,神華生物,或指代統治者,或假借“寵”。

③貴,重視的意思。

《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這一章,老子開篇提出一個思想“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或“龍辱若驚。貴大若身”,後文對此作了見解,後世對這一段有各種說法,無論是甲本假借說法,還是甲本錯字說法,還是甲本才是原文說法,筆者都不認同,古書何意早不可考,除非作者本人解釋,否則每種說法都是假設,猜測。用假設、猜測是不會有正確結論的。所以筆者依照甲本勉強做一種解釋,依照王本做一種解釋。供讀者參考。

甲本:龍辱若驚,貴大若身。猜測還是道德經一貫比喻手法,龍指統治者,大梡,也是比喻,是如用大棒打的意思。譯文:統治者治理天下的恥辱就是驚恐不安,就像要用大棒打身體一樣驚慌。怎麼的驚恐不安呢,統治者治理天下,得到利益也恐慌,失去利益也恐慌。為什麼就像用棒子打自己的身一樣呢,因為統治者只看重自身的利益。如果不看重自身利益,怎會像用棒子打自己一樣呢。所以如果看重天下百姓的利益像看重自己的利益一樣,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像愛護自己的利益一樣愛護百姓的利益,百姓就可以安居樂業了。筆者能力有限,只能做這樣強解,有不同看法歡迎探討。

王本、楚本:筆者雖然無法下定論,但更傾向於甲本是借字的猜測,也更喜歡這兩個版本的說法,筆者寫出自己對這一版本的理解:受到寵愛或汙辱都會驚恐不安,看重禍患如同看重自己的生命。什麼叫做寵辱若驚,寵愛是上對下的行為,因此得到寵愛就會驚喜,失去寵愛就會驚恐。什麼看重禍患如同看重自己的生命,我們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為過於看重自身利益的存在,等到我們忘掉自身利益,我們何以有禍患(或直接解釋為,因為我們有身體,如果我們沒有身體,就不會有禍患,無身的思想,對筆者而言,最大的體會就是無欲則剛)。所以人最好能把自己交給天下(如何做到“無我”,即要“以身為天下”,即以博大之心,胸懷天下,而不是為個人斤斤計較),這樣人們就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你。願意把自己交付給天下的人,人們就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你。

結語,筆者對一章最大的體會就是人要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而如何做到這樣,筆者做不到胸懷天下,為天下公。但一切的驚恐,無非欲求而已,為什麼領導寵愛驚喜,無非是想要升遷的慾望,為什麼失去寵愛會恐慌,無非是怕升遷受到阻礙。有欲心難平,

無欲則剛。但人又怎麼可能無慾,慾望又是一切事物的原動力,所只能退而求其次,慾壑難填則患得患失,知足常樂則有進有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