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學渣的人生逆轉,因為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拯救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指導,傑拉爾·朱諾、讓-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

影片採取倒敘的方式來講述: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昂克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兒時同學貝比諾來到他家,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他們一起品讀了這本當年在池塘底畔輔育院讀書時,音樂啟蒙老師克萊蒙·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咀嚼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故事發生在1949年,馬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當時的法國,他沒有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只能來到池塘底畔輔育院,成為了這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

這個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裡的男孩子們大都是二戰後失去雙親或單親的“野孩子”,頑劣至極。

馬修到任後發現輔育院的院長用高壓殘暴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馬修試圖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他發現輔育院竟然沒有音樂課,於是他決定組建合唱團,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事情一開始進展得不是很順利,其中一個最大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昂克,皮埃爾雖然有著天使的面孔和天籟般的聲音,卻經常故意製造麻煩:在練習合唱時故意發出怪叫,安排他獨唱卻極度不配合……諄諄善誘的馬修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對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廂情願的感情。最後因為輔育院失火事件,馬修被院長解僱,臨走時把貝比諾帶走了。

《放牛班的春天》:學渣的人生逆轉,因為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拯救

《放牛班的春天》宣傳海報


曾經作為一名教師的我,無意間回想起和一位老師的對話,他對我說:“以我多年的從教經驗來看,好學生真的對老師不會有太多的感激之情,反而是那種差學生,你把他教好了,他倒是會感激你一輩子。現在過年的時候,會來給我拜年的,通常就是這些差學生。”

深以為然,好學生之所以是好學生,個人認為這個功勞應該歸功於父母,而差學生通過教師的教育引導,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那麼這枚功勳章自然要頒給老師。

故此,《放牛班的春天》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學渣實現了人生逆轉,是因為教育的真正意義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拯救

《放牛班的春天》:學渣的人生逆轉,因為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拯救

孩子們為馬修老師送行


好的老師像一束光,照亮學生們身邊的黑暗,指引他們未來的路。

如果你作為一名老師,在面對一群年幼但調皮到可惡的學生時候,你會如何對待?是諄諄善誘,是暴跳如雷,還是在努力一番後選擇放棄?大多數的答案可能是第三個。

但是《放牛班的春天》裡的馬修老師選擇是,繼續耐心教導。皮埃爾上課時寫院長壞話,被罰了禁閉,後來因為伯爵夫人到輔育院參觀,需要進行合唱而停止對他的懲罰。皮埃爾本以為自己不會在臺上表演獨唱了,結果馬修給了他意想不到的機會,他的眼神從懷疑到驚喜。

馬修在日記裡這樣寫到:“在莫昂克專注的眼神裡,我突然領略出許多東西,有著驕傲,被寬恕的喜悅和一種新的感受,人們對他的肯定”。

記得以前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經常被老師批評、需要請家長的學生,一天他又犯錯了,被新來的班主任叫到辦公室,他以為又要挨訓了,結果這位班主任跟他講,“XX,自從我來到你們班當班主任,很多老師跟我反映了你有很多問題,我觀察你有一段時間了,我覺得之前那些老師們對你存在偏見,在我看來,你肯定是一個好孩子。能給我說說,這次為什麼會跟同學起衝突嗎?”

他當時震驚了,從來沒有人說他是一個好孩子,只有這位老師肯定他。從這位班主任得到了認可之後,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不再故意犯錯、認真學習、發憤努力,最終讓自己考上了一所還不錯的大學。

從心理學層面來講,被認可的需要,貫穿了我們的一生。皮埃爾的音樂天賦得以發掘,馬修老師幫助他重新肯定自己,最後成為一位有所成就的指揮家。

馬修老師正是給予了皮埃爾這樣的需要,他成為了皮埃爾的一束光,照亮了他身邊的黑暗,指引他未來的道路。

《放牛班的春天》:學渣的人生逆轉,因為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拯救

孩子們表演合唱


教育者是靈魂雕刻工程師,喚醒靈魂深處的興趣愛好

《銀河補習班》裡刑滿釋放的馬皓文 ,面對“缺根弦”、長期在班裡成績墊底的兒子馬飛,也有過無可奈何的時候。馬皓文為了激發馬飛的興趣愛好,就算是身上沒有錢,也會打苦工攢錢為兒子買電腦,帶著他四處旅行、去看航天展。

以至於在影片末尾,教導主任想要說服馬飛報考清華、北大,但馬飛還是堅定地拒絕了:“可是我爸爸說過,人,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結果,在別的考生還在準備高考的時候,馬飛就拿到了飛行員的錄取通知書。

池塘底輔育院的馬修老師,組建合唱團時發現了皮埃爾的音樂天賦,雖然皮埃爾是一個不讓人省心的孩子,但在激發和培育他的過程中,馬修從來沒有放棄他,而是採取反面刺激和正面肯定的辦法,給到他獨唱的機會,並建議他的母親送他去里昂音樂學院深造,將皮埃爾的天賦充分挖掘出來,幫助他成為世界著名的音樂家。

“教育從來不是教育者們的一場權謀遊戲,而是教育者尋求每一個人天賦的事業。教育讓每一個孩子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對生活的熱愛。”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讓孩子考上大學就是身為父母、作為老師的成功了,很多人都不懂得喚醒孩子靈魂深處的興趣愛好,才是教育最應該做的事情之一。

要讓孩子知道,上大學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讀大學只是可以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事情重要途徑之一,把興趣轉換為事業,這樣才能讓孩子保持終生學習的習慣,而不是在找到一份可以安身立命的工作之後,就失去了學習動力,然後讓自己生活過得渾渾噩噩,虛度一生。

《放牛班的春天》:學渣的人生逆轉,因為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拯救

馬修老師安慰孩子


好的教育行為散發著人性的光輝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池塘底”的孩子們大都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有的甚至是孤兒,本已經缺愛了,卻只能在輔育院裡受到殘酷的對待,除馬修以外的老師們的教育行為只能稱之為管教、體罰。

學生犯錯要麼關禁閉室,要麼毆打,要麼吼叫一番,沒有去思考學生為什麼會犯錯,怎麼才能改變這一現狀。這個原因細想一下就知道了,因為這些老師對這幫孩子沒有愛,他們對孩子自然就缺乏耐心、寬容。

但是馬修就不一樣了,當他第一次走進課堂,他的手提包被孩子戲耍了一番,正巧被院長碰見,在院長向他問清緣由時,馬修選擇了為孩子們隱瞞,幫助他們免於責罰。

馬修也給予弱小而無依無靠的貝比諾更多的關愛,到最後幾乎完全充當了父親的角色。

當他發現院長的二十萬法郎原來是被勒克賀偷的時候,他詢問了原因;勒克賀想要一隻熱氣球的願望是意料之外的天真和單純,為此他不忍心打碎這個孩子的人生夢想,於是又一次成為了包庇窩藏“壞孩子”的“同謀”。

正是因為馬修給孩子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包容、善良和愛,讓這些“野孩子”們或許依然冰封的心得以融化,馬修老師雖然是悄悄地離開輔育院的,但是孩子們飛下來為他送行的紙飛機,就是對他的最大認可,他們能從馬修的身上感受到人性的光輝。

《放牛班的春天》給我們傳遞了溫暖和希望,它以法國電影特有的默默溫情讓我們細細品味,不禁感嘆:要是在現實學校中能多有幾位馬修這樣的老師該多好。

教育家貝爾斯曾說過: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只願正在長大的孩子們,你們能感受到教育者散發著人性光輝的一面;也希望還沒有找到興趣愛好的孩子,能夠通過教育的引導,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也願需要等待被救贖的孩子們,能夠得到教育的拯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