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进:海归的含金量为何越来越低?

陈思进:海归的含金量为何越来越低?

美国名校的学位

陈思进/文

前段时间,轰动美国名校的招生舞弊案,一经爆出便占据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头条,几乎刷屏了整个朋友圈。

最近,一宗最大金额的纪录又被中国涉案家庭再度刷新——650万美元!涉案家长豪掷约4400万人民币,造假让自己的女儿顺利进入斯坦福,并享有奖学金。

陈思进:海归的含金量为何越来越低?

作为改革开放后出国的第一代留美学生,每每看到这类新闻时都不禁感慨,真是时过境迁啊! 当年,我们出国时真可谓两袖清风,尤其是热门专业,如当时的我因读电脑(当时的热门专业)而申请不到奖学金,踏上美国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餐馆打“黑”工。现在的留学生是真有钱,可好像拥有的财富和智商又不成正比。

我们那个年代出国的留学生,虽身无分文,不但照样进入哈佛、耶鲁、MIT(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大学等名校,而且能如期毕业获得学位。 美国大学是所谓“宽进严出”,常春藤大学则是难进更难出,而最极端的是有的美国名校毕业率甚至低至4%。

《纽约时报》曾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难题》的文章,指出约有5%的中国学生在大一课程开始前,就已经从语言课程中退学。2009年杜克大学共招收14名中国大陆本科学生,2010年开学第一天只有8名学生如期出现,其余6名学生因为成绩无法达到学校要求被学校劝退。

哈佛大学2012年录取了八九名来自中国的学生,其中2名学生因为无法适应哈佛的竞争环境选择退学或转学。耶鲁大学2012年录取了约13名中国学生,约有3名学生选择退学或转学。

有一个网站名叫College Completion(大学毕业),专门统计每年全美国各大学的毕业率。据统计,每年美国总共有1750万大学生就学,但是大学生毕业率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 毕业率最低的10所公立大学的毕业率都在15%以下,其中南新奥尔良大学毕业率居然只有4%,其余的或者辍学,或者没能在6年之内完成大约120个学分的本科课程。

陈思进:海归的含金量为何越来越低?

难道国内的富豪不知道,即使你能用非正常途径把子女送入美国名校,他们就能顺利拿到学位吗?

回顾几十年前的留学史,第一代经过严苛入学的精英留学生,海归的含金量特别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国留学就已经不单是学霸了,已然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到了20世纪初,一般来说只要有钱就可以出国留学,好些小留学生因为怕高考进不了国内一、二流的大学而出国,与第一代留学生的情况恰恰颠倒了过来。

这也正是这些年海归的含金量逐渐走低的原因。近几年,海归已不是国内求职的加分项,如果没有海外的工作经历,单靠学历已证明不了工作能力,只有海外名校毕业还稍可加分。但近来美国名校招生舞弊案的不断爆出,使得海归最后的一点光环也将消失了。

其实,富豪花费巨款让子女造假进入美国名校没有必要。如果子女拥有读名校的高智商,根本就不用造假;如果没有高智商,即使冒牌进去也无法毕业,也拿不到名校的学位。退一步而言,如果真能一路造假拿到名校的学位,那么名校的名声将一落千丈,花钱买来的学位也将一文不值。

在美国的名校中,一路造假拿到学位是极小概率事件,因为美国的名校都是几百年的基业,想一路买通所有授课的教授,一路行贿校内各个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退一万步而言,要是造假真能得逞,一旦被媒体曝光,那么这所名校一夜之间就将臭名远扬,百年基业将毁于一旦,而这是绝对得不偿失的!

行文至此,那位百亿富豪的太太回应称被误导与利用了,并通过代表律师指出:“她被误导,她的慷慨被人利用,她的女儿成了一宗诈骗案的受害者。”

看来,这起事件已经不是花钱值不值的问题,而是刑事犯罪的案件了。

❤️

延伸阅读:

陈思进,著名财经作家、华尔街五大投行高管,有着在北美留学、工作、生活30年的丰富经历和专业的财经研究及实操经验。

本书中,他从教育、就业、社保、税收、房市、物价、法律、科技、文化思维、生活娱乐等多个角度,记录了大量的美国(北美)生活日常,并以专业的知识背景,透过微观视角将这些生活中的惯常思维和行为模式,升级和总结为一部日常生活经济学,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个区别于媒体视角,真实可触可感的美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