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國寶級”灌溉 一灣清水滋養萬畝農田

暖春4月是村民忙插秧的季節,在瀘縣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村民捲起褲腿忙插秧的場景。在瀘縣奇峰鎮,因為有了“人工天河”——渡槽的助力,美麗的春耕圖上更呈現了一道道壯美景觀。“國寶級”灌溉讓這裡的農田得到最充足的滋養,萬畝農田顯得格外有生氣。

走進瀘縣奇峰鎮陽高村,勝利渡槽內清水汩汩而出,不斷流進農田。一塊塊農田的蓄水逐漸飽滿,村民們正在田地裡進行插秧,田間地頭洋溢著歡笑聲。已經插好的秧苗在甘甜如飴的農田水的滋養下不斷生長,綠油油一片。

“我們在這兒都栽了10多年秧子了,這個渡槽的水放下來,年年都是豐收又好嘛,全部田都整完了,沒有一塊乾田的,水只有多沒有少的,全部都是整好了的。想到領導們的關懷嘛,這個旱河(渡槽)水放下來,我們的田基本上都整起了,栽插了。像我們今天就來栽插秧子了,我們八個人可能栽了有50挑的面積,這個水來,這個基本田也全部整起了。這個水嘛還是整的可以。”村民程清朝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裡,見證了渡槽這座水利工程發揮的作用,和程清朝一樣,全鎮村民對當地獨有的“國寶”情感深厚。

“為了保證水渠的暢通,在放水之前,我們對水渠和渡槽進行了清淤和修補,在放水之後派人24小時值班值守,保證水渠暢通無阻,保證每家每戶的農田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灌溉。每年,渡槽給我們帶來的水源充分保障的我們的春耕生產,對我們農民的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保證了基本上每畝加上二季稻穀一同,畝產達到1500到1600。勝利渡槽對群眾的生活生產有很大的作用,群眾對它都有很深厚的感情。”瀘縣奇峰鎮陽高村第一書記高平飛自去年接過該村“第一書記”的接力棒,其中對這座珍貴的水利工程很是重視,平時就在進行渡槽的維護工作。

行走於勝利渡槽中間層行人通道,21個橋洞放眼望去層層疊疊,頭上是潺潺水聲歡快地通過水渠;腳下是龍溪,溪水穿拱橋汩汩而過。渡槽設計巧妙,構思別緻,建造科學,那拱上加拱、橋上架橋的設計,堪稱水利工程中的珍品。

“我們的‘國寶’—勝利渡槽始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每年的三四月份就發揮他的春灌的放水作用,為我們提供春耕生產30000畝的土地,保證春排供水。與我們奇峰鎮的五個村相連,陽高、漁慶、寶豐、長寧,灌溉了我們三萬多畝的基本農田,為我們農民的春耕生產提供了充分的水源保障,確保我們的生產有收,勝利渡槽於2019年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說起渡槽的功勞,老支書黃德全依然讚不絕口。他回憶道,當時修建渡槽時全部是人工抬,不分白天黑夜地幹,所有生產隊的村民參加了修建渡槽,至今還有村民保留著修建時的工具——手錘。

在瀘縣奇峰鎮,除這座雙層橋面的勝利渡槽外,還有高大挺拔的華豐渡槽,“勝利”“華豐”——這兩個帶著時代印記的名字,可以暗示這兩個渡槽的“年齡”。至今仍然發揮著輸送農田用水作用的它們,讓我們驚歎凌空飛架之美的同時,更多的是感動。

瀘縣地處巴蜀丘陵之地,田高水低,在很多年前天旱年缺水嚴重。這個百萬人口的農業大縣,歷朝歷代修塘蓄水、築堰引水從未間斷,蓄洩以備旱潦……進入二十世紀,先後在瀨溪河、馬溪河、龍溪河、九曲河及部分支流築堰,以擴大灌溉面積。瀘縣石渠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渡槽。華豐、勝利兩渡槽屬於三溪口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僅三溪口乾支渠就長達463公里,有渡槽265座。渡槽在建成後的40多年裡,一直髮揮著引水灌溉農田的作用,對農業生產“功不可沒”。當年,為克服運輸難、吊裝難、提升難的問題,幹部群眾一起想辦法出主意,用農機站的圓鋼作拱架,20噸重的拱架用木繩搭吊裝,絞車升降,土法提升……當地幹部群眾在渡槽的修建上立下“赫赫戰功”。

瀘縣渡槽迅速揚名全川、全國。

俯瞰而下,橫臥在龍溪河上的雙層勝利渡槽,與世界聞名的西班牙塞戈維亞的古羅馬高架輸水渠很相似,其構造更令人歎為觀止:遠望雙層渡槽凌空飛架,水渠蜿蜒如龍,蔚為壯觀,稱得上水利建築的“萬里長城”。橋下農家梯田亮如明鏡,層層疊疊的梯田與渡槽相依相偎,組成最美的鄉村畫卷。

瀘縣渡槽跨越河流、道路、山谷,給缺水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用於輸水灌溉外,還有排洪、排沙的作用。渡槽記錄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也是激勵我們一代又一代努力奮鬥的鮮活教科書。(黃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