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機插秧“唱響”大春生產主旋律

人民網成都4月14日電 眼下,正值春耕生產的關鍵環節,近年來,瀘縣在全縣範圍內不斷推廣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在提質節本增效的同時,切實解決農村缺乏勞動力、缺技術等生產問題,助力大春生產。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這是古詩中所描寫的插秧情景。眼下正是水稻插秧時節,在瀘縣春雨農機專合社的農田裡,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4月13日,在瀘縣立石鎮,瀘縣春雨農機專合社水稻機械化種植示範區的秧田內,農機手正熟練地駕駛著插秧機,三臺插秧機正在儲水充足的田塊裡來回穿梭、辛勤作業,插播今年的第一批秧苗,所到之處,一排排秧苗逐漸探出頭來,綠油油的一片,非常可愛。

“幹了一個多星期了,總覺得還是可以,這個機械化插秧始終比人工快,這個機械化始終比人工快多了,一個機械的話,可能相當於人工的10倍,人工一般就是一天插個一畝多地,機械化就是插個十多畝地。”村民周賢平介紹。

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轉移,農民迫切需要用機械化替代繁重的體力勞動,而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推廣,不僅解決了傳統插秧手段勞動強度大、插秧時節人工緊張等難題,而且還滿足了水稻高產群體定量栽培的農藝要求。

“這幾年機耕、機收,一年還是要節約三、四十萬元錢的成本,機耕、機播、機插、機收節約了很多勞力,成本也要儉省。”瀘縣立石鎮春雨農機專合社負責人黃德富為我們算了筆賬:機插秧的栽插量至少是10多倍人工,也就是一臺機器取代十餘個人工,從這個層面來說,節約成本;另外一個快速,今年專合社預計種植水稻1000多畝,12臺插秧機高效“運轉”,不到半個月就能把所有農田插完,而且插秧機可以量化調節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指標,大大提高水稻種植效率,易保證水稻穩產甚至高產。

自國家實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來,瀘縣積極落實各項農機補貼政策,以農機專業合作社帶動作為“抓手”,在全縣範圍推廣農業機械化技術,極大地加快了全縣水稻全程機械化的進程。黃德富介紹,買一臺農業機具可享受政策補助20%—30%,專合社自2015年正式推廣農業機械化技術以來,真真切切享受到了政策帶來的“紅利”。(黃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