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有強大的智囊團,為何最後走了一招臭棋?


袁世凱有強大的智囊團,為何最後走了一招臭棋?

嚴格來說,在過去像袁世凱這樣的實權人物,手下的智囊團叫幕僚。幕僚是過去幕府制度下的產物,一般封疆大吏或地方軍政實權人物都會建立自己的幕府,幕府下的幕僚有的是在編制內的,有的則屬於私人聘用。不過現在人說智囊團並沒有那麼嚴格,但凡能出謀劃策的心腹都能算是智囊團的一員。

像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些人,都有自己的智囊團。其中人物,有的擅長統籌,有的擅長科學,有的擅長糧草供給,都是因才得用。據說曾國藩的議事大帳中經常有上百人,裡面多有天下才俊,包括像趙烈文這樣的大才。袁世凱屬於典型的舊派人物,對於用幕府蒐羅人才的傳統自然不會放棄。

袁世凱一開始兩次鄉試不中,激發了內在的自尊和血性,曾一怒之下把之前的詩文統統燒燬,發誓棄文而從政。其實當時也是一時氣急,他內心對於科舉之路並未死心,但現實的無奈卻逼著他窮則思變。

一開始,這位民國梟雄是給吳長慶,也就是他養父的好友,當幕僚。後來在朝鮮政亂中一戰成名,從此逐步走上了人生的巔峰。但在最得意的時候卻走了一招臭棋,引得全國討伐,最後鬱鬱而終。

我們現在想想,袁世凱的二兒子袁克文都知道勸他父親“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高層”,他的智囊團裡面不乏大才,為何沒能勸諫他放棄稱帝的想法?其實這裡面的原因很複雜,也可以說是各種因緣際會,導致老袁從一開始只是想想而已,到最後一咬牙落子敲定。


袁世凱有強大的智囊團,為何最後走了一招臭棋?

袁克文

實際上對於復辟一事,袁世凱一開始是縮手縮腳,並不敢大張旗鼓,只是暗地裡授意心腹籌劃,成與不成,用今天的話來說,是要走一步看一步的。畢竟復辟這樣的大事並不是小孩子過家家,複雜得很,牽扯到方方面面。

但當時智囊團裡像楊度、楊士琦、段芝貴、周自齊這些人為老袁的復辟大計積極奔走,到處造勢。梁士詒雖然一開始不贊成,到最後也是加入了復辟大軍。後來楊度專門組建籌安會,為了裝點門面,楊度順勢把嚴復也捲了進來。再加上孫毓筠、劉師培、李燮和、胡瑛以及他自己,共計六人,史稱“六君子”。

後人的史書裡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他的大兒子袁克定在裡面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袁世凱舉棋不定的時候,袁克定這個“敗家子”因為盤算著老爹百年後自己可以順水成章的當皇帝,於是弄出各種假消息,假新聞來糊弄他爹,意在告訴老袁,稱帝是老天的安排,當斷則斷。

而袁世凱本來就鬼迷心竅、偷心不死,在這當口又被袁克定製造的各種假消息、假天象一糊弄,內心裡開始飄飄然,那桿秤慢慢就偏向了帝制這一邊。還有那些地方大員,知道袁世凱有此野心,也紛紛上表勸諫,這又是一股力量。雖然這些人不見得是真心擁護,但當時造出來的勢卻是真實的。

按理說像嚴復、劉師培這樣的人物,應該會及時提醒他不要逆潮流而動,但悲劇就在於他們不但沒有反對,甚至還成了幫手。其實這跟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是有關係的,我們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當時這些人,非常可惜他們沒能看清濤濤大勢。


袁世凱有強大的智囊團,為何最後走了一招臭棋?

袁克定

然而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很多人對所謂的大勢是很迷糊的。那個時候,大清剛亡,民國新建,是一種新舊交替、動盪不安的氣象。甚至很多人覺得民國還不如以前,革命後的各種亂象讓他們很是失望,於是乎很多人開始懷疑革命是否合理。

嚴復曾任北京大學校長,被康有為稱為精通西學第一人,按理說應該能認清形勢。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嚴復這個人其實很複雜,他學的是西方的科學,但骨子裡卻有著濃厚的守舊情懷,甚至對於辛亥革命這樣的事也是心懷芥蒂的,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拍手稱快。

嚴復曾寫信給友人說:“吾國於今已陷危地,所見種種怪象,殆為古今中外歷史所皆無,此中是非曲直,非三十年後無從分曉耳。東南諸公欲吾國一變而為民主治制,此誠鄙陋所期期以為不可者,不識閣下以為何如?”可見嚴復對當時的變革還是心有疑慮的。

人在高位的時候,很難聽到真話,聽到的話往往恰恰是他想聽到的,他不想聽到的,一般人也不敢說。即使有人說了出來,在那個位置上也不一定聽得進去。

實際上徐世昌和段祺瑞倒是反對他復辟的,但這種反對的力量,在當時的各種力量裡顯得微不足道,甚至還顯得很不協調,起碼袁世凱應該是這麼想的。

綜上所述,袁世凱稱帝,主要還是他自己首先有這個野心,而大兒子袁克定又在後面想出各種辦法慫恿,更加強了他的決心。但另外一方面,袁世凱雖然手下人才濟濟,可大部分在關鍵時刻並沒有認清形勢、及時勸諫,反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