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黃蜀芹導演《孽債》(1994年)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孩子腦海中有一個關於“上海的傳說”

“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麼大,有沒有我的家,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餘的。”

90年代初,隨著電視劇《孽債》的熱播,《哪裡有我的家》這個旋律響徹了大街小巷,觀眾們跟著五個孩子一起離開西雙版納去上海找爸尋媽。

第一集的一開頭,在版納的小美霞要和傣家的小夥伴們道別,踏上一路向東的旅程。

這條認親之旅,充滿了彷徨與未知,似乎為整部劇奠定了一個悲苦的基調。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美霞的朋友們得知她要去上海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原因是因為媽媽去世了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小夥伴們以為她會留在上海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囑咐美霞要回來看看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問起爸爸知不知道她要去找她,美霞只報以一陣沉默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臨行前朋友們祝福美霞

飛速崛起的城市與閉塞落後的邊陲

《孽債》作為知青題材電視劇,充滿了濃郁的時代色彩與地域色彩。

沈美霞、梁思凡、盧曉峰、盛天華、安永輝五個雲南的孩子,他們從西雙版納的原始雨林走來,因都沒有買票也沒有家長陪同相遇在去往上海的列車上。

映入眼簾的上海,是雜亂無章的弄堂,28老式自行車,侷促擁擠的亭子間,門口叫電話的大媽,早晨起床刷馬桶的孩子,群居式的環境,還有穿著時髦的女人,呢子大衣和波浪卷的頭髮,新的大樓正在拔起,高矮樓層形成強烈對比……

而這對於從雲南來的五個孩子來說,仿若走進了一個新的世界,他們去上海尋找自己父母的愛情,一路上充滿了對大城市的憧憬和相遇之後的美好,可是現實卻讓他們的命運浮浮沉沉,歲月荏苒,光陰似箭,瞞著養父母偷偷踏上了開往上海的列車的這幾個孩子們,想要去尋找生養了自己,又拋棄了自己的親生父母,誰也不曾告訴他們,無論是他們來到世間還是來到上海,都掀起了一陣陣波瀾。

美霞的到來,讓親生父親與現任妻子的生活矛盾一觸即發。思凡在擁擠的石庫門裡弄裡被擠得塞不下一張床。盧曉峰的父親因誤會入獄難得一見。盛天華變成了媽媽的“拖油瓶”成了和土豪的交易。安永輝貌似幸福,在版納有愛他的養父母,在上海,親生父母都過著精緻的生活,只不過他們已經離了婚,而且精緻的背後都隱藏著汙垢。他們最終,還是沒能被海納百川的大上海留下,除了盛天華因“犯案”被帶走,其他四位孩子都返回了雲南。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下班的自行車流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東方明珠塔與正在崛起的浦東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擺渡而過的車船出行交通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中產階級的沈若塵在上海的新的家庭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五個孩子一起來到了上海火車站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上海站外的新式建築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上海的老弄堂人口密集

無可奈何的歸去來與身不由己的情愁苦

知青是在一段特殊時期的現象,一批又一批知識青年從城市下放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農村務農勞動,他們在祖國的邊疆和窮困地區揮灑自己的青春,同時卻也充滿了對未來與前途未卜的迷茫與彷徨。

直到1977年高考恢復,大多數的農村知識青年想法設法要回到故鄉,重新啟動按了太久的暫停鍵。

而當時的上海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知青,當知青們迴歸城市後內心充滿了生活的激情,但割裂已久的社會總會碰撞到種種矛盾。返城的大潮讓這群在時代中飄過來又蕩過去的年輕男女們背上了沉重的“孽債”。

《孽債》就用平實樸素的手法,還原了90年代初期,知青的心理狀態,同時也是上海城市發展乃至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劇中刻畫的這五個孩子和五個家庭中的人物都具有極其鮮明的個性,挖掘了人性的深度,他們有的面對生活不知所措,有的奔放自由,有的表面一套背面一套,有的張揚跋扈,有的唯唯諾諾,對每一個上海家庭的欲求與良知搏擊的生動刻畫,而其本質卻是對美好道德迴歸的呼喚,在奔向美好未來的路上,永遠要抱著希望。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孩子的到來顯然得到的是“外地人”的眼光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90年代初的下崗熱潮在凌杉杉身上寫照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作為編輯的沈若塵也有自己的中年生活苦楚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上海的公交顯示出的時代氣息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安永輝的爹是幹部,他第一次坐在高級沙發上不知所措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永輝望向黃浦江思考未來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新舊交替中的老上海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爸爸帶永輝第一次坐地鐵

時代的一粒灰與個人頭上的一座山

故事的結局並不是閤家歡式的收場,也很難是閤家歡式的收場,孩子們終將要和上海揮手離別,生命中的痛和傷疤,也終究難以完全癒合。而這些傷疤就只能當作是勳章給以警醒,讓我們拼命去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知青歲月是一代人的陣痛,總有人懷著複雜的心情回憶著那些日子,在反思人生時潸然落淚。

北大荒,海南島,西邊三線,邊疆,一代人的青春,是知識青年們用汗水和血淚、苦澀與無奈、希望和憧憬寫就的。

美麗的西雙版納,和浪奔浪流的黃浦江一樣,都在歷史的車輪中呼嘯而過,又自巋然不動。

生活是一襲華麗的長袍,裡面爬滿了蝨子,《孽債》描述的是這個時代,卻也是人性本身,是婚姻和情感的危機在大環境下的揭露。既然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又哪還談什麼體面。十年之後,至於車站一別,後事如何,留給觀眾想象和回味就好了。

今時今日再次回看,仿如昨夕,卻也恍若隔世。

時代的一粒灰,落到一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劇集|既然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那為什麼上海沒有我的家?

上海再見,再見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