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學如何讓缺乏“活力”的薄弱學校翻身?


案例 | 人工智能教學如何讓缺乏“活力”的薄弱學校翻身?

人工智能正在掀起一場關於未來教育的學習革命,傳統教育模式和環境都必須升級,才有可能成為面向未來的終身學習者。那麼,對於人工智能+教育抱有無限期待的教育者們,該如何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改變教學,促進教育的變革呢?

在廣州市的荔灣區有這樣一所學校,它是典型的薄弱學校,為了提升教學質量而開設第一個人工智能教學實驗班。

經過兩年的實踐,全班28名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這些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看不到希望的孩子,在新教學模式下,學習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變得愛學習了。這所學校就是廣州市陳嘉庚紀念中學

到底人工智能教學是如何讓薄弱學校翻身的?不妨跟著高老師一起去了解一下他們的故事。


案例 | 人工智能教學如何讓缺乏“活力”的薄弱學校翻身?

如何改變一所缺乏“活力”的薄弱學校

2014年,杜校長初到陳嘉庚紀念中學時,這所初中只有幾百名學生,且大部分都是“學困生”,教師平均年齡達到46歲,“學生學習沒動力,老師工作沒幹勁”。

之後,杜校長開始在陳嘉庚中學嘗試組建社團班級,實施分層教學。“我們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如解決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問題,培養出了一些特長生,但學生整體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仍然嚴重。”杜校長坦言。

到底該怎樣做,才能改變學校的學習活力,讓老師的教學更加吸引學生,讓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積極?杜校長開始多方位的努力探索。

案例 | 人工智能教學如何讓缺乏“活力”的薄弱學校翻身?

引入AI教學,為學生量身定做學習計劃

伴隨人工智能技術衍生的教育應用產品,陸續被引入到教育實踐過程中。想要革新的杜校長帶領陳嘉庚紀念中學的師生們決定勇敢嘗試一下人工智能教學,組建3種形式的班級進行智能教學試驗。


學校最終選擇八年級英語水平最差的E班,開展英語教學實驗;初一年級的一個社團班,開設數學智慧課,每週安排1~2節;此外,還在全校範圍內通過自主報名,抽調30名學生組成課後學習班,利用放學後的時間開展教學。

班級確定好之後,在每個班級正式開課前,先利用量表系統對學生進行學習能力測評和分析,並且根據結果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做詳細的學習計劃,實現了“一生一課”。

剛開始時,學生的學習數據不足,需要教師手動派課。即教師根據測量結果、課堂觀察記錄和學生的線上線下學習任務、家庭作業完成情況,為每位同學安排個性化的學習計劃,並通過互聯網派發到學生的電腦終端。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系統蒐集到的學習數據不斷增多,便能夠自動生成學習任務。

此外,系統還能不斷蒐集每位學生的學習反饋,並詳細記錄其學習軌跡,及時調整之後的學習內容。如學生解答一道問題用了多長時間、錯了幾次等信息系統都會記錄。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教師就要適時、適度介入,輔助其完成學習。此外的大部分情況中,他們只需巡視課堂,觀察記錄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態,並在學生有疑問時,通過與學生平等對話,找到癥結所在,並從旁點撥,引導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答案,以及發現規律。

案例 | 人工智能教學如何讓缺乏“活力”的薄弱學校翻身?

案例 | 人工智能教學如何讓缺乏“活力”的薄弱學校翻身?


智能教學助力師生狀態發生明顯改變


AI系統所使用的教材並不與國內任何版本的教材同步,但其尊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6大學習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後,學生們的變化明顯。


八年級英語E班的15名學生曾是同年級英語水平最差的,實際英語水平只能勉強達到小學四年級的水平。一個學期之後,在廣州市荔灣區組織的統一考試中,他們的平均成績已經非常接近區平均水平。其中進步最快的學生在區統考時的排名較之前提升了47位。


但杜校長更為看重的是,學生和教師的狀態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以往在傳統課堂上,許多“學困生”進教室都是磨磨蹭蹭的,上課遲到、剛上課就盼下課更是常態,一節40分鐘左右的課,他們的有效學習時間最多隻能達到15分鐘。


使用AI系統之後,孩子們會早早地跑到電腦室等待上課,甚至下課了也不願意走,還圍著老師和同學討論問題。


另外一方面,教師們的狀態和教學方式也有了明顯的改變。


案例 | 人工智能教學如何讓缺乏“活力”的薄弱學校翻身?

陳嘉庚紀念中學擔任AI系統實驗班班主任的伍老師在一份總結中寫道:面對學生的錯誤,以前她會毫不留情地給予否定,或者馬上歸因於學生不聽講、不用功。現在,她更理解孩子們的個體差異會導致其接受知識的速度不同,會理解和告訴學生“你不是做不到,只是暫時有困難”。


在教學中,伍老師也改變了以往直接灌輸的教學方式。


如在學習yell這個單詞時,班裡好幾個學生讀起來都有困難,伍麗青就組織幾個孩子一起討論,引導他們想一個自己認識的Y字開頭的單詞。孩子們很快就想到了yes、year,發音就有感覺了。


整個過程中,伍老師沒有領讀,也沒有給學生作示範,而是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幫自己搭建一個“腳手架”,一步一步解決問題。


“最後,幾個孩子高興地拍著手,喊著Yeah,很開心。”伍老師在總結中寫道。

案例 | 人工智能教學如何讓缺乏“活力”的薄弱學校翻身?

案例 | 人工智能教學如何讓缺乏“活力”的薄弱學校翻身?


從陳嘉庚紀念中學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能夠改變教學形式,還更加精準瞭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自識力、自信心、專注力、獨立性、思考力、積極性等6大核心能力方面,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動能。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能解決傳統大班教學中存在的痛點,實現個性化的教育管理與教學,幫助教育實現更為本質的價值:使學生人格更完整、知識更全面、能力更突出、身心更健康、閱歷更豐富以及獲得更強的獨立創新能力。


當前,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也很多,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教學應用產品也很多,但導致學生、教師負擔沉重的本質問題是教育生產力的不足,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需要從本質上去解放教育生產力,才能是真正有效地提升教與學的質量。高木學習劉瞻認為:對於知識學習而言,AI應該做的是教練的工作,與教師相輔相成,形成“人機共教”。“人機共教”是新時代解放教育生產力的關鍵。

案例 | 人工智能教學如何讓缺乏“活力”的薄弱學校翻身?

高木學習“人機共教”課堂


回覆“試用”,可免費申請試用高木學習人工智能教練“AI Tutor”

案例 | 人工智能教學如何讓缺乏“活力”的薄弱學校翻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