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火药桶填满再炸──论《凡尔赛条约》的作用


把火药桶填满再炸──论《凡尔赛条约》的作用

《凡尔赛条约》封面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休战”,法国元帅福煦对《凡尔赛条约》的评价,一语成谶。

1919年1月18日,为了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胜利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召开巴黎和会。如果时间拉回到1870年,同样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德国取得普法战争胜利并统一德国后,德皇曾在此举行加冕仪式。很明显的,战胜的法国要借此狠狠地羞辱老对手德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战败的德国也确实被羞辱了。

当时的法国人肯定不会想到,22年后,他们会再次签订投降协议书,而且是在当年德国签订停战协议的同一节火车车厢内,为了把这节车厢运到同样的地点,德国人把停放车厢的博物馆的墙都给拆了。希特勒把巴黎和会上德国受到的羞辱,加倍地奉还给了法国人,2:1,法国还是输家。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条约》签订,大战结束。《凡尔赛条约》是巴黎和会最为重要的条约,对日后的世界格局有著至深至巨的影响。

把火药桶填满再炸──论《凡尔赛条约》的作用

从左至右英国乔治、意大利奥兰多、法国克里孟梭、美国威尔逊。

一、复仇与均衡

和会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导,来自38个国家的70名全权代表参与了谈判。战败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被排除在谈判之外。俄国因于1917年和德国单独媾和且布尔什维克取得国家政权也被排除。虽说是和会,但协约国集团三大核心法国、英国、美国诉求并不一样,差距甚至是巨大的。

法国为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了500余万军民,因此希望能取得德国工业的控制权以补偿自身损失。克莱蒙梭的主张是:德国对战争中法国的损失(包括人员、财产等)进行战争赔偿,将其军力削减至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惩罚德国军国主义以使德国再也不能恢复到1914年以前的政治格局,当众处死德国皇帝,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建立莱茵兰非军事区,甚至要在法德之间建立一个“莱茵共和国”作为两国之间的缓冲国,由战胜国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同时他还希望签订封锁德国海岸线的秘密条约,以便法国能控制德国的进出口贸易。因为这些严苛的条件,克莱蒙梭也得到了“老虎”的绰号。

英国尽管其本土在战争中未遭战火,但仍有许多英军士兵在战争中丧生,英国首相戴维·劳合·乔治支持惩罚德国,但在具体措施上较法国为轻。因为乔治认识到,一旦法国提出的条件全都得到满足就会成为欧陆的超级强国并破坏欧陆均势,这和英国意图维持一个均衡的欧洲的传统政策相悖。乔治的主张可归为如下几点:保证英国的海上霸权,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以加强英国;削弱德国军力至较低水平;德国进行战争赔偿但不可过分以免激起德国的复仇心理;帮助德国重建经济。

美国国内盛行孤立政策,民众普遍认为应及早从欧洲事务中脱身,为此美国政府倾向于安抚德国并保证平等的贸易机会并顺利收回战争债务,并认为过分苛刻的条款会造成德国的复仇心理,战争将无可避免。在战争结束前,威尔逊总统就提出了十四点和平原则,该建议比英法两国的条件都更宽松,更容易被德国民众接受。威尔逊的十四点建议具体如下:

·公开的和平条约应该以公开的方式缔结而成。

·在各国领海以外的大洋和水域,有绝对的航行自由,不管是在平时或战时都一样。

·尽最大可能地消除经济障碍,并在所有同意接受和平及协同维持和平的国家之间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互相充分的保证各国的军备减少到符合保卫国家内部安全的最低程度。

·各国对各殖民地的权利的主张,应该做自由,开明和大公无私的调整。

·撤退现在在俄罗斯领土上的所有军队。

·在比利时的占领军应该撤退,其领土应该恢复,并不得企图限制她与其他自由的国家同样地享有主权。

·法国全部的领土应该获得自由。被侵占的法国地区应该归还。

·意大利和原奥匈帝国的疆界必须依照民族特性加以清楚的确定。

·东欧人民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建立独立国家。

·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及门的内哥罗独立。同时巴尔干诸国的政治及经济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应透过国际条约予以保障。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各民族自决前途。

·波兰独立,并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

·建立国际联盟以保证国际秩序。

威尔逊的14条建议无疑是巴黎和会中最具人性、并能够有效维护世界和平的中肯之言,但并没有被法国和英国完全采纳。三个主要的协约国的目的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虽然三国都做出了让步最终达成了一致,但结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国没有被彻底削弱也没有得到安抚,这个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

二、羞辱与仇恨

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尔赛条约》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战败的德意志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仇恨的种子也就此埋下。

1919年4月29日由德国外长乌尔里希·冯·布鲁克多夫-兰祖伯爵率领的德国代表团抵达凡尔赛宫。但因德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德国政府认为条件不公并提出抗议,随即退出和会。德国最为反对的是协约国强行将战罪之全部责任加诸德国一方,反驳称:“我们虽承认已战败,但对我国独负引起战争罪责之要求,则无法接受,如由我口中承认此一罪行,显然是谎言,所有欧洲国家在过去五十年中之帝国主义行为,早已不断加剧国际情势的紧张。”

战胜国当然不会理睬战败国的抗议。1919年6月,协约国宣称若德国不签署条约,战争将继续进行。菲利普·谢德曼领导的德国政府无法在内部达成一致,而其本人亦不愿接受条约,故宣布辞职。6月20日以古斯塔夫·鲍尔为总理的德国新政府成立表示愿意签署,但希望去除第227、230和231条。协约国方回应德国必须接受全部条约,否则其军队将于24小时内自莱茵河发动入侵。6月23日,鲍尔最终让步,表示德国将很快派出代表团签署条约。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五周年纪念日,德国新外长赫尔曼·穆勒在和约上签字,和约正式签署。

根据条约规定,德国失去了6.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近7百万的人口。在西欧,德国承认比利时对莫里斯尼特拥有主权,并割让奥伊彭-马尔默迪地区控制权。把萨尔煤矿的产出交予法国,萨尔的控制权交予国联,阿尔萨斯-洛林亦回归法国。在东欧,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独立,波兰共由德国处获取5.1,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条约要求德国放弃其前殖民地主权,其中第156条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予日本而非中国。条约对战后德国军队(国家防卫军)的发展状况做出了详细和复杂的限制。这些条款旨在使国家防卫军无法发动攻势。德国必须在1920年3月31日前充分解除动员,其总军人数量不得超过100,000人,至多允许有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撤销了总参谋部的设置。警察力量亦被裁减至战前规模,准军事部队被禁止存在。莱茵兰地区将被去军事化,全区及莱茵河东侧50千米(31英里)内所有防御工事均将拆除且不得新建。德国不得参与军事贸易,所有武器的类别和数量受到限制,并不得生产或贮存化学武器、装甲车、坦克及军用飞机。德国海军只允许拥有六艘前无畏舰、六艘轻巡洋舰、十二艘驱逐舰及十二艘鱼雷艇,并不允许拥有潜艇。海军总人数不得超过15,000人,禁止德国组织空军(包括海军航空队)。

在《凡尔赛和约》的众多条款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项莫过于第231条款,即战争罪责条款。

条款原文: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Governments affirm and Germany accepts the responsibility of Germany and her allies for causing all the loss and damage to which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Governments and their nationals have been subjected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war imposed upon them by the aggression of Germany and her allies。条款译文:基于德国及其盟国之侵略行为,协约国之政府及其国民因战争因而受害。协约国之政府,确认德国必须就她及其盟国引致的一切损失与破坏而负责。

该条款迫使德国承认发动战争的全部责任,并支付巨额的赔款。在1921年时,德国所要负担的赔款高达1320亿马克(尔后减免至314亿马克)。

由于当时刀刺在背传说在德国广泛流传,很多德国人都痛恨条约,尤其是战争罪责条款。原因是世界大战并非只是由德国引起,而战争责任亦不应由德国独力承担。德国共和政府因负责签署条约而受到猛烈批评。不少德国极端民族主义者怀恨在心,一直想谋求报复。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崛起。其领袖阿道夫·希特勒为了赢得民众支持,便承诺撕毁凡尔赛条约。战争罪责条款是间接助长极端民族主义在德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三、破局与崛起

战后的德国经济非常脆弱,只支付了条约规定的赔偿金额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这一小部分也给德国经济造成了极大负担并导致了近1/3的通货膨胀,条约规定德国以矿产资源和工业设备赔偿未能以现金支付的部分更激起了德国民众的不满。但是,坚韧的德国人并未被条约束缚住,而条约本身,却似乎给德国创造了比一战前更好的战略态势。恰如史学家格哈德·温伯格在其著作《手边的战争》中提到,由俾斯麦一手建立的德国政治体系不但未被摧毁反而得以保存,而且德国避免了战后被战胜国大规模军管。

条约给德国带来的战略好处是:1919年德军总参谋部在形式上被解散,但其核心仍以“部队局”的形式存在和运作,并依据一战的经验继续完善德军军事学说、组织训练。德国的东方,原来在经济和军事上都不断膨胀且亲法的俄罗斯帝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外交上孤立,内部纷争不断且卷入内战的苏维埃俄国。在南方,德国的前盟友奥匈帝国分裂为数个弱小的共和国,对德国的再次崛起已经无法构成威胁。凡尔赛条约中规定的裁军委员会名存实亡,德国的战争赔偿数额不断减少直至几乎取消,这笔财政负担和受害国的战后重建费用实际上从德国转嫁到了受害国身上。七个新的独立国家出现,分别为: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与南斯拉夫,战后德国保持了对巴尔干诸国的比其东南方的邻国更大的影响,而其他国家并没有努力改变这种状况。波兰的建立使德国免受其最大的潜在敌人俄国影响,1920年的华沙战役阻挡了布尔什维克主义向战后虚弱的欧洲前进的步伐,特别是此时的德国正面临着共产主义思潮。总之,尽管德国在一战中失败了,但是仍然有在20年后再次主导欧洲局势的能力。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他宣布废除民主制度,同时借由民族主义的风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并很快便开始大规模地重整军备。在希特勒的主导下,德国于1935年再度合并原本作为德国领土的萨尔盆地地区,而在获得民意支持的情况下德国随后推翻《凡尔赛条约》且加速重整军备的计划,甚至以大规模征兵的方式扩充部队兵力,而这些强调国家主权的举动也更加加深了德国社会对于希特勒的声望。以下是一些对条约的明显违反:

  • 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复征兵制并扩充德国军队,包括建立凡尔赛条约中禁止德国拥有的海军武器、装甲部队和空军。
  • 1936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
  • 1938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 1938年9月希特勒宣布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的部分。
  • 1939年3月希特勒宣布占领捷克斯洛伐克除苏台德地区的其余部分。
  • 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把火药桶填满再炸──论《凡尔赛条约》的作用

二战三巨头,法国已经不见踪影。

英国军事史学家科热里·巴尼特认为英法两国应通过一种彻底摧毁俾斯麦一手创立的统一的德国并使其重新分裂为多个较弱小的政治实体的方式实现欧洲大陆的永久和平,只有这样做才能彻底解决德国给欧洲带来的麻烦,但《凡尔赛条约》并未达成这个目的。凡尔赛条约在德国人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随后在纳粹党的培育下生根发芽,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条约》表面上给狮子上了镣铐,但同时又把锁匙给了它。把火药桶填满再炸──这就是《凡尔赛条约》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