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外患未除,又添内忧。清王朝是如何看着金田变成“火药桶”的

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会集结于广西金田,正式打出反清旗号,公开起义。自金田起义开始,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十八省,历时十五年,本就走下坡路的清王朝,更显风雨飘摇。这是一次很特殊的农民起义,因为它的参与者全部借助宗教组织起来。

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比如东汉黄巾起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次以太上老君降世为名的“李弘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嘉庆白莲教起义等。反观西方,农民起义反而大多和宗教无关,比如法国扎克雷起义、英国瓦特·泰勒起义,都是为了抗税。要说中国人喊着上帝的名字起义,太平天国这可是破天荒的头一次。打着“上帝”旗号发动起义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外患未除,又添内忧。清王朝是如何看着金田变成“火药桶”的

太平天国玉玺


首先,可以有统一的思想。参加农民起义的大多是贫苦农民。拜上帝会宣扬“日日有衣有食,无灾无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对痛苦挣扎在社会低层的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洪秀全编写《原道醒世训》、《原道救世歌》宣扬只有信上帝才可以免灾免难,把会众打造成有理想、有统一信仰的紧密组织,这样才能发动大规模行动。白莲教起义失败就是吃了信仰多神、分支过多的亏。

其次,宗教的崇拜色彩有利于领导层巩固自己的地位。洪秀全有野心,他改原名“仁坤”为“秀全”,原因之一就是“全”字拆开是“人王”。“上帝之子”的身份无异于给自己加上了不可侵犯的领头人光环。杨秀清、萧朝贵等其他领导人也假借“神灵附体”,声称“天父天兄下凡”,对教众发号施令。

借着美好的愿景和唯一的信仰,拜上帝会发挥出强大的号召力。一共有两万多人参加了金田起义,绝大部分都是广西的贫苦农民,其中有个很显眼的例外——洪秀全,他是广东人。为什么洪秀全一个广东人要跑到广西去传教、起义呢?


外患未除,又添内忧。清王朝是如何看着金田变成“火药桶”的

洪秀全塑像


第一,洪秀全在广东传教没有成功。鸦片战争开始以后,由于广东成为开放口岸,受到的冲击最大,各地排外情绪高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到处问人:“你听说过上帝吗?”,不仅没人搭理,还可能被当成邪魔外道。广西相对更封闭,没有那么强烈的排洋情绪,容易接受一位外国的神。

第二,广西经济落后,贫困农民多。对拜上帝会来说,广西的群众基础简直太好了。广西山多地少,很多农民没有田地,只能去垦山,或者干脆进山伐木烧炭为生。最早接受拜上帝会信仰的就是紫荆山烧炭工,其中就包括前面说过的杨秀清、萧朝贵。这里多说一句,受鸦片战争后洋货冲击土货影响,紫荆山烧炭工大量失业,他们可以说是最穷的一群人,也是最迫切需要改变命运的人。

第三,广西有很多客家人。客家人是太平天国运动早期的主力,原因有三:

一,洪秀全和主要负责在广西传教的冯云山都是客家人。这个身份帮助他们很快在广西立足,传播教义,紫荆山的烧炭工中就有不少客家人;

二,客家人需要抱团自保。客家人分批迁入广西,人多但是分散,在和土著居民发生冲突时,常常落下风,需要组织起来自卫;

三,客家人有集体迁徙的勇气。他们本来就是从别的地方移居过来的,活不下去就离开,不是什么要命的事。金田起义,转战东南,直到立足于南京,太平军都是扶老携幼,举家行动。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形容成“客家人的武装迁徙”,虽然有些片面,但足见客家人扮演的角色有多么特殊。

说到这里,可能你还有个疑问:拜上帝会发展到这么大规模,清政府难道完全不知道吗?

当然知道,而且是早就知道。

在金田起义三年多以前,广西当地就有富户向官府举报冯云山是“妖匪”,冯云山因此入狱半年。事情的结果不是清政府大规模清剿拜上帝会,而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判冯云山遣送原籍。没想到冯云山开启“唐僧模式”,一路传教,把押送自己的解差拉进了拜上帝会。虽然化险为夷,但洪秀全意识到起义才是出路。

获知广西太平军起义之后,清政府的一系列操作,又验证了他们的“猪队友”本色。比如钦差大臣赛尚阿,抓住一个天地会的首领,愣说是太平军的“万岁”,送到京城报捷。再比如广西有一首民谣说:“贼去兵方至,兵来贼已空。不知兵和贼,何日得相逢。”前方的无能,让咸丰皇帝直到八个月之后,都没有搞清楚奏报中的“太平王”到底姓甚名谁。


外患未除,又添内忧。清王朝是如何看着金田变成“火药桶”的

曾国藩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太平军一路壮大,最终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尽管打着“上帝”的旗号,梦想着建立一个平等的世界,但太平天国终究还是走上了改朝换代的老路,甚至等级比清王朝还要森严。设想得再好,终归是要严格落实才行啊。至于太平天国如何把自己折腾死,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从金田起义的事情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一个普遍规律:起义者往往都会以“平均天下”为口号,不论是明末李自成提出的“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还是洪秀全说的“有钱同使”,都具有很大的煽动力。但是,这些起义者往往在获得政权之后,却忘了开始起义的目标,最终丧失人心,以失败而告终。

注:金田起义的时间有1851年1月11日、1850年11月4日等多种说法,本文采用罗尔纲先生的观点,即1851年1月1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