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貴公子的張良為什麼造反?他比韓信、蕭何高明多了

曾是貴公子的張良為什麼造反?他比韓信、蕭何高明多了

張良作為漢高祖劉邦的智囊,足智多謀,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也是戰後封賞時僅次於蕭何的功臣,可見劉邦對他的重視。張良確實也實至名歸,不論是在反抗秦朝的統治還是此後的楚漢爭霸中,他一直跟隨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為劉邦得天下起了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都知道,張良作為謀士,是個文官,應該是個書生類的人物,卻不知張良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並且膽識過人。據史料記載,張良出生於官宦世家,原本姓姬,五代為相,他的爺爺姬開地是戰國時期韓國的丞相,服侍了三代君王,他的父親姬平也作為丞相,輔佐了兩代君王。父親死的時候,張良還是個少年公子,他還沒等到為官,韓國就被秦國滅了。作為貴族的張良家世顯赫,但滅國之仇不共戴天。他為了報仇,把家裡的三百多名僕人都遣散了,把家業也都賣光了,隨身帶著錢財到處尋訪名士,要刺殺秦王為韓國報仇。

曾是貴公子的張良為什麼造反?他比韓信、蕭何高明多了

張良到處尋訪武功高強的名士,有人給他推薦了一個大力士,能使120斤重的大鐵錘,膽量超人,也願意跟隨張良一起刺殺秦始皇。兩人提前探聽到秦始皇要出去巡遊,就埋伏在博浪沙的草叢中,等秦始皇的人馬一到,兩人一躍而起朝著一輛最豪華的車砸去,一錘下去就把車砸了個稀巴爛,車裡的人活著是不可能了。兩人得手後,利用秦軍混亂的空隙急速逃去。張良兩人雖然砸了車,砸的卻不是秦始皇坐的那一輛。原來秦始皇自知得罪的人太多,深怕有刺客,就安排了好幾輛一模一樣的豪車,一般人根本不知道他在哪一輛車上,這也使得他躲過了一劫。秦始皇被襲後急命丞相李斯破案,捉拿刺客,後來得知是姬家公子所為,就畫影貼圖,全國捉拿。

張良事後也得知了沒有殺死秦始皇而被追捕的消息,趕緊改名換姓,由姬家公子改為了張良,也叫張子房,逃到下邳找地方躲藏了起來。由於張良手裡有錢財,出手豪闊,就結交了不少的豪傑,漸漸地在下邳有了名氣,也使得不少的江湖豪傑投靠了他,但除了幾個最親近的人,其他人卻不知他就是姬家公子。項羽的叔叔項伯因殺了人被官府捉拿,投靠了張良被隱藏起來,也正是因為和項伯的這種關係才有了後來的鴻門宴,使得劉邦暫時脫離了險境。

曾是貴公子的張良為什麼造反?他比韓信、蕭何高明多了

那麼,作為一個一心一意要刺殺秦始皇、圖謀恢復韓國的張良是怎麼投靠劉邦的呢?秦二世時,爆發了席捲全國的陳勝、吳廣領頭的推翻秦朝統治的農民運動,隱居下邳的張良意識到推翻秦朝的機會來了,他就組織了幾百人的隊伍起來響應,並去投靠勢力強大的楚王景駒。這時劉邦已經成為了沛公,手下有了幾千人的隊伍,他也要去投奔楚王,兩人就在路上遇到了。兩人相談甚歡,張良感覺劉邦是個做大事的人,就投靠了劉邦。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給劉邦出謀劃策,劉邦都一一聽從,使得張良深感欣慰。

劉邦雖然是個近似混混的人物,卻知人善任,尤其對於張良,更是言聽計從,屢屢取得更大的效果,使得張良成了他的第一謀士。他在當了皇帝后曾評價張良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

曾是貴公子的張良為什麼造反?他比韓信、蕭何高明多了

劉邦登基後大肆封賞有功之臣,丞相蕭何因劉邦稱其為“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而獲得頭功。張良雖然沒有親自參與打仗,卻因“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而讓他自己選擇三萬戶。三萬戶什麼概念呢?萬戶即侯,三萬戶比侯爺還多兩萬戶。就連劉邦的連襟、為他出生入死的樊噲也才僅僅八百戶,可見對張良的封賞之高。雖然張良勞苦功高理應得這三萬戶,可他偏偏不要,他自己要求劉邦給他兩人相識時的地方留,以永記劉邦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劉邦答應了張良的請求,並把他封為留侯。

曾是貴公子的張良為什麼造反?他比韓信、蕭何高明多了

張良不僅在戰時替劉邦出謀劃策,在劉邦想要換太子時也曾多次勸說劉邦,並且為呂后出主意,請來了商山四皓為太子站臺,鞏固了太子的地位,使得劉邦徹底打消了更換太子的念頭,避免了一場宮廷內鬥。

張良跟隨劉邦攻打代國,出奇計攻下了馬邑,他就勸說劉邦讓蕭何當了相國,自己甘願退後。張良見天下已經太平,就萌生退意,他對劉邦說:“我家世代為韓相,韓被秦滅了後我一心一意就是報仇。現在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有幸成為了您的軍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這是我最大的榮譽,我已經很滿足了。現在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已經沒有什麼大事,請陛下准許我放棄人間的事情,跟隨赤松子去出遊學道。”從此以後,張良認真學習道家學說,一心一意要學道成仙。

曾是貴公子的張良為什麼造反?他比韓信、蕭何高明多了

其實張良學道不過是明哲保身罷了,他自己已經功成名就,成了朝廷頂級人物,深明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又親眼目睹了韓信、彭越等功臣的下場,就借學道為名,遠離是非。據說張良退隱後,尋找到他的師父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找了一個風景宜人、幽靜的地方隱居下來,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創辦“伐桂書院”,教當地的孩子們讀書。

漢初三傑,為劉邦創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大將韓信被人誣陷造反而被呂后殺頭,相國蕭何也因功高蓋主而被劉邦下入牢房,只有張良急流勇退,功德圓滿,足見其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