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盧梭


曾不斷有人向我推薦《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推薦的時候他們說:"那個叫肖申克的人,很厲害。"也總有人在不斷地為"肖申克是誰"這個話題提供流量。小科普:肖申克是監獄名而並非人名。

1994年,佳作頻出,《阿甘正傳》和《低俗小說》風頭正盛,《肖申克的救贖》無緣奧斯卡,成為了無冕之王。隨著時間的沉澱,我反倒覺得《肖申克的救贖》更令人難忘,經久不衰。很多人說電影中美女最養眼,可這部影片裡面沒有女主角,監獄裡也全是男性,卻穩居豆瓣評分第一的位置。《肖申克的救贖》究竟是被捧得太高,還是實至名歸?想向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拙見。

單從內容方面來講,這部影片一直圍繞著"體制化"、"自由"、"希望"、"救贖"這幾個詞展開。

1、 體制化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擺脫體制化的過程。當我們呱呱落地,不帶任何東西來到這世上,被迫地接受這世俗。起初我們可能會有所反抗,可漸漸地我們開始習慣,習慣身份差異、習慣貧富差距,逐漸被體制化。當窮變成習慣,突然有一天彩票中了頭獎,一夜暴富,卻亦會出現有人因興奮過度而走向死亡,會以為自己是得了精神幻想症。當嬌生慣養的富家子弟,家族產業突然宣佈破產,他們將無法適應這個世界,甚至認為世界虧欠著他們。

影片中的老布,便很好的詮釋了"體制化"一詞。他在肖申克監獄度過了五十年,從青年慢慢變老,變孤獨。他習慣了沒有家人,沒有朋友,習慣推著小推車記錄監獄中借書的人員名單,直到他遇到安迪,人生才再次開始熱鬧。

原以為監獄中的人都是像瑞德一樣,堅持不懈地去申請假釋,哪怕一次次被駁回,也渴望自由。可當老布得到自己將被假釋的消息,卻只想著再次犯罪,從而繼續留在肖申克。正如瑞德所說:"他在獄中有地位,出獄就成了廢人。"老布已經被體制化了,他不想再去接觸外面那個不熟悉的世界,而是寧願留在肖申克,直至死亡降臨。

出獄後,老布始終白天活在壓力之下,夜晚活在噩夢之中。他選擇了死亡,留給世界最後的東西,便是在住處刻下的"老布到此一遊"。除此之外,好像沒有什麼可以證明他來過這個世界。老布究竟有沒有得到救贖?在肖申剋日復一日枯燥無味的生活,出獄後整天活在噩夢中,所有的一切都在他踢開凳子的那一刻,不復存在。這對老布來說,亦或是種救贖。

在安迪逃獄後兩年,瑞德也被假釋。可他卻連尿尿都要打報告,他說:不打報告,我可一滴都擠不出來。習慣,真的是很可怕的東西。不知不覺中,我們總是被體制化,好像除了一直以來遵守的規則,其餘怎麼做都是種錯誤。我們無法掙脫心靈的枷鎖,畫地為牢把自己團團圍困。可當我們擺脫體制化,會突然發現:原來還有那麼多事情可以做。

2、 自由和希望

自由不在表面,而在內心。心若是牢籠,處處是牢籠。

在看到安迪一行人進入肖申克監獄的時候,很多人感慨他們失去了自由,不知要在這

高牆裡,在那被鎖住的囚籠裡度過多少個春秋,他們看到的是肉體的自由。安迪從年輕有為的銀行家,因被誤判殺害妻子及其情夫而鋃鐺入獄,這雲泥之別的身份差距,想必有那麼一瞬間,他也有過憤怒與無助,也失去過精神上的自由,只是他比別人更理智與冷靜。才有後來的用一把小錘子,一張海報,自己還自己自由。

他用那張舊唱片,播放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肖申克所有人駐足聆聽,抬頭仰望,那一刻也彷彿是自由人。安迪送瑞德口琴,希望他也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肖申克里多數人,像老布一樣,哪怕失去了肉體上的束縛,被假釋出獄,卻早已是軀殼,沒有靈魂。

他們在屋頂幫忙修葺,喝著冰啤酒,陽光瀝肩頭,彷彿自由人。當安迪提及希望,瑞德說:"希望無用,你最好認命。"而安迪卻始終堅信希望是好事,正是這份希望,讓安迪最後能夠駛向太平洋海岸,有一艘破舊的漁船,開一家旅館,讓兩個好友在太平洋海岸相擁。當你覺得生活已經一片漆黑之際,在心裡默唸三遍:"希望"。安迪可以用一把小錘子,鑿穿了瑞德認為六百年才能鑿穿的牢牆。你又有什麼做不到,只要心懷希望,到處都是暖陽。

三、救贖

總有人在問,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救贖的是什麼?

影片開頭,安迪說自己無罪。瑞德諷刺地說:"這個地方,除了我之外,都是無罪的。"再到後來安迪靠著牆,開始懺悔自己的罪責。他意識到自己雖不是直接的殺人兇手,卻因自己的脾氣將妻子越推越遠,成為了間接的幫兇。 《肖申克的救贖》有濃重的宗教色彩,這裡的"有罪",並不是法律上明文規定的罪責。而是宗教中所說的"原罪":暴食、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人生本就是在不斷地"救贖"。

1967年,安迪就挖通了牢牆,可為什麼卻在1975年才逃出生天?起初安迪一直堅信自己無罪,直到監獄長的貪婪、射殺湯米,他才意識到自己真正的罪責,從源頭上得到了救贖,精神得以解脫後,他才開始肉體的解脫,自我救贖。不只是安迪需要救贖、瑞德、監獄長,肖申克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救贖,我們每個人也是。

當然,好的電影單有內容是萬萬不夠的。從影片運用的色彩、技巧、攝影手法來講。

語文老師曾和我們說,環境是用來渲染氣氛的。這部影片在色彩的運用上,大半部分時間都處於一種灰暗色調中,人物也多活動於陰影之中。而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色彩慢慢由灰暗而單調的顏色開始變得明亮,變得豐富。好似這壓抑的氛圍快要到頭了,好日子即將來臨,不禁使得觀眾也跟著期待,心情開始變好。在故事的開頭,安迪坐在車內喝著酒,考慮著要不要殺掉偷情的妻子及其情夫,整個車內的色彩是偏暗紅色的,再結合安迪當時心中的糾結、憤怒、狂躁,讓觀眾真的相信他動了殺機。也為後面安迪是否殺了人?給觀眾拋出了一個疑問,引人入勝。

不似《阿甘正傳》那般選擇以主人公的身份來描述整個故事,《肖申克的救贖》中是瑞德用旁白將觀眾從高牆外帶入那個我們一無所知的高牆中。身為安迪的朋友,瑞德的旁白讓我們更近距離地看到了安迪的想法與變化,看到了他的日常生活,看到了他思想上的變化與自我救贖的全過程。

羅傑"狄金斯巧妙地運用鏡頭,在安迪初到肖申克監獄時,沒有過分地刻畫,他僅僅用了兩個鏡頭:一個是從監獄上空進行俯拍,一個是從監獄大門的下方由外到裡推進,沒有拖泥帶水,就這樣帶著觀眾走進了肖申克。除此之外,還用到了兩個俯拍鏡頭:一個是全監獄的犯人在廣場上聆聽《費加羅的婚禮》,那是很震撼人心的場面,人人都渴望自由。另一個是湯米被射殺的鏡頭,身上中了四發子彈,倒在血泊中。

這時的俯拍鏡頭,好似在說監獄長地位權勢滔天,看階下囚的性命如同草芥。讓人有些憎惡這些罪人打著管理罪人的名義犯罪。

有很多影片會有穿幫鏡頭,可卻很少有人看出來安迪在雪中行走的鏡頭,那些雪花其實是土豆薄片,在下水道中的汙漬其實都只是巧克力漿。這部影片有很多細節化製作,例如:

在最後翻開聖經的那個章節,內容是:出埃及記,描述的是猶太教徒逃出埃及的過程。"救贖之道,就在其中。"

這部影片,雖然歸類為犯罪,可卻是極為勵志。教給我們的是堅持,不要因任何的苦難而放棄希望,終有一天黎明會來臨。若你所在之地是極夜,那麼你就背上行囊走得再遠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