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裡奶媽都有凳子坐,宋朝大臣卻被一步步剝奪了這種權利

《清平樂》熱播,咱也湊熱鬧看起來。

第一集裡,奶媽深夜被召入宮,至趙禎房中。

趙禎已抄好《孝經》裡的一段,將給奶媽看。

鏡頭裡,可見奶媽先是坐在椅子上的。

她之後站起,在趙禎質問自己親媽是誰時,跪了。

今日此文,我就來說說,宋朝皇帝和椅子。

我們曉得,皇帝乃天子,至高無上者,能在他面前坐上椅子者,必是極受尊重的。

《清平樂》裡奶媽都有凳子坐,宋朝大臣卻被一步步剝奪了這種權利

(清平樂劇照)

劇中奶媽有座,可以理解。

有奶便是娘,此詞乃是貶意,但其初出之時,應該就是字面意思,中性詞。

皇上給奶孃賜座,是對撫育自己之人的極度尊重。

往上追溯幾十年,我們會看到一個皇帝不尊重大臣的故事。

說的是,本來宋太祖趙匡胤與大臣們說話,宰相是有位可坐的。

一次,他以殿堂光暗為由,告訴宰相範質:

你這奏摺上的字啊,我看不清,你來給我說一說……

範質起身趨近,一通講解。

退回之後,發現,自己的凳子,不見了。

能當宰相的,何等聰明呢?

在這杯酒能釋兵權的皇帝手下,還是夾著尾巴一點吧。

從此,宋朝的大臣們,再也沒有凳子了。

皇上坐著,他們站著。

尊卑立顯。

不過,在正史裡,這個故事,卻又是另外的說法。

《宋史》記載:

先是,宰相見天子議大政事,必命坐面議之,從容賜茶而退,唐及五代猶遵此制。

及質等憚帝英睿,每事輒具札子進呈,具言曰:

如此庶盡稟承之方,免妄庸之失。

帝從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廢坐論之禮。

什麼意思?

抓住幾個關鍵點就行了。

唐五代以及宋初,宰相議事,天子先賜座,再賜茶。君臣和諧。

太祖英明神武,自帶主角光環,刺目無比。範質等大臣,不敢近身。

從此,議事皆奏摺,還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啊!還是寫下來好。

啥事都遞了摺子,也就不必坐了。

這版本,乃正史。

同一件事,兩個版本,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描述。

野史裡,將趙匡胤說得那麼處心積慮;

正史中,將後周託孤大臣範質等人,說得像個怕事的鄉里村夫。

儘管《宋史》為元人所編,但仍是儒家思想貫穿其中。

為尊者諱,乃是應有之義;

抬高尊者尤其是宋朝開國皇帝的地位,也在情理之中。

以前的史書,都是這麼幹的呀。

如果趙匡胤真的尊重範質等人,哪怕他們遞摺子,你也仍可賜座啊。

兩事,並不衝突。

我們把時間拉回到仁宗朝。

也就是《清平樂》故事中的年代。

自漢朝而唐的皇帝們,多有一種認識,那就是自己雖是天子,卻並非天才。

所以,才有了經筵一事。

《清平樂》裡奶媽都有凳子坐,宋朝大臣卻被一步步剝奪了這種權利

(經筵繪畫)

經筵,皇帝設座,大臣講學,一起進步。

有旬講,各種儀式,各種崗位,有講的,有侍的,極為隆重。

旬講之外,還有日講,每天都讀。儀式簡略。

仁宗沖齡即位,大臣坐講。他有時聽不到。

於是,講臣便站起來,靠近跟他說。

此例一開,便成故事。

從此,負責講的大臣站著講,而旁聽的大臣,則仍坐著。

到了神宗朝,有人建議讓講​臣亦坐。

神宗下群臣議,說是要找出個理由來。

有人就講了,現在給皇上講學,講的不過是古書裡的舊道理,又非什麼新學問。

復讀機而已,沒創新,講臣,算不得老師。

言下之意,乃不必以師禮待之。

拉拉雜雜討論了一陣,臣權更願向君權僕伏。

最終,講臣站著給皇帝上課,就成了規矩。

宋而後,明清皆有經筵,嚴寒酷暑,非讀書的好時候,可以延期。

《清平樂》裡奶媽都有凳子坐,宋朝大臣卻被一步步剝奪了這種權利

(清朝 劇照)

乾隆年間,一道聖旨,說是經筵事重,每次皆會禱告上天,豈可延期?

哪怕下大雨,站於殿外聽講的大臣,恩准你們穿著雨衣聽講……

至是,經筵似乎已成為一種負擔。

有沒有椅子坐,都不那麼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