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以土地入股當股東 撂荒地將變“花海”

“土地入了股,我們農民變成‘股東’,還要分紅,這個好!”4月27日,在渝北區茨竹鎮方家溝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成立現場,48歲的村民肖化成領到了當天村裡的第一本股權證,他拿著“紅本本”喜笑顏開。

村民以土地入股当股东 撂荒地将变“花海”

茨竹鎮是重慶市渝北區“三社”融合發展的重點鄉鎮,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帶動村民增收和鄉村振興。

方家溝迎來了“大喜事”

“今天是個好日子,因為我們方家溝村‘三社’融合發展的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成立了,對大家來說這是好事、大事、喜事!”茨竹鎮黨委書記王卓偉的開場白,引起了村民的興趣。

為啥是喜事?王卓偉接著說,“我們方家溝村是茨竹鎮三社融合發展的首個村,用我們手上閒置的土地和多餘的資金加入農業股份合作社,可以共享合作社發展帶來的實惠和紅利。”

“三社”融合的“三社”是指:生產合作社、信用社(農商行)、供銷社,“融合”就是把三個單位的部分功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融合在一起形成互助、合作的新型股份合作社。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瞭解到,渝北區探索了“一社三部”模式,就是農戶以土地和資金入股成立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下設生產合作部、供銷合作部和資金互助部,強化合作社供銷服務,精準捕捉市場信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組織發展生產,實現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2020年,方家溝村按照“一社三部”模式,積極開展“三社”融合發展,全村共有593戶農戶以3000畝土地入股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

讓閒置“巴掌田”聚攏來

村民以土地入股当股东 撂荒地将变“花海”

方家溝為啥要開展“三社”融合發展?

在農村,很多田為“雞窩田”,地為“巴掌地”,農戶一家一戶承包的土地很分散、零碎,種地難以產生效益,紛紛外出打工,導致大量的田地撂荒。

村民把土地入了股,將閒置的土地聚攏來,就可以集中連片進行規模化整治,用機械化耕作、管護替代“肩挑背磨”的傳統農耕方式,提高農業產業效益。

茨竹鎮黨委負責人介紹,這還能解決農業產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農民貸款一直是農村發展的難點與痛點,通過“三社”融合,強化合作社信用服務,統籌使用好入股資金和財政扶持資金,加強合作社資金管理和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嚴格封閉運行,既有效保障合作社正常運行,又及時解決村民的資金需求。

此外,股權關係還將農民與集體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翠冠梨”連片將成新花海

村民以土地入股当股东 撂荒地将变“花海”

“我們家3人共有4.79畝土地,以前,有3畝土地基本是荒起的”,方家溝村民尹玉華說,“聽說村裡在搞生產互助合作社,我抱著試一下的心態,到村委會了解情況。村裡給我說了,把土地拿出來交給生產互助合作社集中發展,我半信半疑。後來,鎮村幹部多次到社裡動員開會,打消了我的顧慮。現在,我自願拿出4.79畝土地入股方家溝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 ”

如今,尹玉華成了渝北區茨竹鎮方家溝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第一屆股東,在生產互助合作社的帶領下,村裡開展了“雙十萬工程”,種下了翠冠梨。以後,將成為梨花花海,可以賞花,採摘。

尹玉華還在林下種植了青椒、小白菜、黃豆等作物,現在已初具規模,在生產合作部裡打工,對這些栽種的作物進行管護,已經有了收益。

方家溝聚焦“七化”,即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組織化、品牌化、信息化、景觀化,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比如,通過“線上+線下”並舉,建立供銷信息數據鏈,依託“淘寶” “村村旺”等平臺發展電子商務,引進有實力、運營成熟的電商服務平臺,加強物流配套設施,將村民種植的農產品銷售至全區、全市甚至全國。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蔣豔 通訊員 湯純傑 張勝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