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思达对话池子|真正的“想通”到底是什么?

姜思达对话池子|真正的“想通”到底是什么?

今天中午看了姜思达新节目《仅三天可见》第二期,采访池子。看完以后明白了为什么池子的性格这么“玩玩闹闹”、自在轻松。而且给我一些启发,对于人活着时刻沉重是成熟,还是“终于想通变得事事轻松自在”是成熟的问题,有了新的想法。


在没看池子讲自己的母亲之前,我一直对池子以往在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等节目给我的那种轻松自在、玩玩闹闹的风格有点不确定,那是不是池子真实性格?


多多少少有点掩饰或者假装自在的成分吧?对于我这种天生拘谨、克制、害怕犯错、不洒脱的人来说,池子的风格真的让我觉得“厉害”又好奇。

姜思达对话池子|真正的“想通”到底是什么?

姜思达是一个感性、克制的人,他擅长就一个点一个事情和人深度交谈。


所以前两天池子一直都“玩玩耍耍”式地,没有给姜思达更多的深入了解他内心和性格原因的机会。第三天,姜思达直接问了。


池子可能没准备说的吧,但我相信他是信任姜思达的,就像知乎一个朋友说的那样,信任了他,对谁都不会说母亲的事,但是对姜思达说了,把他当成一个安全的树洞


池子母亲在池子17岁时得病后治愈后又复发,最后在两年后离世。池子那两年一直呆在家和他父亲一起陪着他妈,做饭给他妈吃。


看到这事眼睛挺酸的,看似轻松的人都说不定经历过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啊。


然后在经历某些“很大的痛苦”后,突然就想通了。自在了。我很佩服这样的人。我佩服把一切想通的人,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想通,是什么都懂了,痛苦也经历过了,突然发现一切都没必要那么克制沉重,变得自在轻松起来。

姜思达对话池子|真正的“想通”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成熟,不是故作老成的严肃、克制,是经历痛苦后的“想通”,然后变得特自在,特轻松。不会再背负不必要的包袱了。


路依然在走,依然在前进,可是却在心理层面,完全轻松了。因此变得自在快乐。


知乎里的相关答案,有一个观点我特别不认同——


“池子和李诞,都是一类人,表面乐观,内心很苍白,我们先不谈这种苍白,凄凉到底能不能算得上是成熟。我们先不谈这种苍白,凄凉到底能不能算得上是成熟。


不管怎么样,脱离的脱口秀的那个舞台,这种用搞笑,幽默,看似不看重一切的类“嬉皮士”精神,多少都会让人觉得有点不舒服。”


“姜思达我认为是在思考沉下来的人,池子,带有主观意识的看这个对话,我也还是觉得他浮在表面,没有自己的思想。”


“池子也就是能讲几个笑话,除此之外,他说要么创作要么死,他有什么创作么?有一天他讲的笑话不好笑了,也不知道他还剩什么。也许有人说,活得开心就好。好吧,那也好。但我觉得,只是我觉得,池子看似活得‘通透’,实则浑浑噩噩。”

姜思达对话池子|真正的“想通”到底是什么?

我想说:what????


这都哪儿跟哪儿啊。表面乐观内心很苍白?看似“通透”,实则“浑浑噩噩”??“浮在表面,没有自己的思想”???


我不这么认为。


回到开头,我认为真正内心的成熟绝不是表面的严肃老成,绝不是。


我觉得那些外表更轻松自在的人更厉害。他们能做到自洽了。就是依然能把手里的事情做好,但是在心态上一切都仿佛风轻云淡了。这才是更高的境界。


原创来自公众号记诗本。转载请与我联系。欢迎关注公众号,记诗本(yaoxiangrecord),在这里会发些看过的节目、剧、电影的想法,以及个人在生活中拍的各种“还不错”的手机摄影照片。希望你在这里能找到共鸣。

姜思达对话池子|真正的“想通”到底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