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寫了半首詩,400年來無人敢接下句,朱元璋:這有何難我來

唐宋時期,上至達官貴人下達平民百姓,人人都愛吟上一兩句詩歌,皇帝更是如此。

而且皇帝大多喜歡在臣子們前面吟詩作對,尚且不評判其詩歌的技術標準,這樣不僅顯示出他們自己對文化的見解,更能讓大臣們一再表示欽佩讚賞。

趙匡胤寫了半首詩,400年來無人敢接下句,朱元璋:這有何難我來

記得有一回,趙匡胤的後宮嬪妃給他生了個兒子,趙匡胤子女不多,於是大喜,下令大赦天下,又開夜宴宴請百官。當時正值明月東昇,眾人陪著趙匡胤飲酒取樂,酒過三巡之後,趙匡胤頭有些昏沉了,看到月亮高高地掛在天上,不知怎麼來了詩興。

他摸著下巴,搖頭晃腦吟出了半首《絕句》:"未離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萬國明。"臣子們一聽,紛紛叫好,又等著他繼續說下去。

結果呢,趙匡胤說完這兩句,下面的不會說了,畢竟他是武將出身,文采有限。

趙匡胤寫了半首詩,400年來無人敢接下句,朱元璋:這有何難我來

大臣們也不敢戳破事實,連忙說皇上您醉了,早點回去休息吧,把趙匡胤請回了寢宮。

或許看到這裡各位會以為不久便有才子能補出完美的句子,畢竟宋朝是個文化繁榮的朝代,人才絕對不缺,但畢竟是皇帝的詩,誰敢隨便接下去呢?

接滿意了當然好,但皇帝要是不滿意呢?恐怕人頭不保,加上趙匡胤這前兩句確實很巧妙,所以400年過去了,都沒人敢接。

趙匡胤寫了半首詩,400年來無人敢接下句,朱元璋:這有何難我來

直到1368年,朱元璋在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也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明太祖。

朱元璋可是一位“草根”皇帝,從小種地、放牛、當和尚、當乞丐,確實沒讀過什麼書。

但他很好學,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也讀了不少書,時不時也寫寫詩,雖然水平不太高。

但同為開國皇帝,朱元璋聽說當年趙匡胤那半首無人能接的詩,頓時興致大發,要自己來試試,看著那兩句詩,他思索片刻,開口說:"恆持此志成永志,百戰問鼎開太平。"

趙匡胤寫了半首詩,400年來無人敢接下句,朱元璋:這有何難我來

顯然,朱元璋是把自己身經百戰才建立明朝的事,加進這首詩中了,明朝大臣們聽後,也跟幾百年前的宋朝大臣一樣,極力誇讚。

然後,朱元璋就將其命名為《詠月詩》。

當然了,後世文人其實是有些看不起朱元璋的,說這不過是一首打油詩,狗尾續貂,但詩這個東西,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仁者見仁,還需大家自行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