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稻盛和夫的《活法》来看工匠精神

某一次公司活动,发了一本《活法》,束之高阁多年,因为出差顺便带上了这本书,仔细阅读,发现稻盛所述,是最具实践性的人生哲学,字字珠玑,值得随身携带,随时研读。

从稻盛和夫的《活法》来看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长期坚持不懈的在某一领域钻研,精益求精,力图做出世界上最完美的产品。

这两年大家渐渐认识到中国的繁荣只是泡沫,建立在房地产、基建、互联网、吃喝消费上的经济增长,让我们感到很虚。今年中美贸易战,让我们中国人彻底认清了事实,美剧中玩世不恭、嘻哈作乐、个人主义的美国人,其实非常具有工匠精神,真正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他们手中。就连编剧和作家,也非常具有工匠精神,仔细看看《西部世界》你会发现,这部片不仅仅有谜一样的剧情和震撼的场景,里面还有各种哲学、文学、音乐、艺术、心理学的引用,在不断探讨人生的意义。

而日本人,比美国人更具工匠精神。在《活法》这本书里面,稻盛和夫重点描绘的几章,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 仅仅做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是不够的,而要做出完美到可以“划伤手指”的产品,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设计未来蓝图时,要敢于挑战,基于自己未来的潜能进行规划,要把每个细节考虑完美,一开始就能够清晰展现的完美蓝图,最终一定能成为完美产品,一开始模糊不清的设计,最终做出来多半是次品
  • 乐观大胆构想、悲观制定风险措施、乐观执行计划
  • 高度集中注意力,时刻像针尖对麦芒一样完成每一项工作
  • 真相永远来自现场,高度凝神的观察,知行合一的实践
  • 热情比能力更重要,一定要做到喜欢自己的工作,才能有自我燃烧的热情,才能不知疲倦的投入,获得超越物质的成就感
  • Don't do evil是不够的,要 Don't even think evil,相由心生,心中无恶,方能去恶
  • 聚焦当下,把每一天做到完美,最终就会成就伟大

当然,我这么一总结,活法变得非常枯燥,但实际上书中说描述非常生动,稻盛用亲身经历,来总结出每一条人生哲理,这是现代实践版的王阳明哲学。

下面我用中国的日常,来对比一下稻盛工匠精神的标准,给大家分享些感悟。

1、完美到可以“划伤手指”的产品

当你第一次抚摸iPhone4时,第一次用Mac工作站的鼠标在dock上滑动时,第一次在国际机场转机的免税店试戴劳力士时,第一次通过海外代购买回来Gucci包包时,有没有这种感觉?

而你却很少能够在中国品牌的产品上找到这种感觉,为什么?因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各行各业都习惯了抄袭+改进,不仅忽视了创意给用户带来的惊喜感,而且忽略了美学给用户带来的心灵按摩。你买到的所谓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尽管性能、功能、外观可以做到与世界领先产品基本一样,但在你内心其实没有惊喜,me too cheaper的东西最多会给你一种贪了点小便宜的窃喜。但凡你有充足的预算,就会去追求完美的体验、高贵的审美,更重要的是用新创意来满足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因此仅仅做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是不够的,而要做出完美到可以“划伤手指”的产品,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稻盛和夫因为的颜色和光泽问题,就彻底否定了研发人员辛辛苦苦若干年才做出来的完美规格产品。而中国的经营者,往往在产品概念阶段前1年,就完成了市场营销工作,产品刚出beta版本,就迫不及待的拿去卖,没有人在意它是否完美,只考虑先拿到订单,吃掉一部分市场份额。这是违背工匠精神的,工匠在器具臻美之前,是不会轻易拿出手的,图利只会影响名声。

虽然现代中国品牌很少有完美的产品,但中国却有很多惊艳世人的完美收藏品,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要向古代匠人学习。古人的钧瓷、清明上河图、蘭亭序,有数不胜数的完美艺术品,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康熙藏文龙藏经。大家如果见过藏僧创作壇城沙畫,肯定被这种艺术品震撼,当创作的目的不再是为了给世人欣赏,而纯粹是为了净化心灵,这种热情和专注就成就了完美。龙藏经也是这样的完美之作,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精力,才完成了这样的经典。

从稻盛和夫的《活法》来看工匠精神

关于中国产品之日常,举一个实际的例子。菊厂有款功能强大的IT监控软件,功能包括万象,几乎没有不能监控的IT设备,很难说在功能方面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但是却被用户频繁吐槽,而研发人员分析用户的吐槽,又得不出具体的用户需求,很多用户说很难用,但又给不出具体原因。这就是所谓的用户体验和用户审美给产品设计开发带来的窘迫,研发人员面临这些问题时无从下手去改进。

从稻盛和夫的《活法》来看工匠精神

究其根因,是因为设计和开发人员缺乏审美,缺乏易用性的考虑,设计人员只考虑架构和功能设计,开发人员只考虑实现自己模块,仅仅做到功能可用,这样的产品做出来肯定是次品。菊厂有所谓的DFX(design for excellent)标准来约束产品必须满足的非功能特性(可靠性、可服务性、性能、节能减排、网络安全、兼容性、可采购性、可供应性、可测试性、可演进性,可服务性包括可部署性、可维护性、全球化、易用性),其中易用性在DFX里面只占了立锥之地,而美学设计并没有包含在DFX里面。易用性在设计文档里面也往往很少被提及,不是因为难设计,而是因为大家一致觉得易用性设计可有可无,易用性需求在人力无法cover时是第一个被干掉的,易用性设计主观性很强,设计人员普遍缺乏实际运维经验和高贵的审美视角,往往一个人设计,一堆人挑战,吃力而不讨好,只好交给稍微有点审美观点的UI工程师来把握。

好的一点是,菊厂的终端产品非常强调美学和易用性,为了高贵的审美,菊厂还在法国专门成立了美学研究所,期望法国人给我们中国产品带来完美。而初创时期以抄袭文明的腾讯,如今产品设计非常强调用户体验,经营者将用户体验作为第一优先级来考虑是否值得投资,这样的设计原则当然做出的产品也是完美的,微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从稻盛和夫的《活法》来看工匠精神

2、基于未来的潜能进行规划

稻盛和夫的京瓷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他不断的基于未来潜能进行规划,在面临客户需求时,京瓷的同业垄断竞争者往往基于技术现状成熟度进行评估,实现困难就say no,而稻盛和夫每次都say yes,现场的随行技术人员每次都被他的承诺惊讶到,但最终还是做到了,这就是他所说的挑战未来潜能。

而这一点在中国现今很难做到,因为多数人习惯了抄袭,产品往往按现有业界标杆的规格和功能来规划,仅仅做到me to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去承诺挑战性的需求,或者去做技术尚未成熟、市场尚不明确的功能,这是难上加难,多数人都不会去冒险。另外还有一些重要因素也造成了无法“基于未来潜能”来规划,比如你的核心技术掌握在他人手中,比如你的产品有大量的开源依赖,再比如你的方案和产品内部模块分工精细,互相依赖,各部件又各怀心思,内耗严重,无法推动需求落地。总之这一条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只靠加班很难搞定,当有一天我们真正掌握了业界标杆核心技术时,当我们的产品不再仅是成熟技术的工程实现时,这一条就变得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我们长期保持核心竞争力。

3、一开始模糊不清的设计,最终做出来多半是次品

当你有一个产品规划,却无法弄清楚每个功能如何实现,千万不要走一步看一步,这只会造成失败。

这一点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在一开始就考虑清楚每个细节,避免到了开发阶段进行阻塞或返工。

有人拿赵本山的“如何把大象关到冰箱里”这个小品来教育研发人员,要求研发人员看清事物本质,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用户需求。问“把大象关进冰箱需要几个步骤”,研发人员回答这个问题时往往会考虑很多细节,比如是考虑把大象切成块、还是做个大一点的冰箱、要不要跟用户澄清一下需求、问清楚大象是死的活的有多大等等,而这时领导都会把研发人员嘲笑一番,说他研发思维,然后告诉他标准答案是“第一步打开冰箱门,第二步把大象塞进去,第三步关上冰箱门”。

从稻盛和夫的《活法》来看工匠精神

作为技术人员的我表示很无语,用这个例子来说明“用简单的方式解决用户需求”很不恰当,而用这个来作为工匠精神的反面案例倒是很恰当。多年来中国的很多行销人员投标时很没有下限,无论自己的产品是否可满足,一律答yes,粗暴的先把技术标拿下,再考虑后面商务和交付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非研发思维”,嘴里跑火车,牛皮吹上天,到了产品交付时,搞不定的和客户喝几杯酒就搞定了。这样无原则的运作方式,中国何时才有匠人?

4、乐观大胆构想、悲观制定风险措施、乐观执行计划

稻盛和夫在提出构想时是非常激进的,才创业初期经常找到周边人的反对,提出各种悲观观点来打消他的念头,后来他就不找这些人讨论了,而找一些乐观而热情的人来讨论构想,这些人多半都赞成他去试试。当然试之前要悲观的制定各种风险措施,而到了执行阶段却要乐观的去执行计划。

稻盛和夫拿徒步穿越南北极的大场满郎举了个例子,稻盛夸大场胆大,大场却说自己最为怕死,出发前会悲观的制定各种风险措施,准备的一应俱全,生怕死到半路,也正是因为针对风险的准备充分,才得以生存下来。

这告诉我们,作为匠人,创意要大胆,风险准备要充分,才能乐观的交付出完美的产品。关于这一点,互联网充满了各种反向例子,乐视网就是其一,只考虑大胆创意,却没有好的盈利模式,风投的泡沫早晚会破灭。

5、高度集中注意力,时刻像针尖对麦芒一样完成每一项工作

前一段时间吉林大学财经学院的毕业典礼上,他们院长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你去观察一个团体,当台上一个人在讲,台下绝大多数人都在认证听的,多半是日本人;当一个人在讲,台下一半人在听,另一半人乱糟糟的,多半是韩国人;而当一个人讲,台下少数人在听,多数人在各忙个的,肯定是中国人。

从稻盛和夫的《活法》来看工匠精神

我曾经去给日本出差,工作日的地铁里每个人都西装革履,无论什么行业的,起码从穿着上都是一丝不苟的样子。与客户举办的workshop,当地同事准备的非常认真,客户来之前全部站到门口,每来一个客户,都给90度鞠躬。给客户介绍方案时,下面的二十几号人全部正襟危坐,有问题就先记下,讲完了一个个提问。这在中国是很难遇到的,仅有一次我去军队客户那里培训产品性能,才受到了这么高度集中的注视。

中国的这种陋习,是从上至下都存在的,上至人民代表大会,下至小学课堂,都存在这种情况,究其形成原因,从我个人的切实体验上总结,可能有三点,一是因为很多台上演讲者讲的东西太虚,或是乌托邦的鬼话,或是人人尽知的大道理,或是没有任何让人想听的枯燥内容;二是因为中国大学里过于散漫的风格,过于佛系的老师,教育出来的都是率性的学生;三是中国礼崩乐坏,即使你不去认真听,也不会因此觉得不尊重演讲者。

而在平时的工作中,非预约式的沟通方式,多线程交叉并行,也让我们很难集中精力做好每一项工作。日本人以“不给他人填麻烦”为美德,而中国人却理所应当地向他人求助来推动个人KPI工作的进展,以踢皮球的方式推掉KPI无关的工作,相信大家对菊厂的welcome to join the conference有所了解,菊厂人经常边接入远程会议,边做自己的工作,这实际上是最无法集中精力的工作方式。精力无法集中,不仅效率低下,你会错过很多细节,会给产品带来很多瑕疵。

总之,注意力不集中,是国人之通病,得治。

6、真相永远来自现场,高度凝神的观察,知行合一的实践

这句话是讲给眼高手低的人的,很多人以为知了就能成功,而事实上光靠看书和PPT,是无法胜任工作的,你必须知行合一,行的过程中还要高度凝神,牢记现场的细致末节,修复每一点瑕疵,才能做出完美的产品。

稻盛和夫举了一个例子,创业之初做高精度瓷元件,由于原料粉末密度的不均匀,每次进了高温炉,烧出来的都是烤鱿鱼,一次他亲自观察,眼睁睁看着器件变弯,忍不住有种把手伸进去压住的冲动。最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压住,当然不是用手,而是用耐高温材料,困扰技术人员很多天的问题,通过现场观察,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就解决了。

关于知行合一,我个人也有深刻体验,学习Oracle,看文档以为自己学会了,真正去搭建Oracle 10g RAC环境时,却花了足足10天;对着文档一条条命令敲进去学习,以为已经掌握了,真正执行性能测试却发现无从下手调优;搞懂了测试后,去真正开发一款测试工具时,发现仍然困难重重;最后终于以为练成神功了,出差到客户现场,发现场景千奇百怪,也只能在实践中弄清真相,格物以致知。

关于高度凝神的观察,可能搞产品测试的人最有发言权,自动化执行用例远远不如手工执行用例发现的问题多,而视觉疲劳的老手经常没有新员工发现的问题多,这就说明了真相永远来自现场,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真相的眼睛。

7、热情比能力更重要,一定要做到喜欢自己的工作

稻盛和夫描绘了三种人:自燃型、可燃型,不可燃型。匠人必须是自染型,喜欢自己的工作,有无比的热情,不知疲倦的自我燃烧。如果你根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即使付出12分的努力和热情,也找不到一丁点的成就感,那是很难成为匠人的,不如趁早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物质上的收获可能差点,但精神上可以得到愉悦,长期坚持一定能够成就伟大。

8、相由心生,心中无恶,方能去恶

稻盛和夫成功的三要素解释成:人生态度x热情x能力,其中人生态度可以取值正负,也就是说,让你做一项事业,如果最开始就抱着错误的人生观,能力越强,越是热情,产生的恶果也就更大。

因此稻盛和夫强调心中无恶,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从小被教育过的、最简单的做人原则来作为指导,随时以利他为第一位原则,don't do evil,don't even think evil。

9、聚焦当下,把每一天做到完美,最终就会成就伟大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累了一天,半夜回到家里,回想自己一天的工作,思考究竟有多大意义,质疑自己是否是在虚度光阴,浪费生命,在人类慢慢历史长河中,我究竟在哪里,我要走向何方?然后开始思考未来,再次树立曾经抛弃过无数次的远大理想,对比现状,内心无比慌张,开始失眠,好不容易睡着了,梦里尽是各种可能的奋斗路径,早上醒来,发现还是得面对现实,拖着疲惫的身体开始新一天轮回。

正所谓梦里纵有千条路,早上起来卖豆腐,说的就是我们这些不甘碌碌无为过完平凡一生的平凡人,然而与其慌成一B,倒不如按稻盛和夫的哲学,发扬工匠精神,不去投机取巧,不去自我虚胖,聚焦当下,以12分热情和专注投入工作,自我燃烧般的奋斗,把每一天做到完美,让自己找到成就感,相信最终一定能够成就伟大。

从稻盛和夫的《活法》来看工匠精神

稻盛和夫回答了人生的意义,他说此生一世,当你在闭眼的那一刻,能够感到自己比出生时更加纯洁了,就实现了人生的意义。

金钱、权力、影响力都是浮云,最终都会向坛城沙画一样告别浮世,流入漫漫长河之中,尘世中的一切犹如过眼云烟,世间繁华也不过是一掬细沙,人世间漫长的付出,短暂的收获和失去的痛苦,你经此一世,体验万千,最终回到本初的模样,闭眼时只要心灵是平静的,就实现了此生的意义。

从稻盛和夫的《活法》来看工匠精神

扫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