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彩龙

小彩龙是反映劳动人民娱乐活动的汉族民间舞蹈,在川南一带十分盛行,传入昭通水富已有近100年的时间。据《民艺简史》载:唐太宗跨高丽时,臣们恐海涛惊扰圣驾,造成皇宫式海船,瞒着天子过海,另造龙船若干在周围护驾,这就有了想像丰富的云龙形式。后唐明皇征召优人,设置梨园,欢歌载舞,结彩张灯,壮其华贵。优人们为讨天子欢心,按云龙之形,改造为龙灯。小彩龙即其中之一。

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彩龙

小彩龙主要由龙头、龙身一、龙身二、龙身三和龙尾共五节组成,小彩龙制品主要有“龙宝”(圆形)、“龙骨”、“龙衣”、“龙麟”(亮片)、“龙把”(竹子长约1米)做成。长1丈8尺,也有长2丈4尺的。传统的固定套路(耍法)有“开四门、节节跳、一二三跳、苦竹盘根、黄龙缠腰”等36种和近10个锣鼓点子曲牌名称。舞起来上下翻飞,给人以龙腾虎跃之感,主要是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由主家或客人请耍。具有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彩龙

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彩龙

水富小彩龙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期由四川宜宾传入,从外形及基本的舞蹈动作(耍法)与四川境内的小彩龙有不少的相同之处,因各地的师承关系和民风民俗等差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同于四川境内小彩龙的表演风格和套路(耍法)名称。1988,水富小彩龙录入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昭通地区水富县资料卷,同年经地区文化局、群艺馆将水富“小彩龙”和鲁甸“四铜鼓”揉合改编为“龙鼓舞”,被纳入云南省戏剧节主会场“民族民间歌舞晚会”主要表演项目,连续演出13场,同年10月29日代表云南省参加广州“欢乐节”演出,被誉为“乌蒙山中的一条金龙”。2016年,参加昭通市第二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获铜奖。


审核:冯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