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独立”要趁早?过早独立,对孩子的伤害你可能想不到

前段时间偶然在医院遇见一位多年不见的同学,原来她是在医院陪护母亲。与她闲谈间才得知,她白天要工作,晚上要陪床,而她母亲的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几个月,时间一长她也有点感觉很疲惫,整个人看上去很憔悴。

我原本建议她找个护工,或者找家里亲戚偶尔看顾一下,能够让自己休息一下。她却表示,护工太贵请不起。她有点自嘲地说:“我从小我妈就教育我要独立,不要麻烦别人,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开口向家里人求助,但我真的觉得独立实在是一件太累的事情,连喘个气歇一歇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在上学时,这位同学就是一位“独立”到让人心疼的人,初中时我们不是寄宿式学校,一般初三都是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但是她是一个人在学校外面租房住,自己洗衣、做饭,甚至生病时也是自己找老师请假,自己去医院……她曾经与几个好友吐槽:“我真怀疑我是不是我爸妈亲生的。”

她妈妈来开家长会时,最自得也正是这一点,曾经说:“我女儿学习成绩马马虎虎,但是自理能力很强,从来不用我们操心。”

人们常说,独立的孩子有强大的内心,但是错误的“独立教育”带给孩子的却是一生之殇。

孩子“独立”要趁早?过早独立,对孩子的伤害你可能想不到

花开有期,独立有时

前几年,媒体曾经报道过湖北红安大别山深处6岁男孩徐奥的故事。

因为父亲的去世,母亲患有家族遗传性风湿病,手脚萎缩,生活不能自理。整个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6岁徐奥瘦弱的肩上,种地,洗衣,做饭,照顾妈妈,都是这个“小大人”亲力亲为。

很多人都为了这个独立、坚强、孝顺的孩子而深受感动,但这个孩子遭遇也令人心酸。

就如陶虹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所说的那样,一个孩子在不适龄的情况下做到了坚强和独立,是因为太早见过绝望了,只能努着要去坚强。

而一个在正常情感关系下长大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就会独立了。因为孩子的能量上来了,你不让他承担他都要承担。

有的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越早独立越好,但其实孩子在每个年纪都有该做的事情。就如尹建莉说,“古今中外在教育问题上,总是有太多反自然反天性的事。成人无视儿童的自然需求,不断把某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设计强加到孩子头上。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拔苗助长。”

真正的独立,并不是急于求成,而是水到渠成。 它就像是在孩子成长的土壤上播下一颗良种,有爱和关怀的阳光雨露,静候花开。

孩子“独立”要趁早?过早独立,对孩子的伤害你可能想不到

先教育,再放手

前段时间,一名9岁女孩独自回家走丢的新闻上了微博热搜。

原来因为这位妈妈没有时间去接9岁的女儿放学,让女儿自己坐车回家,结果女儿竟然坐错了车,找不到家,一直坐在车上哭。

直到司机询问情况,才知道女孩是第一次自己坐车,赶紧替孩子联系到了家长。

孩子“独立”要趁早?过早独立,对孩子的伤害你可能想不到

有的网友在评论说,9岁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做公交车回家,独立能力也太差了。

有的网友则说现在社会上坏人这么多,自己不能接,可以让家人接一下,直接让孩子自己回家,,妈妈的心也太大了。

对其中一个网友的评价很是认同。

孩子“独立”要趁早?过早独立,对孩子的伤害你可能想不到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也不是一夜之间就长大的。

想要孩子独立,父母就需要放手,这本没有错;但是父母在放手之前,需要教会孩子如何生存、如何独立。

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放手,是害!只有在让孩子拥有成熟能力时放手,才是爱。

要独立,不要冷漠

曾经看过一期综艺《不好说特想听》,里面有一段母子之间的对话,令人印象深刻。

母亲从儿子小时候开始,就用各种方法逼儿子独立。到了儿子18岁,她索性断了儿子的经济来源,放他独自一人在英国洗盘子生存,目的是让他能养得起自己。

她说:“我没法陪你一辈子,但我得给你技能。你恨我我也认了。”
但儿子却觉得,他渴望的陪伴和爱,妈妈都没有给。在爷爷奶奶去世那天,他就没有家了。

他说:“我虽然是北京人,却像个北漂一样,甚至北漂可以回家,我却连退路都没有。”

孩子“独立”要趁早?过早独立,对孩子的伤害你可能想不到

在孩子独立的道路上,父母需要做的是放手,而不是在情感上彻底抽离。

心理学家Bartholomew,认为如果父母总是离孩子很遥远,不陪伴、回应孩子,表现得很冷漠,孩子则会形成回避型的依恋模式。回避型的孩子长大后有两种表现——疏离型(dismissive)与恐惧型(fearful)。他们都会在很多时刻,觉得自己好像不需要/反感与人亲密。疏离型的人难以信任和依赖他人,他们对亲密感到不适,追求独立。而恐惧型自身的想法会摇摆——他们既担心被抛弃,但有时又对亲密感到不适,时而想要依赖时而又渴望独立。

在孩子独立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就会有一种被抛弃、孤立无援的不安全感,会逐渐变得冷漠。在面对困难时,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情感上的支持,孩子才会更有力量。

当孩子独自走人生路时,内心怀揣的是信心和希望,而非怀疑胆怯恐惧,这才是有益于他终生的教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