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效率,原来如此简单,小故事却有大道理

一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学生却听得津津有味,外人看了百思不得其解。

所讲的课文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中的一篇,名字叫《爬山虎的脚》。上课铃响过之后,老师并没有讲与今天上课内容有关的任何话题。而是,先问学生,大家今天心情怎么样?得到的回答,基本上都不怎么样。老师笑了。那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同学们一下来了精神。

提高课堂效率,原来如此简单,小故事却有大道理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只公鸡非要学母鸡下蛋,它下不出来。于是就找来一枚长得像鸡蛋的石头。母鸡们不相信,非让它孵出小鸡来。结果笑料百出,课堂里也是笑声一片。接下来,老师又讲了一个自己小时吹牛闹笑话的故事。故事里有一堵并不算太高的墙,可是墙很光滑,没人能爬得上去。于是,老师站了出来,说他可以。原来老师的衣兜里装了一小瓶补鞋用的万能胶,他把胶抹在了自己手上。结果墙没爬上去,自己倒差点被粘在墙上。

提高课堂效率,原来如此简单,小故事却有大道理

同学门兴致盎然的开始为老师想办法,很快就有人想到了爬山虎。整个一堂课下来,老师只用了几个很有趣的小故事,就把学生的兴趣迅速地提了起来。老师只是从侧面,巧妙而恰当地给以必要的引导和指正,剩下的学生自己就开始研究讨论,并用各种方法从文章中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整个一堂课,老师讲了不到十五分钟。可是这篇文章大部分学生,差不多都自读了三遍以上。从小结检测环节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字词句的识记和运用,对文章结构和特点也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课堂的效率着实让人赞叹。

提高课堂效率,原来如此简单,小故事却有大道理

用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要用得巧用得妙才能发挥故事的作用。下面提几点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建议一

故事的设计要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能给学生一种新颖和惊喜的感觉最佳。人都有一种好奇心,只要能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后面的事情也就变得简单了。《爬山虎的脚》这一课,就是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入手,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成功地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的情景之中。

提高课堂效率,原来如此简单,小故事却有大道理

建议二

故事中要有埋伏。也就是要有和课文相通的地方,当然不要太明显。就像现在的软文推销一样,让你的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需要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故事编辑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讲述上面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巧妙地,设计到故事中。讲故事的时候,有意提示学生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和字形,为后面熟悉字词埋下伏笔。

提高课堂效率,原来如此简单,小故事却有大道理


建议三

通过故事设计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点的自学过程。比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生字,被老师故意设计在故事中,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哪些是老师读过的,哪些没有读。没有读过的,看看谁会读。教师通过“看谁懂得多,看谁做的好”等激趣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探究的强烈要求。并借机引导学生从爬山虎的几个特征,去寻找作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通过自读和探讨,再通过中心语句和关键词去感悟文意。轻松地让学生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并从中找到了学习的自信。

提高课堂效率,原来如此简单,小故事却有大道理

建议四

还可以通过故事,拓展学校内容和范围。让学生在一堂课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点。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用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用学生们喜欢的方式去打动他们,课堂教学的效率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教与学的关系也会得到更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将更加主动。

简单的几点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提出更好的建议,共同探讨,一起进步,欢迎留言。

提高课堂效率,原来如此简单,小故事却有大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