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的琴》:那個爸爸買不起鋼琴,他不是誰的英雄?

《鋼的琴》這部獲得了 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並廣受業界好評的電影,卻沒對上觀眾們的胃口。當初張猛拍這部片子的時候 成本預計5百萬人民幣。在劇組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張猛曾靠自己賺錢去拉動經費。在電影上映後,據說很多影院老闆都不願為它排時間,儘管很多評論家為電影的口碑做背書,最後票房可能沒超過4百萬,反饋慘淡。

電影本身是極好的電影,笑中帶淚的劇情,詮釋了又悲又喜的人生。

《鋼的琴》:那個爸爸買不起鋼琴,他不是誰的英雄?

電影講述的是下崗工人陳桂林為了和妻子搶女兒的撫養權,決心為女兒弄到一架鋼琴的故事。可是他生活窮困,根本付不起這個錢。他嘗試過做木琴,嘗試過去偷琴,最終都失敗。

後來,他叫來了曾經大工廠裡的兄弟們,大家發揮自己的技能,畫圖紙、裁切、焊接,真的就造出了一架鋼的琴。可是,女兒需要的,又何止是一架鋼的琴。

學琴需要錢,好的教育需要錢,一個一窮二白的父親,又能給女兒什麼前途? 電影的結尾,女兒見到了爸爸費勁心思做的“鋼琴”,她認真地彈奏起來。

電影的敘事是從小人物的生活狀態入手,以爭奪女兒撫養權,弄到鋼琴為著落點,展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北國企改制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

我認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是“英雄主義的歡歌在現實面前喑啞 ”。下面我將從幾個人物形象、電影的配樂、電影中的場面調度來談一談我的看法。

一、人與現實的碰撞

1.1

理想主義的小人物陳桂林

電影通過短短几個小時濃縮人的一生,把這些悲喜體驗通過代表性的事件傳遞出來。回到平凡人的生活這個話題,一旦平凡(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旦沒錢),生活就開始給你開大玩笑。

陳桂林搞了個紅白喜事的樂隊,但生活還是拮据,騎著輛破小電驢走來走去,還老是說大話:你要是礙著面子就掙不到錢;當為了買鋼琴到處借錢而除了淑賢沒人願意借給他時,他說你真的以為我沒了你就沒辦法搞定了是嗎;最終妥協於錢(現實),決定就地利用資源,將大東北鍊鐵廠的廢物利用自己造一架鋼的琴來贏得女兒。


《鋼的琴》:那個爸爸買不起鋼琴,他不是誰的英雄?

還沒最終做好琴,他就決定讓女兒跟著那個有錢的媽媽走了,現實太殘酷,很大程度上沒錢就意味著沒有未來,尤其是對鋼琴那麼熱愛的女兒來說。

雖然最終大家還是把琴做了出來,那架鋼的琴,從鍊鐵廠的高處緩緩降落,彷彿拍賣行裡的珍寶,但也確實是珍寶,這裡熔鑄了一個父親的希望、奮鬥與悲哀,熔鑄了一群工人的友誼與義氣,他也是這個鍊鐵廠最後生產出來的孩子。

電影的結尾,穿著白衣的母女倆來到鍊鐵廠看鋼琴,女兒彈起了那架能發生的鋼琴,鋼琴的聲音很奇怪,但怎麼聽都有一種陳桂林對生活的不妥協與抗爭,那時候真的覺得他特別男人,不窩囊。

在陳桂林身上,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一種理想主義、一種普通人的英雄主義,那是面對生活的不妥協,即使知道最終的結果是失敗,也要把事情做到最後。

陳桂林曾經以為自己能成為女兒的英雄,但現實狠狠打了他一個耳光。

或許很多時候,沒有錢,我們就不能成為誰的英雄,兜兜轉轉只是一場空。

陳桂林說,他的父親給他取名叫桂林,因為桂林山水甲天下。這裡面寄託著那個現在已經有些痴呆的老父親的美好願望:甲天下,最優秀。

可是,現實裡,陳桂林連一架真正的鋼琴都不能給女兒。這樣的現實,對一個男人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打擊。

我每次看到電影裡,陳桂林閉上眼睛,像是享受著一樣拉琴的時候,他在腦中小劇場彈鋼琴的時候,都是他身上理想主義傾瀉而出的時候。 埋頭於音樂的世界,理想的世界,不管現實是紅還是白,是喜還是悲。

電影的主線是買不起鋼琴的陳桂林,為爭到女兒的撫養權、圓女兒的鋼琴夢,先是企圖偷鋼琴,後又打算髮揮工人階級的優良精神,動手造一架“鋼的琴”。此外,電影裡還有一些交織的情節,共同為電影的主題服務。也正是這些副線的故事,讓敘事立體飽滿起來,讓人物形象豐富起來。

1.2 汪公與煙囪

故事發生在九十年代的東北,曾經轟轟烈烈的東北大工廠在國企改制的潮流裡失去光澤,曾經的工人們都下崗了,被迫尋找其他生計。在陳桂林家那邊,唯一見證了大工廠曾經的光輝的兩根大煙囪,也面臨被炸掉的危險。

電影裡面,給了陳桂林很大幫助的汪公,實際上也是跟陳桂林一樣,為了理想中的目標,敢想敢做。 只不過,汪公的目標,比起陳桂林個人主義的目標,更加高尚一些。他想保留那兩根大煙囪,作為歷史的見證,作為情感的聯結。 他想過把它刷成長頸鹿,刷成火箭,把他變成有價值的東西。

可是,個人的想法始終抵不過上面的指令。最終,煙囪被炸掉了。它走的那天,曾經的工人們站在一起,看著那兩根曾經朝夕相處,覺得稀鬆平常的煙囪,最終漸漸消失在他們面前。

煙囪倒了,汪公的理想破滅了,大工廠時代也一去不復返了。

《鋼的琴》:那個爸爸買不起鋼琴,他不是誰的英雄?

我曾經以為,我們普通人,都是把自己的夢想泯滅了的人。夢想主義,在面對現實時,總是狠狠受挫。 受到的挫折多了,我們就變得像受了捶的牛,像戴著鐐銬的大象。

這群理想主義的成年人,他們該面對現實,重新上路了嗎?

1.3

很多人看過電影之後,對電影裡胖頭的情節深深觸動:有人搞大了胖頭女兒的肚子,他得知後升起地去找人算賬,卻發現對方只是個毛頭小子。雄赳赳氣昂昂而來,像是黑幫打架的陣勢的一群人,在這個毛頭小子面前,失了招數。胖頭最後,就象徵性地威脅了一下那個不懂事的小孩,就放他走了。

不論是曾經的工友們,一起為胖頭撐腰,還是大家聚集起來為陳桂林造鋼琴,都讓我想到了曾經的古惑仔。吸引大家聚在這個團體裡的,有歸屬感,有道義,有理想主義,有面對生活的不妥協。

《鋼的琴》:那個爸爸買不起鋼琴,他不是誰的英雄?

可是,工友會在工廠倒閉後散落四海,古惑仔文化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漸漸邊緣化。不變的是什麼?是我們還有對歸屬感、對道義、對理想的追求。正是這些追求,在互聯網時代,把一個又一個人連接起來,形成更強大的力量,影響更多的人。

二、應景的配樂

電影裡的配樂都是蘇聯老歌。為什麼導演這樣選擇呢?

好的電影,從選角、場景、場面調度到配樂,都是為劇情、為主題服務的。

這些蘇聯老歌,讓熟悉的人回想起自己的年代,讓不曾知曉的人,聽到這些或舒緩或歡快的歌曲,聯想那個年代的悲喜。


《鋼的琴》:那個爸爸買不起鋼琴,他不是誰的英雄?

我認為,電影裡這麼做,一是代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經常聽蘇聯歌曲 。其次,當時中國的歌曲也是有的,為什麼偏偏選擇蘇聯的歌曲呢? 曾經蘇聯盛極一時,打造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最終被現實打壓。而大工廠時代也一去不返。理想主義終究得面對現實。兩相對比,加深了悲愴的意味。

三、場面調度

戴錦華老師曾在電影課裡面分析這部電影。她認為這是一部優秀國產的電影,裡面的場面調度非常有特色。

這部電影裡面是最基礎的也就是那最簡單的場面調度:水平調度。很多畫面就是相機平移著滑過。這樣一種水平調度,給我的感覺就是很貼合小人物那種扁平的可能有點無聊的生活。但當畫面一幀幀滑過,你看過了一個個人物,腦子裡就會自然而然的形成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

水平移動的畫面,帶著機械,帶著單調與死板,就像我們的生活。

《鋼的琴》:那個爸爸買不起鋼琴,他不是誰的英雄?

時間只能流水般地流走,被沖刷而過的我們還留在原地。

就算我們努力向上跳,也無法克服地心引力,就像很多人,都無法向上爬,找到更好的生活,實現階級的轉變。


四、結語

張猛導演曾說:《鋼的琴》哀而不傷,含淚帶笑,這本身就是一個現實與荒誕相結合的畫卷。

很難鑑定這是一部悲劇還是喜劇。或許所謂悲喜劇,有悲有喜,這才是現實裡的人的生活。

喜,看著這一群小人物,折騰來折騰去,鬧出了很多笑話,也收穫了一些真實的感情。

悲,最終他們一事無成,悲,人的一生實在有太多束縛。

《鋼的琴》:那個爸爸買不起鋼琴,他不是誰的英雄?

現實與荒誕,本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人的一生就在本色出演自己的電影,起起伏伏哭哭笑笑。

這世間不缺乏被人高高舉起的英雄,更不乏空懷英雄主義,在現實面面狠狠碰壁的普通人。

英雄主義的歡歌在現實面前喑啞,這或許是有些人一出生就註定的悲劇。

抗爭過,就算是活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