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学专业,想学习一些入门中医知识,日常生活使用,从哪做起?

陈子航


非中医专业的想运用中医中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周围的人和自己。其实你可常和周围的老妇女,菜时场卖草头药的,南方农村山区人多接触。会得到平时,常出现我们身上发烧、头昏、伤寒、湿、热、止痛、止血、发毒气……等等的用药。你还可以买中草药的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各地方出版的草药大全……。中医的把脉比较难学,应不断实践,总结经验。用药方面书中都有方法介绍。中医中药都是人们长期生活中发现、尝试、总结出来的。


杨二月


我自学过一段时间中医,把我的经验分享给你。首先,我选择了大学教材的《中医基础理论》,认真学习,并做笔记。在这个基础上,选择一些入门阶段的中医蒙学书,比如入门必备歌诀或是零起点学中医什么的。接下来,是找一些中医课程,从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与此同时,手抄医案会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然后再翻看一些中医经典,可以找一些相关解读和经方实用案例去研究。在网上或是实际生活中找老师探讨问题很必要。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中医如果没有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的话,中医的学习成果只能指导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不能随意指点他人用药,切记。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同等用药。


薇霆


我是一个中药学的执业药师,也有自学中医。

自古以来,医药不分家,学了医,也能够好理解药。


中医的书籍大多数艰难晦涩,古代学医要从医学 三字经,濒湖脉学,汤头歌,药性赋。而现在的中医系统学习则要学习中医理论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及中医内科学等。

中医博大精深,是需要大量时间投入和不断坚持的。

不然,学个一知半解,可能会害人害己。

毕竟,古人的医术是“非其人不外传”。要搞懂搞透彻,能到自己身上用,非个三年五载不可。

您做好准备了吗?

像您说的,非医学专业怎么办呢?

1、先学习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基础是大学教材,在各大平台或者旧书市场都可以买的到。也正应为是教材,内容有逻辑性,循序渐进,适合入门使用。中医基础概括了从古至今中医的所有医学理论,主要包括黄帝内经,同时还包括伤寒论和温病的辩证体系。很适合从头了解中医。

2、学习四大经典

中医的四大经典有《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皇帝内经》。

开始的时候,不需要理解。先“囫囵吞枣”的读一遍,然后,反复看。

有很多网站也有讲解的版本。

3、寻找音频、视频的学习资源

互联网时代,有很多免费分享的视频或者音频。

比如喜马拉雅APP中就有很多关于中医的音频,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


希望同为中医爱好者,您也能学有所成。

如果有机缘,最好能够找一名中医大师拜入门下,学成以后,甚至可以走中医确有专长的资格证。

祝您学习顺利


琦琦药师


第四版教材《中医学》(我不记得里面关于诊断内容了,不行再加一本《中医诊断学》),还有《中药学》,《方剂学》,另外还有《伤寒论》,《金匮要略》,这几本书你要是学透了你就能简单接诊了。《黄帝内经》可以不要。

我以前学过,但没有证,到现在为止已经20年没再碰过了。但我心里还是依然崇拜中医,热爱中医!你要是感兴趣我们可以关注加好友,我把我师傅教给我的,我还没有忘记的都告诉你!中医里面的内容我好感兴趣,比如阴阳,五行,三焦,卫气营血,寒热,表里,虚实,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特别喜欢!


太平洋的风


自学中医比较难,有些东西是需要有人带的。不过了解基础的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还是可以的。

首先需要看基础理论的东西,例如《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然后可以看《黄帝内经》,再然后就是《伤寒论》等书籍。同时也要多结交懂中医的人,以免闭门造车理解出偏。

学习之后起码可以在自己的身体出问题的时候知道从哪里下手,去哪个医院找哪个科去看比较好,也可以在碰到假中医时识破而不被骗。

但是不能三脚猫就去给他人治病。如果有这方面的理想就去上专门的中医课,去考证书。





飞越号


首先了解中医里的五行对应的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清楚五行的相生相克,可了解到日常的生活该如何调理。

然后了解14条经络的运行,进一步了解经络运行对身体状态的影响,进而改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强化自身及家人的体质,增强免疫力等,并可以延年益寿。

之后再想进一步了解时,可以熟记一些常用的穴位,如养生类的足三里,太溪,合谷等等,应急类的中脘,风池,梁丘,人中等等,再配合拔罐,刮痧,针灸的手法,即可做到有病治病,无病养生。


多拉的黎明曙光


中医其实就是一种食疗,因此学习中医养生和常见病防治,对自己,对家庭都很有益处。

我个人的经验是,先认识各种食物的物性,任何食物都有其特性的,各种疏菜有寒凉温热之分,各种肉类也一样,只有充分认识它们才能更好的搭配烹饪。

比如热了,口干喉咙不适,马上煲些冬瓜或萝卜汤,清热降火;外感风寒,流清鼻涕了,吃碗羊肉汤或姜糖水等,时刻保持身体的平衡,减少疾病。

更进一步,多认识一些常见本草的特性,特别是乡下,一草一木都可入药,从青草辨别入手,再看看本草纲目,认识其药性,一些常见病初起就可以自己解决,如感冒,创伤,痾呕肚痛之类。

再深入一些,看看中医学基础,望问闻切之类,基本的诊断,辨别常见病因,更好的配方。

如果有兴趣可以再看看经络,五行阴阳学说,诊治一些内在的病。

总之学点中医,很有好处。过去没有西医,也没有那么多医疗机构,国人靠的就是中草药,现在很多农村,仍然保持这种传统,农村的孩子能健康的成长,得益他们远离抗生素[呲牙]


随诗到远方


真想学就得用心,学一点皮毛有时反而弄巧成拙。如果只考虑家用就多看看中医养生方面的书籍,很多自媒体小视频的中医内容不可靠,要看名老中医的养生讲坐。

传统医学是一门特别讲究辨证论治、对症下药的经验医学。如果乱用反而大多适得其反。

张景岳把遣医用药比作“用药如用兵,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过之则损,不及无益,势如隔靴挠痒”。

中医不但讲究辨证论治,还特别讲究所用药材合理配伍,方中君臣佐使或互相叠加功效,或互相钳制毒性。

很多庸医根本不识患者体质,甚至不晓用药要义,就敢看看说明书给人治病。

李杲曾说:“圣人着之于经,谓人以土为本,粗工不解读,妄意使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释义:古人著书本意教人救人,庸者理解不了,本想救人,反而害人】”。

如果治病救人真是看看药品说明书都可以,那岂不是连中小学生都可以悬壶济世了?

古人讲究治未病,认为使用药物是迫不得已的最下策,今人使用药物是主动寻求,希望延年益寿、长生不衰,甚至是为了满足原始欲望!

古人用药讲究循序渐进,今人讲究急功近利,古人讲究药物储备以用不时之需,今人却滥采滥伐造成绝种,以致不得不进行人工培育、拔苗助长、乱施药肥。

当急功近利者们发现取得效果不甚理想,却不自思己之肆意妄为,反赖古人之法不够科学。

纵观古今历代杏林先贤,凡能著书立传者无不全是不世出的一代宗师,或是一派创派祖师,几千年来也才出了那么几个。

今人心浮气躁,随便研习传统医学三至五年,就敢登堂入室言曰“救人”。其中不乏连传统经书典籍都看不懂者,更遑论敢言领悟精要。

所以,要想学好中医,首先得把《黄帝内经》领悟透熟,再学《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再学金元四大家各自经典,特别是脾胃论,再学《景岳全书》和《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医学衷中参西录》,再学《频湖脉学》,《汤头歌》,《十八反》《十九畏》【《本草纲目》要结合现代科学】,再学名家经典医案!

切记!切记!切记!

不可生搬硬套,必须结合活学活用,谨慎配伍用药。











医国医民医世界


如果只是入门知识的话

1.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好中医“气”、阴阳五行藏象等理论知识,之后搭配《医古文》《中药学》研读。医古文里面就有很多中医经典,大医精诚,介绍古代名医,也帮助理解中医。其他如《名老中医之路》、《壶天散墨》、《思考中医》可以看看多读背记,中医靠悟性,如果能一开始培养好兴趣来学中医,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2.《皇帝内径》,他是学中医者必学,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3.可以去找专业医师咨询学习相信有个好的教师你能更快入门


梨梨爱电影


可能有的会回答从《黄帝内经》,有的从《伤寒论》学习,我个人觉得可以先从推拿按摩学习开始。

第一,简单好学!没有指导老师可以先从新华书店购买两本按摩的书籍循序渐进,特别推荐原江西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喻德元老师的《武当伤科》,喻德元老师为中医专家,第二十代武当道家传人,世界级名医!

第二,疼痛这一块对于西医来说,是一个短板,没有好的方法治疗,而中医的按摩,针灸,拔罐,学会了都能很快的止痛恢复!作为入手的点非常好,还没有风险,并且咱们周边颈肩腰腿痛的朋友也多。

个人建议,欢迎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