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史溯源辨析之周篇


華夏史溯源辨析之周篇

華夏史溯源辨析

夏商周斷代史之周朝:

前1046—256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

西周: 前1046—771年、

東周: 前770—256年、

周朝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共31代38王,國祚791年。國土340萬平方公里,周滅商前,周族活動於黃河上游。周武王滅紂後,定都於鎬,後遷洛邑

西周王帝排序:

1、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武王姬發。2、周成王姬誦。3、周康王姬釗。4、周昭王姬瑕。5、周穆王姬滿。6、周共王姬繄琥。7、周懿王姬囏。8、周孝王姬方。9、周夷王姬燮。10、周厲王姬胡。11、周宣王姬靜。12、周幽王姬宮湦。周幽王取悅褒姒,數舉驪山烽火,失信於諸侯。被犬戎殺死於驪山之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東周王帝排序

13、周平王姬宜臼、東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平王遷都至洛邑,史稱東周。周室衰微,從此進入春秋時期。14、周桓王姬林。15、周莊王姬佗。16、周僖王姬胡齊。17、周惠王姬閬。18、周襄王姬鄭。

19、周頃王姬壬臣。20、周匡王姬班。21、周定王姬瑜。22、周簡王姬夷。23、周靈王姬洩心。24、周景王姬貴。25、周悼王姬猛。26、周敬王姬匄。27、周元王姬仁。

28、周貞定王姬介。29、周哀王姬去疾。

30、周思王姬叔。31、週考王姬嵬。32、周威烈王姬午。33、周安王姬驕。34、周烈王姬喜。35、周顯王姬扁。36、周慎靚王姬定。37、周赧王姬延。

周赧王六十年(前255年),一百多歲的周赧王悲憤而死,周民東亡,秦取九鼎,後七歲,秦滅東周公國。

38、周順王姬傑。

前256年——前249年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君欲趁秦連喪昭襄、孝文二王合縱伐秦,秦莊襄王以呂不韋為大將,起兵十萬,執東周君而歸,盡收鞏城等七邑。遷東周公於陽人之地,然諸侯還有韓國、衛國、魏國、燕國、楚國、趙國、齊國、朝鮮國,周朝尚未徹底滅亡,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後滅韓、魏、趙、楚、燕、齊六國,自以為統一天下。至公元前194年魏滿滅周代最後一個諸侯國朝鮮周朝才徹底亡,周朝至此徹底滅亡。

周,其祖先古公亶父被戎狄所驅逐,從豳地遷徙到了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後來武王伐紂後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遂稱周朝。公元771年,申候勾結犬戎襲破鎬京,周幽王被殺。次年,繼位的周平王東遷到了洛邑(今洛陽)。從此,史稱平王東遷前為西周,東遷後為東周。東周又被稱為春秋、戰國。

春秋,因孔子修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

戰國,因西漢末劉向編纂《戰國策》始作為歷史名稱,其意為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不解。

周朝的祖先早先並無“周”的概念,周部落到古公亶父為部族首領時,因受周邊民族的侵襲,不得不離鄉遠徙,遷居於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今陝西岐山),就此產生“周”的概念。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大敗商軍。紂王鹿臺自焚,商朝亡,史稱“武王克殷”,就以“周”為名立朝。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稱為“東周”,之前在鎬稱為“西周”;而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

《周公先世考》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有四妃,生25子,有14人被分封於各地,得姓12個:姬、酉、祁、已、滕、葴(zhen)、任、荀、僖(xi)、姞(ji)、嬛(huan、xuan、qiong)、依。其中只有兩人繼承父姓,青陽與蒼林為姬姓。

《古今姓氏書辨證》載:黃帝生玄器、玄器生蟜極(jiao ji)、蟜極生高辛、是為帝嚳。妃姜嫄、感巨人跡生子,取名曰棄。堯以為農官,命其官曰后稷,姓之曰姬。姬者,姓也,人本乎祖之義也。棄為后稷,有功,堯封為農官之職。

《史記·五帝本紀》載: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周族先祖后稷,黃帝曾孫帝嚳(ku)之子,繼承了姬姓。

《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zhuan xu)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yao)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娰(si)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周氏。棄與堯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黃帝的第五代孫。

堯居帝王之尊,棄卻生長於荒野,因為他熱愛農業,才被封為大司農,管理農業,賜以姬姓。堯老了,禪讓於舜,舜不受,讓棄繼承帝位,棄堅辭,於是舜為帝,棄則仍稱農官。舜對棄說:棄,黎民始飢,汝后稷播時百穀。堯封兄棄為后稷,是周族的首領兼始祖,其子孫遂以姬為姓。后稷之後四百年,其裔孫建立周。

后稷死後,其子不窖(jiao)未能做官,因為夏政衰微,不重視農業,不窖北上戎狄,棄農從牧。至后稷曾孫公劉,才又繼承后稷大業,務農耕,行地宜,並南下遷徙於豳(bin)。公劉的兒子節慶,在栒(xun)地(1964年改為旬邑縣),建立方國,號周。

傳至古公亶父,古公亶父為避戎狄,率族眾遷豳於岐(今陝西岐山縣周塬一帶),築城廓居室,修王政,設立官司,建國號周。

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長子泰伯(亦稱太伯),次子虞仲(亦稱仲庸),三子季厲(亦稱公季、王季)。

《古公亶父》

《詩經·閟宮》載:“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遷周部落於岐山之陽的周原和開始翦商的事業,是公亶父兩項最大的功績。

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稱周太王,豳人。

公亶父,古代周部落首領,為后稷第十二代孫,周文王的祖父。公亶父是使周部落興盛的一位重要人物,後武王有天下,追尊古公為周太王,太吳姓族譜中,尊古公為先祖。

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領族人由豳遷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北),“復修后稷、公劉之業”,推行“務耕織、行地宜”的農業發展政策,實現了“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賴其慶”的局面,周族逐漸強盛,加之周太公“積德行義”,使得“國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禮教文化和滅商的基礎。周武王發建立周朝時,追諡他為“周太王”,他住過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陵”,祭祀的廟宇叫“太王廟”後改為“三王廟”。

古公亶父執政時,正是商武乙時代,他繼承了周祖遺風,繼續致力於豳地的開發。他勤於農業,所種田地收成豐美。當值殷商之世,西北戎狄屢犯邠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以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為此,“商小乙二十六年,古公亶父率姬姓周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來到岐山(箭括嶺)下的周原。豳和其它地方的自由民,視古公為仁人,扶老攜幼皆來歸附。”

公亶父改變了遊牧的風俗,建築城邑房屋,設立官吏,改革戎狄風俗,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把民眾分成邑落定居下來,建立諸侯國,得到了周王朝認可。“(商王)武乙六年,邠遷岐周。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竹書記年》。因地處周原,故姬姓從此稱周人,“定國號為周,粗皆國家雛形。”

先周姬姓氏族與姜姓氏族聯姻,並向東發展,為武王滅商準備了條件。其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社會形態則已由居幽時的酋邦模式而進人了早期國家時期。有關這次遷移,其它史書也都有載。

《竹書紀年》:(殷)武乙元年:那遷於岐周。謂:當雲那侯亶父自那遷於岐周。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自公亶父遷岐之後,先周曆史便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是與姜姓氏族聯為婚姻。公亶父帶領著姬姓部族來到岐山周原之後,便與原先已住在南面渭水流域武功、扶風、寶雞一帶的姜姓部族聯為婚姻。此後,姬姜兩部落便世為婚姻,如武王妻曰邑姜,西周康王、穆王、鼓王、孝王(或為夷王)、厲王、幽王的妻子均為姜女。

公亶父使周部落逐漸強盛起來,奠定了周人滅商的基礎。古公卒,少子季歷繼位,是為公季,後周人追稱王季。王季的兒子昌,即周文王。古公亶父是公劉的第九世孫,殷商後期,率部遷到渭河流域的周原,這裡土地肥沃,水草豐茂,適宜農作物生長,於是這支部落逐漸強大起來,滅商建立了周朝。

《周本紀》載:公亶父率部落居於岐下之後,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就使國家的存在形式帶有親族關係和地域關係的雙重內涵。而公職官員的任命,也開始脫離血緣關係,漸次形成一複雜的官僚統治集團。行政機構的充實和健全,正不斷加強著周國家權力的運作。同樣,在意識形態領域,亦緊緊適應著這種社會構成和政治秩序的演進,出現了宗廟之祀和家社之祭並重的整合,初步形成了一套發於家族或宗族、涵蓋社會、上達國家的祭祀系統。

父親:公叔祖類

妻子:太姜

長子:太伯(亦稱泰伯、吳太伯)

次子:虞仲(亦稱仲雍、吳仲雍)

三子:季歷(亦稱公季、王季、周王季)

孫子:周文王姬昌(周文王、西伯昌)

虢仲、虢叔、季簡(仲雍之子,吳國君)。

文王出世

季厲之妻太妊(ren),年秋生子,天垂象,神鳥落於窗前,銜五彩縑帛(jian bo),縑帛上書:平時處事以小心謹慎壓抑住疏忽怠惰,才能保證事事成功。如果疏忽怠惰壓抑住小心謹慎,事情就要遭到失敗。做事情不努力做好,就要前功盡棄。而小心謹慎,自強不息才能千秋萬代不出漏子。因為孩子出生遇此異象,亶父喜歡,為其取名“昌”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此子便是後來的姬昌。

姬季厲繼承古公亶父王位,克修遺教,篤於仁義,諸侯順應,國勢日益昌盛,被商王承認為西方霸主,授官牧師。季厲後被商王文丁殺死,昌即位。

姬昌(周文王)前1184年---前1135年,繼承父親季厲王位,作邑於灃(今西安灃河西),後傳位於姬發(周武王)。

姬昌,姬姓,名昌,岐周(今陝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族始祖后稷(棄)的十五世孫。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季歷死後,姬昌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在位四十二年後,正式稱王,史稱周文王。在位期間,明德慎罰,勤於政事,重視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制定軍國大計,收服虞國和芮國,攻滅黎國(今山西長治市)、邘國(今河南沁陽市)等國,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建都豐京(今陝西西安市),為武王伐紂滅商奠定基礎;演繹《周易》,創立周禮,得到後世儒家所推崇,孔子稱為“三代之英”。

周文王九十七歲駕崩,葬於畢原(西周王陵位於今陝西岐山縣鳳凰山南麓)。公元前1046年,嫡次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追諡姬昌為文王。

清華簡《保訓》篇是周文王給周武王的遺囑,篇中講述“順測陰陽之物,鹹順不逆,舜即得中”,核心思想就是中道。

《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傳在上古時,伏羲氏創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農氏創造連山易(連山八卦),軒轅氏創造歸藏易(歸藏八卦)。後來,據說經過文王的悉心鑽研,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yao),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複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再經過後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論解讀,才形成留傳至今的《周易》一書。經過歷代文人學者與統治階層的傳承,文王《周易》成為中國的聖經、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都與之有著密切的聯繫。

《周族先祖世系》

根據古籍記載,黃帝生於前2740年,周公卒於前1032年,從黃帝到周公這段歷史至少有1718年。現根據已有資料將黃帝至周公之世系詳列:

一世:姬軒轅、

二世:玄器、

三世:蟜極、

四世:姬浚、

五世:姬棄

六世:堥璽(mao xi)

七世:叔均、

八世:叔望、

九世:不窋(zhu)、

十世:鞠(又稱鞠陶,不窋之子)、

十一世:陶、

十三世:侯亞、

十四世:公孫仲、

十五世:姬劉(史稱公劉)、

十六世:慶節、

十七世:皇僕、

十八世:差弗、(也作弗參,皇僕之子)、

十九世:毀隃(hui yu)、

二十世:公非、

二十一世:闢方、

二十二世:高圉(yu)

二十三世:侯侔(hou mou)、

二十四世:侯旅、

二十五世:亞圉、

二十六世:景伯公父、

二十七世:雲都、

二十八世:太公、

二十九世:組紺(zu gan)、

三十世:諸盩(zhou)、

三十一世:公叔祖類、

三十二世:姬亶父(古公亶父)、

三十三世:姬泰伯、

三十四世:姬昌、

三十五世:周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