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战争:被认为是由一群被愚昧的狂热骑士精神独行侠所完成

一、前言:欧洲的中世纪被某些史学家描绘为黑暗时代,涵盖的意义包括文化,政治和经济,自然也包括了军事。常常有人痛惜中世纪的战争抛弃了古典 时代的智慧和技术却回归野蛮,中世纪的战争也一度被认为是由一群被愚昧的狂热骑士精神独行侠所完成的,战斗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单个骑士的马上突袭。不过这明 显是一种偏面的看法。英国著名军事家李德哈特这样总结到: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建主义的所谓骑士精神,曾经阻挠着军事艺术的发展。不过,在这整个历史时期 中,在黑暗的环境里,也有若干时刻闪烁过一些光明。如果从比例上来说,这些光明时刻的数字,也许并不亚于其他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中的数字。

中世纪的战争:被认为是由一群被愚昧的狂热骑士精神独行侠所完成

二、骑士时代的智谋

法兰克王国是由克洛维于 481 年建立起来的国家。到 7 世纪初,王室力量已相当衰弱,贵族们大都聚集在握有实权的宫相周围,形成统治整个王国的核心。732 年,入侵西班牙的阿拉伯军队在西班牙总督阿卜杜勒·拉赫曼的率领下,从北方入侵法兰克。当时的法兰克宫相是查理·马特。他迅速征集了一支由中小贵族和农民 组成的军队,迂回到阿拉伯军队的侧面,威胁其交通线。拉赫曼闻讯后,将军队收缩后撤,于是双方在普瓦蒂埃城附近相遇了。

法兰克军队以步兵为主,查理·马特将其排成密集方阵队形,配置在战线中央,两翼则是由中小贵族组成的重甲骑兵,在战线的前面还有一些由弓箭手组成的散兵 线。阿拉伯军队在战斗开始时,仍按照老习惯派轻骑兵发起猛烈的冲击。但法兰克人坚强的步兵方阵“像墙壁一样屹立不动,他们好象是被冻结了一样,当他们用刀 剑砍杀阿拉伯人的时候,也不会解散。”黄昏时分,阿拉伯骑兵斗志已衰,法兰克重甲骑兵才迂回到阿拉伯人的侧翼,向其营地进攻,混战中杀死了阿卜杜勒·拉赫 曼,阿拉伯人不敢再战,趁着夜色撤走了。

普瓦捷会战的胜利遏制了阿拉伯军事力量向西欧扩张的势头,也促使查理·马特加紧实行军事改革,推行骑士制度。751 年,查理·马特的儿子、著名的“矮子”丕平在当了 10 年的宫相之后,终于废除了年幼无能的国王,自立为王,建立加洛林王朝。丕平也像他的父亲一样重视军事改革,但在这方面最有成就的还是丕平的儿子查理曼大帝。

中世纪的战争:被认为是由一群被愚昧的狂热骑士精神独行侠所完成

加洛林重骑兵的装备详解

1066年是英国小学生都记得的一个年份。这一年,诺尔曼人极其技巧地采取的战略和战术,不仅对当时的局势,而且对尔后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都具有决定性 的影响。由于采取了一种引诱性的战略行动,诺曼底的威廉(征服者威廉)在入侵英格兰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一开始起,他就获得了间接路线所带来的利益。 当时,哈罗德国王那个举行叛乱的兄弟托斯蒂格,伙同他的盟友挪威国王哈尔德拉达,在约克郡的海岸上实行了引诱性的登陆。尽管这次登陆带来的威胁要比威廉直 接入侵造成的威胁小些,但是,由于它是在威廉入侵之前发生的事情,即使上陆的部队很快就被歼灭,其事件本身对于威廉的计划还是增加了功效。上陆的挪威人在 斯坦福德被歼两天之后,威廉便在萨塞克斯郡海岸完成了登陆。

威廉上陆以后,并没有立即向北挺进,而是先向肯特和萨塞克斯地区进行扫荡,以此引诱哈罗德国王,使他只率领一小部分兵力鲁莽地向南驰援,这样哈罗德向南方 走得愈远,愈想迎击敌人,则他离开自己的增援部队也就愈远。这正是威廉的企图,尔后事件的进程,证明了威廉的计算完全正确。他把哈罗德引到黑斯廷斯,靠近 了英吉利海峡的岸边,才开始和哈罗德交战,然后又在战术上采取间接路线的行动,达到了有利于自己的战斗结局。当时,他命令部分兵力假装战败而逃,引得敌人 尾随他们进行追击,从而使敌人自己打乱了战斗队形。而后,在战斗的最后阶段,威廉使用弓箭手从高处进行“射击”,结果使哈罗德阵亡。这也可以算是间接路线 的一种行动方式。

威廉在这次胜利以后所采取的战略,同样也是值得重视的。此后,他又没有直接向伦敦进发,而是首先占领了多佛尔,从而保障了自己海上交通线的安全。而在后来 到达伦敦郊外之后,他也没有直接强攻城市,而是开始扫清伦敦的四郊。由于面临着饿死的危险,当威廉达到贝尔克汉斯提德以后,这个都城终于自动投降了。

中世纪的战争:被认为是由一群被愚昧的狂热骑士精神独行侠所完成

一副黑斯廷斯的油画 威廉策马上前 而哈罗德已经倒地不起

在下一个世纪里,又出现了一个历史上最惊人的战役,足以证明诺尔曼人的军事天才。这就是“强弓”公爵和来自威尔士边界的几百个骑士在他指挥下所建立的功 绩。他们征服了爱尔兰的大部分,打退了一支强大的挪威兵力的入侵。他们的胜利所以显得特别惊人,就是因为其兵力极小,而且是在森林沼泽地的不利条件下取得 的。征服者正好是在这种情况下显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为了适应特殊的环境,改变和改造了封建时代的传统作战方法。这批征服者曾多次使用计谋,把敌人骗 到开阔的地形上,以便在那里更有效地发挥自己骑兵进行冲击的威力。他们有时采取诈败、佯攻和从后方进行突击的方法,破坏敌人的战斗队形。而当敌人不受欺骗 不肯离开防御阵地时,则以出敌意外的战略性行动,以夜间突击和劈头盖脑的“弓箭射击”等等手段,来摧垮敌人的抵抗。

十三世纪也有许多具有高超战略艺术的例证。第一个这样的例证发生在1216年。英国国王约翰在几乎丧失王位之后,居然又在一次没有进行任何战斗,而是纯粹 运用战略手段的战局当中,把自己的国家挽救过来了。他当时采取的手段是:一、机动性;二、要塞所具有的巨大防御能力;三、心理上的因素,即利用城市公民对 于“伯爵们”和他们的国外同盟者法兰西国王路易的传统厌恶心理。路易在肯持东面地区登陆以后,紧接着就占领了伦敦和温契斯特。约翰当时的兵力过于单薄,要 用战斗来进行抵抗是不可能的。而全国的大多数乡村仍然被伯爵们统治着。不过,约翰还控制着温索尔、里丁、瓦林福德和牛津等要塞。这些要塞监视着泰晤士河一 线,把伯爵们的势力分隔在该河南北两面。而位处路易国王后方的那个最重要的要塞多佛尔,也仍然掌握在约翰的手里。这时,约翰本人已撤退到多塞特郡,而当局 势逐渐明朗化之后,他便在七月间开始向北进军,前进到伍斯特,抵达塞文河,从而建立起一道屏障,使得叛乱者不可能继续向西北和西南方向扩散。此后,他又从 那里向东方移动,沿着泰晤士河进军,作出了一个前往温索尔解围的姿态。

中世纪的战争:被认为是由一群被愚昧的狂热骑士精神独行侠所完成

为了欺骗敌军,使围攻温索尔之敌深信不疑,约翰又派出一个威尔士弓箭手支队,命令他们趁着黑夜向敌人营地射击,而自己却立即转向东北方面开拔,抢在法国人 之前赶到剑桥。现在,他可以切断许多条通往北方的道路,因为法军的主力此时正在围攻多佛尔要塞,不能脱身。尽管约翰本人在十月份病故了,但他成功地把一些 闹事地区隔绝开来,促成了叛乱者及其法国同盟军的失败。如果说,约翰是因为吃多了桃子和新麦酒而送命的话,那么,他的敌人则是因为过多地抢占重要的战略据 点而被拖垮了。

英国伯爵们的下一次叛乱是在1265年。这次叛乱由爱德华亲王(即以后的爱德华一世)采取技巧的战略镇压下去了。当时,英王亨利三世在刘易斯战役中遭到失 败,于是英格兰各地的统治权,除了威尔士边界地区之外,又都落到了伯爵们的手里。西蒙·戴·蒙特福正准备从那里开始自己凯旋式的进军,想越过塞文河,一直 前出到纽波特。爱德华亲王这时已经从伯爵们的军队里脱逃出来,在威尔士边界地区收集勤王的兵力。他抢占了塞文河上的桥梁,前进到戴·蒙特福的后方,从而打 破了戴·蒙特福的计划。爱德华不仅把敌人赶过了乌斯河,而且以三艘大型划桨船组成一个突击队,突然袭击了停在纽波特的敌人船只,因而又打破了戴·蒙特福想 要把自己的军队运回英格兰的计划。这样,戴·蒙特福就不得不向北作长途而艰苦的行军,而且必须经过威尔士这一片贫瘠荒蛮的地区。这时,爱德华已后撤到伍斯 特,扼守着塞文河,以等待戴·蒙特福的来到。当戴·蒙特福的儿子率领着自己的部队从英格兰东部前来援救他父亲的时候,爱德华利用自己处于中央位置的便利, 对于各自盲目前进的父子两人,采取了各个击破的办法。为此,他首先进行了强行军,而后又进行反向行军,来回机动兵力,采取突然袭击,终于两次取得胜利,第 一次在肯尼尔沃思,第二次在伊夫夏姆。

中世纪的战争:被认为是由一群被愚昧的狂热骑士精神独行侠所完成

英王爱德华一世 因为在电影《勇敢的心》中的被重点刻画而闻名

爱德华即了王位以后,命运决定着他还要在威尔士地区进行多次战争,而且这些战争对军事科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不仅改善了使用弓箭的方法,使骑兵的冲锋和 弓箭手的射箭很好地协调起来,而且制定了进行征服的新的战略计划。他当时的任务是,要征服一些野蛮而强悍的山地民族。这些山地民族,可以退入深山以避免战 斗,而后等到冬天,当征服者停止作战的时候,便又马上钻出来,重新占领谷地。如果说,爱德华当时掌握的兵力兵器还是比较有限的话,那么,他还占有一个优 势,那就是他的作战地区也是很有限的。爱德华把机动性和重要战略据点的支柱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了。他在这些据点里建立碉堡,各碉堡之间以道路相联,并且迫 使敌人经常处在运动之中,从而使得敌人在整个冬季都没有可能恢复体力和振奋精神,不能再返回到已经丧失的土地上来了。就这样,他逐渐地把敌人弄得精疲力 竭,消磨了他们的抵抗力。

可是,爱德华一世的战略天才却未能传之于子孙。所以,在百年战争时期,我们从他的孙子和曾孙的战略中,就找不到一点什么有教育意义的东西了。他们在法国境 内采取的那种毫无目的的行动,完全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如果说曾有几次行动多少产生了一点效果的话,那也不能把功劳归于他们两人。在法国,在进行克勒西会战 和普瓦提埃会战时,爱德华三世和黑王子(爱德华)都曾使自己陷入了极端危险的境地。然而,英国人当时面临的那个艰难困境,竟然引得不够阴险狡猾的敌人上了 当,他们居然在对自己很不利的条件下发起了鲁莽的进攻。结果,反而使英国人得以乘机逃脱了被歼灭的厄运。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英国人在自己选定的地形上进行 防御战斗时使用了长弓,使得自己在战术上拥有对于法国骑士的明显优势。

中世纪的战争:被认为是由一群被愚昧的狂热骑士精神独行侠所完成

法国人尽管遭到了一次惨败,但是这惨败归根结蒂却给他们带来了益处。此后, 在战争的下一阶段,他们就恪守杜·古西林采用的“费边战略”。这就是避免同英军的主力交战,竭尽全力去干扰敌人的调动,逐渐把英国人从他们所占领的地区赶 出去。在结合利用快速性和突然性方面,杜·古西林达到了非常娴熟的地步,这在以往的将领中,是很少有人达到这种造诣的。他截获敌人的运输队,消灭其单独活 动的支队,围攻敌人陷于孤立的守备部队,尽量把他们俘虏过来。他在发动攻击时,照例都要选择敌人最难预料的方向,而且经常是在夜间突然实施。此外,他还到 处煽起不安的气焰,以此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并使敌人占领的土地逐渐缩小,最后转到自己方面来了。

不到五年的时间,杜·古西林终于使英国人在法国占据的庞大地盘大大缩小了,把他们压挤在波尔多到巴荣讷(比斯开湾海岸的南部)之间那个狭窄的地带上,而这 正是没有通过战斗得来的。对于英军部队,那怕是一支不很大的兵力,只要他们有时间进行防御部署,他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冒昧地加以硬攻。一般的军事长官,大都 象高利贷者那样,恪守着一个信条:“没有获胜的保证就不发动进攻。”(“不安全就不放款。”)而杜·古西林则有着自己的信条:“没有突然袭击做保障就不发 动进攻。”

英国人在侵夺外国领土方面的进一步尝试,是有其特点的。他们在作战开始前预定的目的及其达到目的的手段,值得认真加以分析。亨利五世的第一个,同时也是最 有名的一个战役,实际上是最愚蠢的一个。在1415年的“爱德华式”的进军中,直到在阿金考特(现为阿让库尔)进行会战而达到这次进军的顶点时为止,法国 人只要封锁住他们行进的道路就足以使英军由于受到饥饿威胁而自行瓦解。可是,陆军首脑们却忘记了克勒西会战的教训,忘记了杜·古西林的遗训。他们认为,法 军在兵力方面有着四对一的优势,而必须采取直接的攻击。结果,他们又象过去在克勒西会战和普瓦提埃会战中那样,反而遭到了惨败,而且显得更加可耻。亨利五 世在这次侥幸取胜之后,开始采取一种“区截法战略”,其办法就是分区域地扩大地盘,使之与其他地区隔绝,争取当地居民拥护自己,以达到取胜的目的。亨利五 世以后所进行的各次战役,从其兴味和意义来说,都越过了战略的限度,而偏重于大战略的范畴了。

中世纪的战争:被认为是由一群被愚昧的狂热骑士精神独行侠所完成

亨利五世在阿金库尔的战场上肉搏

关于中世纪的战略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把爱德华四世的进军作为一个结束。他在1461年即位,中间被流放出国,到了1471年,由于很技巧地采用了机动作 战的办法,终于复位。爱德华四世进行第一个战役得以获取胜利,主要是因为判断情况的迅速和调动部队的快捷。当他在威尔士地区同当地拥护兰加斯特王朝的势力 作战时,得到了敌人主力已经从北面靠近伦敦的情报。于是,他掉头后撤,在1461年2月20日抵达格洛斯特。在那里,他又获得一个消息,由华尔维克率领的 约克王朝的部队,于2月17日在圣·阿尔班斯被兰加斯特的军队打败了。圣·阿尔班斯距离伦敦只有32公里,而格洛斯特到伦敦则有160余公里。这样,兰加 斯特军就拥有进入伦敦的三天优先时间,可是,到22日,华尔维克已率领残部赶到贝尔福德同爱德华会师。这时爱德华听到传说,伦敦城还在同兰加斯特军谈判投 降的条件,城门还是关着的。于是,爱德华即在第二天离开贝尔福德,于26日进入伦敦城,并且就在那里宣布即了王位。兰加斯特部队遭到失败以后,随即往北撤 退。爱德华决定马上追击敌人。尽管敌人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而且在陶顿占领了预有准备的阵地,他还是大胆地进行冒险,照样进攻敌人。当时,突然天降大雪,敌 人被白雪耀花了眼睛。这又使他得了一个好处。他的部将法孔堡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成功地用弓矢激怒了眼花目眩的敌人,诱使他们盲目地进行反突击,因而使敌人 遭到惨败。

中世纪的战争:被认为是由一群被愚昧的狂热骑士精神独行侠所完成

陶顿战役---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

1471年,爱德华四世战略的特点,不仅具有快速性,而且还有机动性。在此以前,他曾经丧失了王位。但是,他从其内兄那里借得了五万克仑(每克仑为五先 令)的款子,收集了一千二百名旧部,开始进行复辟的尝试。这时,英国各地都有他的旧部向他发出支援的保证。当他从弗拉辛扬帆启程时,他的敌人已在英格兰各 地的海岸上组织了周密的防御,其目的是要阻止他率领军队登陆。爱德华当时决定,要突然地在恒比尔河口进行登陆。他估计到,那个地区的居民对于兰加斯特王朝 是极端忠顺的,因而那里可能没有设防。这样,他迅速完成了登陆,接着很快就前进到了约克。从那里,他便沿着通往伦敦的大道开进,并且绕过了敌人用来封锁大 道的一个支队,前进到了塔德卡斯特地区。爱德华四世摆脱了紧紧追踪他的那个支队以后,又碰上了另外一支敌军,即防守纽瓦克以等待他到来的那个支队。于是, 他又把这支敌军诱向了东方。随后,爱德华四世折向西南,到达累斯特,并在那里收集了不少旧部,扩大了兵力。此后,他就直向考文垂进军。而在那里,华尔维克 正在集中自己的兵力。华尔维克本来是他过去的同盟者和老部将,而现在却成了一个主要的敌人。把追击者诱骗到达这个地区,而自己又扩大了实力以后,爱德华四 世便转到东南方向,直接向伦敦进发,而伦敦的守城部队却为他打开了城门。现在,他已经拥有足够强大的兵力,可以同敌人进行会战了。于是,便率领军队开出了 伦敦城,去迎击原先追赶着他,而现在已疲惫不堪的那支敌军。当该军抵近巴尔尼特的时候,在浓雾掩罩下发生了几场混战,爱德华四世终于又取得了胜利。

中世纪的战争:被认为是由一群被愚昧的狂热骑士精神独行侠所完成

巴内特战役

就在同一天,兰加斯特的女王安琼-玛格里特,率领着一支法国雇佣兵在韦默思登陆。她在英国西部收集了拥护自己的兵力以后,立即开拔,去同彭布洛克公爵在威 尔士所集合的部队会师。这一次,爱德华四世又是因为行动迅速而获益,当女王的军队正沿着位在河谷边缘的布里斯托尔-格洛斯特大道向北行军的时候,他抢先一 步赶到了科特斯沃尔兹。当时,一支军队在谷地底下,一支军队在山地上面,在整个白天双方都在进行疲劳的竞走,而到黄昏时,爱德华终于在提尤克斯伯里切断了 女王的军队,使它不能在格洛斯特地区渡过塞文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爱德华四世早已下令格洛斯特的地方官关闭城门。在整个白天里,他的部队行军65公里。 而在当天夜里,他紧紧靠着敌军扎营,直接监视着他们,使其无法溜走。敌人占据着相当坚固的防御阵地,但是,爱德华四世却利用自己的攻城机和弓弩进行挑战, 诱使敌人发动进攻。他以此达到了目的,待到次晨进行会战时,终于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欧洲著名汉学家胜雅律在研究了东西方的谋略后这样总结到:西方人做出计谋不存在的样子,其实西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凭着直觉随时随地的用计。他断言:“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计谋。”他引证德国大诗人席勒的诗句说道:

生活中总是并非能够

保持儿童的纯真

我们发自内心的声音这样提醒我们。

经常提防阴谋诡计

诚实君子的话语也并非永远出自真心。

也许还有人认为,虽然中世纪西方有着智慧的闪光,但是却缺乏对智慧的探索。那些谋略总是沉睡在西方人下意识中,处于一片的混乱状态:“欧洲人在计谋之林中看到的是彼此之间没有联系的一棵棵树”。真的是如此吗,那么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文下个章节,一起来探寻答案吧。

中世纪的战争:被认为是由一群被愚昧的狂热骑士精神独行侠所完成

三、战争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 西欧的罗马人(包括已罗马化的人)、西欧各地的土著和新入主西欧的蛮族(主要是日耳曼人, 也有匈奴人、突厥人等) 相互间杂、混血、融合, 拉丁语、西欧各地的土著语和蛮语相互影响、融溶, 逐渐形成了罗曼斯语族的各语种。6、7 世纪以后, 拉丁语在西欧各蛮族国家逐渐脱离了口语,主要在书面使用。在中世纪, 拉丁语是西欧、中欧、南欧一部和北欧广大地区的国际通用语, 天主教世界的宗教用语,学术、文化、科学的书面语。中世纪时期拉丁语成为西欧乃至全欧洲的书面通用语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拉丁语促进了各国、各地区、各 族、各方言区居民的文化、科技、教育、宗教交流。[5]笔者认为,同时也正是依靠拉丁语,将古典时代的军事智慧传承到中世纪。

首先,弗莱维厄斯·雷纳图斯·维吉提乌斯的《军事问题》(约编著于390年左右,50年后最后修订成本)一书的故事,可能为此提供了一个最好的例子。8世 纪早期,位于前罗马帝国西北边缘的北翁布里亚学者比得拥有此书的一册抄本。9世纪时加罗林统治者洛泰尔一世委托人编写了此书节本,以帮助自己发明一种成功 的战略来抵抗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入侵。而在1147年,安茹的杰弗里·普兰塔奇纳特家伯爵陷于围困中时,由于阅读了维吉提乌斯的这本书而发明并使用了一种引 火装置。13世纪末至16世纪初,此书被译成了多种语言(法语、意大利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甚至希伯来语)。保存下来的中世纪的大量手稿 进一步证明,《军事问题》一书长期保持着它受人欢迎的地位,其中有些被缩写成袖珍本以备战场上使用。甚至到18世纪中期,年轻的乔治·华盛顿也拥有一本, 他还对它作了详细批注。 其它经典性的军事著作也经久不衰受到欢迎并发挥着影响。

中世纪的战争:被认为是由一群被愚昧的狂热骑士精神独行侠所完成

古代(尤其是罗马人)的战争经验被后人充分理解吸收。像“大胆”查理公爵就熟知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军事将领们的战绩。他把亚历山大和汉尼拔的绣帷高挂在自己 布鲁塞尔皇宫的大厅里,对恺撒、庞培、汉尼拔、亚历山大大帝和其他自己希望追随模仿的著名将领的事迹心醉不已,甚至有一本专为他翻译的恺撒的《高卢战 记》。在这方面,历史是有教诲价值的,过去军事学的作者们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中世纪的战争:被认为是由一群被愚昧的狂热骑士精神独行侠所完成

15世纪时,军阀贵族们最喜爱的文学作品并不是传统的骑士背景小说,而是那些能提供罗马或其他时期军事价值的作品。虽然《塞克斯图斯·尤利乌斯·弗尤蒂努 斯的战略》这样的读本很流行,但维吉提乌斯的《军事问题》在它成书1000年后,仍然是最常被引用的军事书籍,它成为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他的思 想还以“稀释”了的方式,在卡斯提尔国王阿方索十世的《七法全书》和罗马加莱斯的《统治原理》这两部写于13世纪中后期的书中被传播下来,一个多世纪后, 诗人克里斯廷·德·皮萨在其作品《骑士制度和军队的丰功伟业》中再次表现出他的思想,而这本书正是威廉姆·卡克斯顿于1490年在英国编辑出版的《骑兵和 步兵的功绩》一书的基础。这种流传方式使古代传统在新时期里变得比以往更加纷繁复杂。

正是在这种传统里,人们受到创建一支常规军的启发。每位国王或诸侯都曾配备一名私人卫士,这种卫士的数目变得越来越大,召集一支庞大的、相互协作的、土生 土长的力量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通(受古时传统的“平民”军队的影响),并在15世纪中期,于那不勒斯王国、威尼斯和米兰共和国内发展壮大起来。特殊的军事需 要,对单纯依赖昂贵的雇佣军做法的日益不满,都是这种组织迅速发展的原因。在法国,常规军的建立是以查理七世于1445年撰写的《军队建制条例》为基础进 行的,而他的继承人路易十一在1470年后,更是大大扩充了由皇家付饷的士兵数量。与此同时,路易十一政治上的死对头勃艮第的查理公爵也正在做着相同的事。

中世纪的战争:被认为是由一群被愚昧的狂热骑士精神独行侠所完成

这些事例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中世纪的军事家和现代的战争实践者们一样有着对传统的喜爱,都确信过去的教训能够而且应当影响当代的实践,而且他们都拥有同一种愿望,即乐于接受四面八方的思想。宗教和意识形态上的限制很少能干扰西方对战争的讨论和实践。

四、结 语

计谋说到底是一种巧妙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试图达到正常手段所不能达到的目的。运用智谋的更本目的是得到利益,为自己或为他人创造优势。所以用计乃人之天性,施用计谋是全球现象,在中世纪的欧洲战争艺术如同在其他文明地区一样,同样有着智慧的闪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