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是你親力親為所結的果

隨著參加拆書幫活動次數越來越多,讀的書也越來越多,因讀書結識交往的人更是越來越多,其中很多人跟我講,說我覺得讀書的學習效率並不好,我說那你覺得什麼樣的效果不好?

他說“生活,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覺得在生活當中遇到的挫折,挑戰經歷過的事兒,這才能夠讓我的人生變得更豐富。”

命運是你親力親為所結的果

我說“很好,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孔子嗎?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釋迦摩尼,遇到過老子,遇到過柏拉圖,遇到過弗洛伊德這樣的人,達芬奇或者愛因斯坦。不可能,你在生活中遇到的都是跟你差不多的人,比你稍微厲害一點,或者比你稍微次一點。所以你跟這些跟你差不多的人天天混在一起,每天不斷的去重複著周圍的這些經驗,你很有可能就會變成一個跟他們差不多的人。”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讓你的思想變得跟別人不一樣,你只能在書裡邊去找到那些偉大的智者,而且甚至如果你只讀這一個時代的書,你甚至頭腦都會被困在這個時代。因為每一個時代的人會有每一個時代的片面性,所以我們需要穿越時空,我們去讀500年前的書,然後再讀1000年前的書,1500年前的書,2000年,2500年,每隔500年就一定有一個思想的大的轉變。在那些每一個時代的最經典的書籍裡邊,去尋找到最智慧的人,才能夠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有多麼的寬廣,我們的人生成長的空間到底有多大。成長是生命的意義所在,也就是我們不斷學習最主要的目的。

10年前到北京來,嫂子跟我說“命運是你親力親為的果”,這句話是依據存在主義哲學的話。存在主義哲學最著名的人物是薩特,薩特是法國人的偶像,法國大量的年輕人都非常崇拜薩特。後來有一次薩特在一個地方演講的時候,底下就有很多年輕人就提問,有個年輕人就站起來說,“我覺得很迷茫,我不知道我的人生應該怎麼做,我覺得做什麼事都沒有意義,我應該怎麼辦?”

這是很多年輕人包括當時的我都共有的狀態。沒意義,什麼都沒有,像我95後的一個小友就說,我覺得人生沒什麼意義,幹什麼事不知道該幹啥,都差不多。對吧?那這時候薩特就回答了一一句話,薩特說“去創造。”就這一句話,去創造。什麼叫去創造?你的人生不是命定的,你的人生不是他人設定的劇本,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創造的結果。所以你哪怕遇到一個挫折,哪怕今天在街上流浪了一天,這也是你在創造你的生活。所以你的世界是你創造的結果,只有你自己不斷的努力創造,你的世界才能夠成為你想要去做的那個樣子,而不是被動地等待,覺得自己是生命的弱者。

這方面是很有意思、很玄妙的一件事,就是你被動地等待,你說那也是創造啊。感受不一樣。就是操之在我的感覺和操之在命運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對吧?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去創造,去給自己創造出一個真實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