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順利推行推恩令,為什麼沒有人進行抵制?也許是人性使然

在西漢時期,各諸侯國割據,實力日益長大,嚴重威脅國家的統治,在這個時期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皇帝是如何應對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歷史上著名的“推恩令”。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頒佈的一項重要的法令,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的鞏固中央集權。在漢文帝時期,淮南王、濟北王謀逆造反,基於此,時任博士的賈誼就向漢文帝建議:建立出諸多的諸侯國,以此來弱化諸侯國的實力。漢文帝接受建議,推行了一些政策,效果是有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漢景帝即位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採納晁錯的建議後,實行了削藩,但是吳楚七國卻以手裡的武裝來進行叛亂,對抗朝廷,這就是著名的西漢七國之亂。

漢武帝順利推行推恩令,為什麼沒有人進行抵制?也許是人性使然

好在漢景帝迅速的平定了叛亂,進一步的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武帝初年,仍是一些大的諸侯國憑藉著地大、城池多,時常違抗中央政令,並且生活驕奢淫逸,十分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

漢武帝順利推行推恩令,為什麼沒有人進行抵制?也許是人性使然

《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序》載:武帝“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名號。’”《漢書·武帝紀》載:元朔二年,“春正月,詔曰:‘梁王、城陽王親慈同生,願以邑分弟,其許之。諸侯王請與子弟邑者,朕將親覽,使有列位焉。《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載:”主父偃說上(武帝——引者)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中說得更清楚: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製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中寫道:“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於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

漢武帝順利推行推恩令,為什麼沒有人進行抵制?也許是人性使然

漢武帝僅僅用了一個計策,就兵不血刃的達到了目的,將以前強大的的各諸侯國分的越來越小,大的幾百裡,小的幾十裡的面積,再也沒有了和中央進行對抗的實力。後來,漢武帝借酎金奪爵,直接廢除了一百多個小諸侯國,至此才解決了時刻威脅中央統治的最大的隱患,利於國家的統治。

漢武帝順利推行推恩令,為什麼沒有人進行抵制?也許是人性使然

總的來說,施行推恩令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恩澤天下,以前只能是諸侯王的長子繼承封號,現在變的是諸侯王的諸子都可以獲得封地。二是削弱諸侯王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讓各諸侯王也無話可說,有苦難言。

漢武帝順利推行推恩令,為什麼沒有人進行抵制?也許是人性使然

讓那些諸侯手中的勢力得以瓜分,而且越來越少,這樣以便於國家的統治,並且這個做法也讓諸侯不敢違背國家的意願。巧妙的減弱了各地諸侯的封地和勢力,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自然他們也就不會有和中央集權對抗的膽量和想法。其次,諸侯就不敢在封地胡作非為,百姓也能過上安穩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是諸侯王的兒子都可以獲得封地和封號,自然是不會有人出來反抗,畢竟人人都能獲利,誰還會站在國家戰略的角度考慮,估計不同意的只有諸侯王的長子,但是勢單力薄,估計反對也沒人聽。等到大家明白過來的時候,就已經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