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體乘疫情蠶食大銀幕市場?別急,聽聽觀眾怎麼說

朋友過來,我們幾個宅在一起看了部電影。《大贏家》,一部本來在院線上映的電影,在線上平臺播放,這是繼《囧媽》、《肥龍過江》之後,又一部影片轉戰線上平臺。

觀影過程中,笑聲不斷。我捫心自問:“這樣一部影片,要不是在線上免費看,我們會選擇在影院觀看嗎?”於是,我將這個問題拋給了朋友。

朋友A:“可能性不大吧,要看同時期有沒有更加吸引我的影片,畢竟每個人的觀影預算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影片都去影院看。像這種類型的片子,如果有預算,會去看。”

朋友B:“不會,一般這種沒有特效的片子,我都不會選擇去影院,而是直接等著視頻平臺上線。”

朋友C:“如果不免費,大概率是會去影院的。”

流媒體乘疫情蠶食大銀幕市場?別急,聽聽觀眾怎麼說

現如今,流媒體平臺業已成為大眾觀影的第二方式。作為一個電影迷,疫情宅家期間,也是在視頻平臺重溫了很多經典影片。但是,我跟朋友們都一致同意,一旦影院正常開業,疫情得到完全控制,是非常樂意走進影院觀影的,畢竟影院觀影比視頻平臺觀影體驗感要好太多。

於是,面對流媒體的競爭,影院有哪些優勢,能否長久保持,我和朋友們作了一些討論:

朋友A:“流媒體的發展速度驚人,不容忽視,已經成為行業越來越重要的存在。它的發展確實給影院分流了部分觀眾,雖然,影院仍是商業影片變現的最佳場所。

字節跳動的入局攪動了電影行業,打破了行業賴以生存的規則。片方與流媒體直接合作,將影片直接投放在視頻平臺。這是0和1的問題,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你看,《大贏家》就是挺好的例子,未來不能保證這種情況不會變多。”

朋友B:“對於商業電影,如果不是受疫情影響,直接投放線上基本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說免費。你看這也只有字節跳動公司出於公關營銷目的吧。未來片方也許會根據影片類型、觀眾需求與構成選擇投放平臺,當然都需要付費。

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現象,一些投資規模大的重特效的商業大片第一選擇肯定是影院;一些小體量的影片選擇賣給視頻平臺。這樣對影院未來的發展是有益處的,過濾了那些不適合在影院放映的影片,使影院排片更加集中。有利於影院資源的有效利用。”

流媒體乘疫情蠶食大銀幕市場?別急,聽聽觀眾怎麼說

朋友C:“無論是在視頻平臺還是影院看電影,我更注重內容,沒有好的劇情是不能吸引我去影院觀影的。好的內容是影院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前提。電影除了內容還是內容,是吸引觀眾走進影院的決定因素。沒有內容,就無法生存。像如今流媒體平臺,內容戰打得火熱,各大視頻平臺頭部劇集、自制劇、網綜、電影等競爭異常激烈。B站以用戶為中心,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佈者;抖音、快手也是如此,大量用戶的參與,也讓平臺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內容的多樣化滿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就像一句廣告詞,‘總有一款適合你’。

在影視行業,內容為王一直是第一準則,奈飛也是憑藉它的王牌劇集《紙牌屋》站穩腳跟。正是由於內容的迸發,流量的加持,才讓流媒體平臺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生命力。但就影院目前情況,在內容方面沒有任何發言權,它太受限了。之前我在網上看到一個網友說道,‘未來爛片在影院沒有生存空間’,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

影院是放電影的場所,而且對於影片內容時效性,政策與行業一直是有保護的,在這方面,影院是有優勢的。影院正在播映的影片是不允許在流媒體平臺播放的,只有過了“窗口期”,才能被允許。流媒體與影院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兼容的,這保護了院線的利益,也使商業影片利益最大化。”


流媒體乘疫情蠶食大銀幕市場?別急,聽聽觀眾怎麼說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邁耶羅維茨的故事》劇照


朋友B:“政策與行業對於院線放映影片有一定的規則。這讓我想起了前兩年發生在法國戛納電影節上的一樁事情。奈飛我們都知道,流媒體巨頭,在一次法國戛納電影節鎩羽而歸。奈飛送展的兩部影片《玉子》和《邁耶羅維茨的故事》甚至沒有在電影節上播放完全。當奈飛的logo出來,這兩部影片受到的質疑與抗議聲不絕屢耳,甚至評委會主席公開表示:‘我個人認為不該把金棕櫚頒給一部在大銀幕上看不到的電影’,無疑是已經將這兩部影片判“死刑”。並且,此事件之後,組委會出臺了一條新規定:所有競賽片都必須滿足在法國院線上映的條件。

緣何如此,因為奈飛的操作破壞了行業的規則,所以才遭到抵制。一部電影的放映它有嚴格的鏈條與時間限定,流媒體平臺是鏈條的末端,奈飛的操作是直接省去了影院等中間環節,是對傳統影片放映形式的一次衝擊。影片在院線上映和網絡上線之間是有一個保護期,每個國家時間長短不一,中國電影行業如是,有政策保護和行業長久以來默認的規則,一個時期內是不會打破的,這個規則符合市場各方利益,也是行業發展的根基。”


朋友A:“我的第一選擇肯定是去影院看電影啊,當然是預算夠的情況下。而且,我不會一個人去看電影,我會和朋友去看,對,不用懷疑,就是你們。去影院看電影多開心啊,我們還可以吃吃飯,逛逛街,拍拍照。這就是我們的休閒方式啊,也是我們的社交需要。”

旁白:

毋庸置疑,影院主要功能是放映影片,但是,影院有其社交屬性。去影院觀影更像是一種社交需求,一種儀式感的需要,且在流媒體平臺上觀影並不能滿足觀眾觀影的這些心理需求。因此,這也是觀眾走進影院觀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交需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而去影院觀影無疑是滿足這一需求的選擇。吃飯--逛街--看電影通常是一站式的,已經形成了不少人的模式化休閒方式。一次調查顯示,近六成人去影院看電影是想和朋友、戀人一起去。儀式感也是影院觀影的體現,尤其是在國外,而中國時下的年輕人去影院看電影更多的是一種休閒方式,一種與朋友、戀人的社交方式。

流媒體乘疫情蠶食大銀幕市場?別急,聽聽觀眾怎麼說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邁耶羅維茨的故事》劇照

朋友B:“說到這個,好想和你們一起去影院看電影啊,懷念在影院看電影時,那‘電閃雷鳴’的聲光特效,現在只能在視頻平臺上看,根本感受不到。我非常喜歡影院觀影效果,喜歡極致的沉浸式觀影體驗,為了追求這種身臨其境、逃離之感,我還是很願意花錢買電影票的。尤其是坐在影院前幾排時,鋪面而來的視覺和聽覺,就一個刺激。

我發現,很多觀眾買電影票,選的位置都是後面幾排,殊不知,位置越靠前,效果越好;選在後排,反而削弱了視聽效果。我覺得影院可以好好宣傳一下觀影效果,以後觀眾選擇去影院看電影時,除了注重內容和劇情,也要注重技術的發展帶來的極致的觀影體驗。

去影院欣賞電影,撇去效果,只談內容,明顯也是不太全面的。有行業人士指出:現在影院的硬件設備、觀影體驗是超前於內容創作的,但是,觀眾知之甚少。因此,既然影院有觀影效果這種強有力的優勢,就一定要凸顯出來,注重觀影體驗,將這種沉浸式的觀影效果完全發揮,並傳達到觀眾心中。這也是流媒體平臺不可比擬的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