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小知識


大米出現這些情況就不能再食用


當你發現

家裡的大米爬滿小黑蟲,打開米箱,撲鼻而來的不是淡淡的米香,而是有一股子黴味

捧起一把米,有的米粒已經團在一起,顆粒也不再圓潤光滑,顏色看上去有點灰白,還有一些白道溝紋;

大米小知識


淘米的時候,零星的米粒漂浮在水面上,拿起來一看,空空的還泛著黃褐色,一捏就碎……

看到以上這些情況,只說明一點:你家的大米已經變質啦!別猶豫,也別捨不得,趕緊扔掉!

因為大米本身自帶卵蟲,在一定的條件下會孵化

大米小知識

因為,大米在悶熱潮溼的環境中長期存放,容易滋生黴菌併產生毒素,其中最常見和危害最大的便是黃麴黴與它產生的黃麴黴素

黃麴黴毒素易出沒

黃麴黴毒素是由一系列黴菌代謝產生的致癌物,主要汙染糧油食品、動植物食品等,在溼熱地區的糧食,食品和飼料中較常出現。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麥、豆類、堅果類、肉類、乳及乳製品、水產品等都比較容易產生。1993年黃麴黴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機構認定為一類致癌物,尤其以黃麴黴毒素B1毒性和致癌性最強。黃麴黴毒素的危害性在於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

春夏,尤其是黃梅季節,空氣中溼度較大,溫度較高,非常適合黃麴黴的生長。可以說“只要發黴,就會有黃麴黴毒素。”當糧食沒有及時曬乾或儲藏不當時,往往容易被黃麴黴或寄生麴黴汙染而產生毒素。

總結及建議:

黃麴黴毒素比較容易發生在日常飲用的食品上,溼氣、高溫等是滋生其的兩大幫手。消費者可以從日常生活學會規避黃麴黴素危險,例如多吃綠葉蔬菜,有益於降低黃麴黴素的風險;堅果、花生、糧食等不要儲存太久,如果發生黴變,堅決不食用;加工、食用食品前用水沖洗,煮熟再食用;搓洗米糧(黃麴黴毒素多存在籽粒的表面),可去除糧食表面的大量毒素等。最重要的是,從安全意識上提高對黃麴黴毒素的認識與警惕,從細節防範,儘量減少對人體可能的傷害。


大米小知識

另外,家裡大米長蟲也是大米變質的一種情況。大米里的蛀蟲是很常見的倉儲害蟲,學名米象,本身沒有病毒,不會叮咬人體。只要不是生蟲的太過嚴重,仔細淘洗、把蟲子處理掉後還是可以吃的。生蟲與米質沒有關係,是貯存的問題。

大米小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