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飢,人相食!被埋在歷史角落的崇禎年饑民們!

曾經有人問最慘淡的歷史是什麼?曾經也有人問最恐怖的歷史是什麼?我在兩個回答下都寫過這五個字:大飢,人相食。

我以前說:史官無情、史筆如鐵,一部二十四史寫盡多少繁華興盛,又寫盡多少慘絕人寰,不過寥寥數筆而已,芸芸眾生在歷史書上,不過是一串沒有姓名、沒有感情的數字罷了。

有些人很幸運,躬逢盛世,一生富足,不受凍虞之苦。有些人沒那麼好運,最終變成了天災人禍、饑饉流年裡路邊的一把枯骨。

大飢,人相食!被埋在歷史角落的崇禎年饑民們!

圖文無關

據鄧拓先生在《中國救荒史》中的統計,中國自商湯一十八年(公元前1766年)——1937年的3703年間,共發生水、旱、蝗、震、疫、雹等災害合計5258次,這就是說,平均每6個月中國就會發生一次災情。

另據英國生物化學家李約瑟先生的統計,公元前206年——公元1936年這2142年間,中國遇旱災的年份高達1031年,遇水災的年份高達1060年,平均每年時間中國都有水旱災發生。

翻看史書,在歷次水旱災荒中,烈度之強、持續時間之久的,恐怕很少有能超越明末的。特別是崇禎年間,幾乎是年年有災荒,歲歲非豐年。

崇禎元年

秋七月癸酉,召對廷臣及袁崇煥於平臺。壬午,浙江風雨,海溢,漂沒數萬人。

在《思宗本紀》中史官只記載了浙江遭遇暴雨洪澇災害的情況,被淹沒者數萬人。這數萬人的姓名我們不得而知,他們死前的絕望,我們也不得而知。我們唯一能夠知道的就是這句冰冷的“湮沒數萬人”

地方誌和野史的記載則相對豐富一些,陝西地方歷史記錄的則是: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

崇禎二年

癸亥,以久旱,齋居文華殿,敕群臣修省。

正史中又是輕描淡寫一句話,皇帝齋戒為陝西山西祈雨。

地方誌的記載則極其恐怖:

懷來縣:夏大旱。至二年春,鬥米銀一兩,人相食。

宣化縣:大飢,人相食。

赤城縣:大飢,人相食。

深鹿縣:春,鬥米銀一兩,人相食。

陽原縣:大飢,人相食。

萬全縣:大飢,人相食。

崇禎三年

夏四月乙卯,以久旱,齋居文華殿,諭百官修省

正史中又是簡單的記述了一句崇禎皇帝祈雨。但是事實上陝西的情況非常嚴重,時任陝西巡撫馮懋才在給崇禎皇帝的奏摺《備陳大飢疏》中詳細描述了當時陝西的慘況:

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樹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其石名青葉,味腥而膩,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

最可憫者,如安塞城西有糞場一處,每晨必棄二、三嬰兒於其中,有涕泣者,有叫號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則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之者矣。

更可異者,童穉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更無蹤影。後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數日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於是,死者枕藉,臭氣薰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百人,用以掩其遺骸。臣來之時,已滿三坑有餘,而數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幾矣。小縣如此,大縣可知;一處如此,他處可知。

——《備陳大飢疏》節選

崇禎四年

夏四月庚戌,禱雨。

是冬,延安、慶陽大雪,民飢,盜賊益熾。

秦晉一帶夏天大旱,冬天雪災,又是死人無數。

大飢,人相食!被埋在歷史角落的崇禎年饑民們!

圖文無關

崇禎五年

六月,京師大雨水。壬申,河決孟津。

六月,北京地區遭遇暴雨襲擊,黃河在孟津決口,兩岸百姓的死傷狀況在《思宗本紀》中沒有具體的記載。

山西、陝西地方誌的記錄就具體的多。

另外山西地方誌記載:

河曲縣:大飢,人相食。時鬥米五錢,軍民爭食死人。有李崎殺人而食,事發,至斃杖下。

永和縣:大早,人相食,慘不可言。

陝西地方誌記載:

安塞縣:人相殘賊,殭屍遍野。

子長縣:春旱,人相食。

崇禎六年

這是崇禎上臺以後《思宗本紀》裡第一次沒有記載國家災害的年份,但是這並不是說這年國家沒有發生大的災害。而是山西地區的旱災幾乎持續了一整年,被記錄在了崇禎七年的歷史中。

我們還來看山西地方誌,

汾陽縣:自八月至明年四月不雨,大飢,民相食。

隰縣:六、七兩年,旱,鬥米價銀五錢,人民食草根木皮,死者枕藉於路,且有食人肉者。郡人李時進自食其子。

永和縣:六、七年,大旱,民間食草飯砂,人相食,慘不堪言,莫甚於此。

崇禎七年

山西自去年不雨至於是月(三月),民大飢。

六月,甲戌,河決沛縣。

山西自崇禎六年遭旱災,附近的陝西、河南也並不樂觀。當時已經卸任的河南籍兵部尚書呂維祺就給崇禎皇帝去過一封書信,這封信寫的文采飛揚,把河南當時的悽慘狀況刻畫的淋漓盡致。

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挽輸。庚午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

受災之地,村無吠犬,尚敲催徵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

——呂維祺上書節選

崇禎八年

《思宗本紀》沒有記錄中國的災害情況,但是河南當時的狀況依然嚴峻,

汝南縣:春大疫。谷貴,民多飢死,父母妻子析離,縻人而食,甚有母食子,幼食老者。

上蔡縣:春大疫。大飢,人相食。

很多老百姓被餓死,有父母吃掉子女也有年輕人吃掉老人這種駭人聽聞的事情。

大飢,人相食!被埋在歷史角落的崇禎年饑民們!

圖文無關

崇禎九年

二月,山西大飢,人相食。乙酉,寧夏飢。

三月,振南陽飢,蠲山西被災州縣新舊二餉。

這年山西、寧夏和河南同時期發生重大饑荒,以山西和河南南陽地區的饑荒尤為嚴重。

唐王朱聿鍵在給崇禎皇帝的上書中描述了南陽地區的災情:

饑民沒有糧食,只能挖野草、吃樹皮,後來野草和樹皮也沒有了,就開始人吃人。甚至有母親把女兒殺掉吃肉這種駭人聽聞的事情。

崇禎十年

三月辛亥,振陝西災。

秋七月,山東、河南蝗,民大飢。

大旱之後遭逢蝗災,自崇禎皇帝即位開始,山西、陝西、河南幾乎沒有一年是好的,十室九空、餓殍遍野在這幾個省份似乎都成尋常場景了。

崇禎十一年

六月,兩畿、山東、河南大旱蝗。

九月,陝西、山西旱飢。


大飢,人相食!被埋在歷史角落的崇禎年饑民們!

圖文無關

崇禎十二年

六月,畿內、山東、河南、山西旱蝗。

崇禎十三年

閏正月乙酉,振真定飢。戊子,振京師饑民。癸卯,振山東飢。

三月,振畿內飢。

秋七月庚辰朔,畿內捕蝗。

八月甲戌,振江北飢。

十一月戊子,南京地震。

是年,兩畿、山東、河南、山、陝旱蝗,人相食。

這是河南、山東連續第四年旱災蝗災並舉,地方誌的記載也一樣,災情最嚴重的地方依然在陝西、山西、河南一帶,記錄依然是大飢,人相食。

崇禎十四年

六月,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旱蝗,山東寇起。

連續第五年旱災蝗災並舉。

崇禎十五年

九月壬午,賊決河灌開封。癸未,城圮,士民溺死者數十萬人。

《思宗本紀》中終於沒有再記載旱災蝗災,更惡劣的是,農民起義軍掘開開封黃河大堤,引黃河水灌入開封城,直接淹死明朝正規軍和開封一帶百姓數十萬人。

崇禎十六年

京師自二月至於是月(七月)大疫,詔釋輕犯,發帑療治,瘞五城暴骸

九月,鳳陽地屢震。

北京地區發生重大瘟疫,持續半年之久,因瘟疫而暴斃的百姓又是不計其數。

崇禎十七年

正月庚寅朔,大風霾,鳳陽地震。

乙卯,南京地震。

在崇禎皇帝生命的最後兩個半月內,安徽鳳陽、江蘇南京發生地震,傷亡情況不見於正史,我不去做推測。

大飢,人相食!被埋在歷史角落的崇禎年饑民們!

圖文無關

《資治通鑑》寫了1363年的歷史,不過才出現41次大飢,33次人相食。我們拋開地方誌和野史記載,單說《明史·本紀》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思宗本紀》,就出現了多少次大飢,又出現了多少次人相食?那背後是一群活生生被餓死、被虐殺的人。

這種悲劇在整個崇禎年間,一年又一年的重複發生、一次又一次的重複上演。

在史書裡,他們沒有喜怒哀樂,沒有聚散離合,沒有姓名性別,只被史官們客觀的記錄下來,在某年某月某地,他們被餓死了,他們甚至人吃人,總之,最後,他們都死了。

最終,他們被掩埋在歷史的角落裡,成為我們翻看歷史時被提供的數據。

餘溫散去,我們無法復原那十七年間的悽慘場景,只知道,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曾經有過這麼一群人,他們悄無聲息的存在過,最後又悄無聲息的離去。

(注:

正史記載內容取自《思宗本紀》

地方誌記載取自元清吧網友功夫可樂的統計數據

另:第一次發表後被勒令整改,原因是圖片或描述容易引發他人不適應,所以這次我修改了圖片並刪除了很多地方誌的記述和文字的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