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永王東巡歌》繪製出唐代安史之亂豐富生動的政治風雲圖畫

《永王東巡歌》其二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使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永王李,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天寶十四(七五五)年十一月安祿山於范陽起兵造反,第二年便攻入潼關,直接威脅到帝都長安。六月十二日,唐玄宗倉皇出逃,十四日行至馬嵬驛,六軍不發,兵變驟起,殺死宰相楊國忠,溢死貴妃楊玉環。十五日,應察民之請,留太子李亨以圖恢復北方。唐玄宗繼續向四川逃亡。七月十二日,李亨即位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唐玄宗在逃亡途中不知其事那時,跟隨玄宗左右可支配的力量僅一千三百餘人,自嘆力單勢孤;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接受了房琯的建議,將軍政大權分散於諸王,以圖再振舊業命太子李亨充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都使,南取長安、洛陽,即主要負責收復黃河流域的失地。

李白《永王東巡歌》繪製出唐代安史之亂豐富生動的政治風雲圖畫

唐玄宗

命永王璘充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節度都使,即經營長江流域,然後北上對敵。唐玄宗七月二十八日逃至成都,八月十二日接到靈武傳來尊玄宗為“上皇天帝”的信息,才知道李亨已經作了皇帝。永王李璘奉命之後就離開了玄宗,七月到襄陽,九月到江夏,招募將士數萬人,積蓄力量,準備北伐,收復失地。十二月下句,永王璘引水師由武昌到九江時,三請李白出山(當時李白在廬山),想借李白名聲,擴大影響。李白也想為平叛盡力,實現國家統一因而他不顧妻子勸阻,毅然隨水師東下隨軍途中,寫下《永王東巡歌》十首(原為十一首,其中第九首是他人偽作),這是其中第二首。作品抒發了詩人洋溢的愛國熱情,表現了作者“一掃胡塵靜”的宏願。

李白《永王東巡歌》繪製出唐代安史之亂豐富生動的政治風雲圖畫

李白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三川,即河南郡,包括今河南省黃河兩岸一帶,因其地有黃河、洛河、伊河三水經流而得名。北虜,指安祿山叛軍。安祿山是突厥人,得寵於唐玄宗之後,掌握了今河北、內蒙東北一帶的軍政大權,所以詩人稱之“北虜”;安祿山叛亂,三川一帶受害尤甚。亂如麻,既多且亂,任意橫行,隨處肆暴四海南奔,各地紛紛南逃。似永嘉,就象“永嘉之難”那樣。永嘉,西晉懷帝司馬熾的年號。永嘉五(三一一)年,前漢劉聰的相國劉曜(匈奴種),攻陷晉都洛陽之後,燒殺姦淫,所到之處,人死財滅。這兩句,以“永嘉之難”類比,勾畫出了安史叛軍到處橫行,社會一片混亂,人民紛紛逃亡的社會圖畫:既點明瞭叛軍不得人心,以劉曜比安祿山,又點明瞭這一叛亂帶有民族矛盾性質。

李白《永王東巡歌》繪製出唐代安史之亂豐富生動的政治風雲圖畫

李白

說“四海南奔”,既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同情,也暗含了對唐玄宗倉皇南逃,妄圖偏安一隅的譏諷。基於這樣的現實,而永王李璘召募義勇,興師北伐,其舉就顯得格外可貴因而詩人直抒胸臆,表示自己願隨其平叛的決心:“但使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謝安石,謝安,字安石,東晉陽夏(jia甲)人,曾隱居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縣)的東山,晉孝武帝時,任尚書僕射領中書令(宰相),前秦苻堅進攻東晉,領兵百萬,謝安被任為征討大都督,派謝玄前去禦敵,為了穩定軍心,謝安舉棋自若,破荷堅大軍於水,創造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這裡,李白以謝安自比,表示了力挽狂瀾,掃平叛亂的必勝信心。末句是寫勝利指日可待。一首七言四句的短詩,卻把敵軍的猖獗,舉國的動亂,君臣的逃亡,人民的流離,永王的出師,詩人的平叛決心,一一流諸筆端二十八字卻繪製出這樣一個時代的豐富生動的政治風雲圖畫,這的確是很難得的。

李白《永王東巡歌》繪製出唐代安史之亂豐富生動的政治風雲圖畫

李白

作品的溶涵量如此之大,氣勢如此恢宏豪壯,首先,這取決於詩人成功地使事用典。古人有云,用典“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事,二也;易誦讀,三也。”詩人用事,都是人們熟知的歷史事實,類比又如此貼切精當,用起來又“能令事如己出,天然渾成”(引文見《詩人玉屑》卷七,《用事》條),所以讀起來琅琅上口,想來能如見其情其境。其次,也得力於詩人高超的修辭煉意技巧。以末句為例,以“胡沙”喻叛軍,既形象,又準確。一見其如妖如魔,興風作浪,飛沙走石,一見其形兇實虛,外強中乾,勢難持久;著“”(形容詞“”用)字,使人想見,“胡沙”滅後,即是清平世界,朗朗乾坤;而“靜胡沙”又在“談笑”之間,更見其指揮若定,易如反掌。如此修辭煉意,怎能不使人讀之生快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