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區塊鏈,滴滴?

陳偉星有兩個重要的標籤,一個是快的打車的創始人,一個是著名區塊鏈投資人。

他在昨天凌晨發朋友圈,引爆了媒體圈和資本圈,證實“打車鏈”的真實存在。

打車+區塊鏈,滴滴?

他的諾貝爾獎級的偉大社會實踐背後,其實揭示了一個危機:中等收入陷阱。

1.區塊鏈怎麼改變中等收入的陷阱?

要靠改變生產關係,去實現生產力在智人和普通人之間的共享,而不是讓一小部分人集中。這樣,我們就能夠把中心社會變成球形社會。

2.怎麼改進生產關係,實現共享?

要能靠區塊鏈提供手段,去保障每個人該有的利益,去實現價值創造的共享,從而緩解中等收入危機。

舉個例子:我們每個人都生產數據,通過電梯、冰箱、空調等物聯網設備產生的購物、出行、健康等數據都是有價值的,獨屬於個人的。

那怎麼把“數據屬於你”這件事情確權,把基於數據的計算變成一種可信的計算,讓數據的價值迴歸到個人?

這些都需要靠區塊鏈來實現。

得出這一結論的理由很簡單:你沒辦法保證,讓任何一個人/中心來存儲管理數據時,數據都是歸大家的,這對人性是巨大的考驗。

但是,如果我們在技術上實現區塊鏈化,讓數據是分佈式的,並基於此來管理數據,用戶就會願意共享自己數據的價值,對於未來的智能時代來說,隱私和數據價值之間,也能有一個可調節的空間。

再比如,原來我們做個遊戲,85%的利益給廣告商了,現在反過來,85%的利益給消費者。包括我們在做的打車鏈的模型就是要less carry,把原本屬於華爾街的90%的股權,全發給司機。

在這兩個案例中,非R(非人民幣玩家)有了token變成勞動者,司機有了token變成股東。那麼,類似的鏈上會有越來越多的打工者,大家都有自己的利益在那裡。從這個角度理解,就相當於把它變成一個虛擬服務業,變成一個勞動業就業市場。

3.未來的資產,基於可編程體系上鍊

我理想的區塊鏈世界,是所有行業能夠基於一套可編程體系,去推動線下資產上鍊,實現行業交易和各環節的標準化。

所謂的可編程體系,是指區塊鏈提供基於生產關係的可編程環境,讓所有人有機會去創造各種激勵人勞動的模型。這意味著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創造的一套模型,別人可以拷貝,可以迭代,可以做得更好。

包括我們的打車模型,就是一個比較清晰的激勵模型。我們基於數學機理確定了數據規則,確定瞭如何把利益產生的價值分配給投資者、創造者、組織者、勞動者、消費者,從確保每一個價值的流向都是透明的,而不是完全基於token的概念去管理它。

其實,未來只會有兩種價值模型:

第一,Revenue model。

這一模型,就是傳統的資產負債表,有成本,有現金,有利益,有分紅。只是現在這一模型已經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問題,比如PE太高,股票只有概念上的價值,沒有對應的實際價值,但至少目前人類對這個模型已達成共識,還可以用。

第二,Burning model。

我不收了,我把token燒掉就好了,一燒掉就意味著你們手上每一個token的價值就會上漲,而我手上也有token,對我來說,相當於分紅權當即實現了。但要明確一點:只有被剛性需求那個錨定的token的銷燬機制,才是真正正確的價值機制。

未來,在權益方面,可以在Revenue model和Burning model之間取一箇中間值,比如50%要收入,50%可以燒掉。但我認為,大平臺、大公司應該全部都是Burning model,個人、小微企業反正也就幾個人分掉,不需要。

在權力方面,原本的股權也有投票權力,只不過被淡化掉了。但現在用token,就可以把權力編程,最簡單的,比如交易平臺怎麼上幣。

但Burning model是基於一套數學機理去實現共享,是道數學題,我們還需要去證明它。而證明的方法不外乎兩種:寫paper,用數學方法來推理;做實驗,用實驗來證明。

我希望用實驗方法去證明基於數學推理的設計。打車模型,就是一個社會實驗,不能說100%會成功,但它會形成新的共識,拉動更多人去做實驗。

快的打車創始人和區塊鏈投資人這兩個本無交集的標籤,卻融合到了一起,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打車鏈”已經被確定真實存在。我覺得,陳偉星要去打造一個比滴滴更具有創新精神的網約車平臺,其實更重要的是在網約車上,如何利用區塊鏈去解決一系列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