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順心就對孩子吼?透過“踢貓效應”看本質,別讓情緒傷害了孩子

每一種情緒的產生都是有它的合理性的,問題在於如何將情緒良好的發洩。在生活當中父母承擔著家裡巨大的生活壓力,所以網絡的過程當中很有可能會無法壓制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如果恰好碰到孩子犯錯誤的話,那麼就會把自己的憤怒直接轉到孩子身上,殊不知在家長下意識的用自己的情緒去傷害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把這種情緒轉移到別人的身上。

不順心就對孩子吼?透過“踢貓效應”看本質,別讓情緒傷害了孩子


小麗進入工作單位已經有三年了,小麗的性格比較的溫和,不會拒絕別人,所以別人有任何需要幫助的事情還是率先的去找小李。而小麗的孩子現在要上小學了,小麗希望能夠買一套學區房,讓孩子上重點小學。

所以便希望最近的職員升職當中能有她的名單,就更加奮力的工作。那段時間每天都加班到12點才回家,結果最後人員名單出來之後卻讓小麗非常的失望,她每天辛苦那麼久,最後的名單還是給了空降人員。

那天晚上小麗回家之後非常的鬱悶和生氣,正好看到孩子把客廳弄得非常的髒亂,於是直接衝著孩子大吼,都跟你說了多少遍,不要把客廳弄得這麼亂,我每天那麼辛苦的回來還要給你收拾客廳,你煩不煩啊?

不順心就對孩子吼?透過“踢貓效應”看本質,別讓情緒傷害了孩子


小麗的孩子也覺得非常的鬱悶,也不知道媽媽為什麼會這麼生氣。然後把玩具收了,走到房間看到了家裡養的小貓時非常鬱悶的踢了他一腳。


分析


在生活當中像小麗這樣把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的事件屢見不鮮。而小麗的孩子在遭受了小麗的吼叫洗禮之後,把情緒轉移在了貓咪的身上,這其實就顯現出了孩子受到了踢貓效應的影響。

踢貓效應的含義很好理解,其實就是情緒之間轉移的一種效應,不過他的主導是壞情緒。人在擁有化情緒的時候,會習慣地向比自己等級低的人去發洩情緒,從而產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這個就被稱之為是踢貓效應。

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否則你的情緒便控制了你

,大仲馬如此說道。人之所以和孩子有很大的區別,便是其成人的情緒控制能力是比較強的。


不順心就對孩子吼?透過“踢貓效應”看本質,別讓情緒傷害了孩子


家長如果不注意自己情緒管理,情緒發洩在只會給孩子造成傷害


1、容易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


父母的言行舉止的特點,孩子在朝夕相處的過程當中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壓力和脾氣都發洩在孩子身上,這樣的一個行為所引射出來的便是家長的情緒控制能力不強,而孩子在情緒的控制上也會因此受到父母的影響。


不順心就對孩子吼?透過“踢貓效應”看本質,別讓情緒傷害了孩子


2、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


孩子對於一些家長給過自己的傷害,總是會記得非常的清楚。給《你的孩子正能量》這一本書當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父母負面的思維方式會引發情緒的過度反應和不切實際的期望。

父母去好孩子這個行為體現出的是父母對於孩子的不尊重,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所長大的孩子,他們對於父母的吼叫便會產生心理陰影,所以每一次在聽到別人大聲叫自己的時候會條件反射的做出生理反應。


3、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安全感是你在和別人交流和別人溝通的時候的底氣,缺乏安全感的時候,孩子難免就會展示出。自卑怯懦的模樣。而父母將情緒轉移在孩子身上,經常去吼孩子,就會讓孩子對於父母的信任感缺失。


不順心就對孩子吼?透過“踢貓效應”看本質,別讓情緒傷害了孩子


既然如此,父母該如何避免“踢貓效應”傷害到孩子?


1、時刻警示自己


在看到這麼多例子,在瞭解了踢貓效應之後,也都知道自己把情緒宣洩在孩子身上,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危害。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發生,家長不妨在家裡面貼一些警示語,在自己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抬頭看一看,能夠讓自己冷靜下來。


不順心就對孩子吼?透過“踢貓效應”看本質,別讓情緒傷害了孩子


2、藉助外力


本人處於憤怒的情緒之下,很難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怎樣的影響,有時候更是不認為自己做的那一些事情會傷害到孩子,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藉助外力的作用。孩子在觀察到父母情緒有點變動的時候,應該大聲的提醒家長,讓他們控制情緒。

比如在《爸爸去哪兒》裡面,陳小春沒控制住去吼孩子的時候,Jesper直接拿著喇叭對陳小春說你能不能不要發脾氣,這個時候陳小春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便調整了自己的情緒,放緩語氣。


3、緩緩再說出口


人在處於憤怒的狀態之下解決問題都是非常不理性的,所以當自己感覺到情緒不穩的時候。直接的去批評孩子去教育孩子,只會傷害孩子的心理,所以當你覺得生氣的時候,不妨自己去書房冷靜一下,或者打開窗透透氣,等到情緒平復下來再和孩子溝通。

不順心就對孩子吼?透過“踢貓效應”看本質,別讓情緒傷害了孩子


育兒問題姜媽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姜媽育兒記,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