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明知兩線作戰是死結,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德國明知兩線作戰是死結,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 題/霸而無道終被罷:二戰中,狂妄的希特勒走向了兩線作戰的死衚衕
  • 文/金色明月
  •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文章摘要:

德國地處中歐,東有蘇聯,西有英法,如何避免兩線作戰始終是其面臨的一項大考。二戰爆發前,希特勒運用政治利誘和武力威逼等手段,曾使德國一度擺脫了兩線作戰的窘境,但是最終還是因為戰略企圖和綜合實力嚴重脫節,德國走向了兩線作戰的死衚衕,德國法西斯政權也因此迅速走向崩潰。

德國明知兩線作戰是死結,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二戰歐洲形勢圖))

德國地處中歐,東有蘇聯,西有英法,這三大國是德國稱霸世界前必須要打到的“攔路虎”,否則德國的對外擴張就難以進行。為此,德國制定了“閃電戰”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是避免兩線作戰,速戰速決,不給敵人以喘息的機會。

依託閃電戰,德國在戰爭初期,曾一度成功擺脫了兩線作戰的窘境,但是由於戰略企圖與德國的綜合實力脫節,希特勒最終還是走向了兩線作戰的死衚衕,這也是其最終輸掉戰爭的重要原因。

德國明知兩線作戰是死結,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諷刺漫畫——法西斯三巨頭)

“先大陸,後海洋”的擴張計劃

希特勒的上臺,標誌著法西斯政權在德國建立,也標誌著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為了奪取世界霸權,希特勒一方面以英法等資本主義強國為敵,另一方面又仇視社會主義蘇聯,德國處於東西兩面都是強敵的險境之中,如何避免兩線作戰,在希特勒對外擴張的總戰略中處在特殊的地位。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柏林召開秘密軍事會議,會議明確提出了德國的對外擴張計劃。首先建立一個以中歐地區為中心的“大德意志帝國”;其次是打敗法國和蘇聯,奪取歐洲大陸的霸權;最後是向海外擴張,征服英美,稱霸世界。希特勒的對外擴張計劃可以簡潔地概況為“先大陸,後海洋”的擴張計劃。

德國明知兩線作戰是死結,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德國的“豹”式坦克通過鐵路輸送往前線)

在“反共”的口號下,希特勒不斷蠶食鄰國的領土,面對著法西斯的擴張政策,英法等國“苟且偷生”,奉行“綏靖政策”,希望通過犧牲中小國家和蘇聯的利益來自保。

希特勒正是在與英法的不斷接觸中看出了這些歐洲大國對於戰爭的恐懼,不斷得寸進尺,肆意妄為。1938年3月,德國吞併奧地利;1938年3月,德軍佔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處在了德國的三面包圍之中,德國在歐洲處於了極為有利的戰略地位。

按照預先制定的擴張計劃,希特勒經過反覆考慮,決定首先消滅波蘭,然後再有步驟地各個擊破,這樣既可免除西進的後顧之憂,又可為東進蘇聯建立橋頭堡。與此同時,為了牽制英國和威懾法國,希特勒在外交上也展開了積極行動。

1939年5月,德國與意大利簽訂《德意友好同盟條約》;

1939年8月,德國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德意同盟使德國在國際上得到了強有力的聲援,兩國保證在共同的陣線上對付敵對國家。《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使得德國由此避免了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德國徹底免除了後顧之憂。希特勒隨即出擊,先後攻佔北歐、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南斯拉夫、希臘,德軍所向披靡,一路高歌,成功地避免了兩線作戰。

但我們必須明白,希特勒避免兩線作戰的擴張計劃是建立在運用閃電戰逐個擊破的基礎上的,只有戰局的發展符合自己的預先設想才能取得勝利,戰爭的時間表一旦被打亂,必然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後來的戰事發展也證明,的確如此。

德國明知兩線作戰是死結,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德國入侵波蘭展示圖)

閃電戰的破滅

英國勢力被逐出歐洲大陸後,德國開始把槍口對準蘇聯,為了保持西線的平靜,希特勒動用各種手段引誘英國投降,遭到了以丘吉爾為首的英國戰時內閣的拒絕。惱羞成怒的希特勒決定“消除英國本土作為反德戰爭的基地”。

1940年8月1日,希特勒簽發第17號指令,決定“對英進行海空作戰”,要求德國空軍奪取制空權,大規模空襲英倫三島,通過破壞英國的軍事經濟潛力迫使英國退出戰爭,進而對德妥協。這樣,為時近一年的不列顛空戰由此展開。

德國明知兩線作戰是死結,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不列顛空戰)

事實證明,德國人完全低估了英國軍民的抵抗意志,“真正的和平不能通過與希特勒握手取得,而必須首先消滅希特勒主義。”在不列顛空戰中,英國勇士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德軍進攻英國受挫,空戰以英軍勝利而告終,希特勒的戰略部署被徹底打亂。

打敗英國僅僅是德國對外擴張的一步,希特勒的野心是征服整個歐洲,乃至於整個世界。對戰爭過分自信的希特勒在發動不列顛空戰之際,制定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德國武裝部隊要做好準備,即使在對英戰爭沒有結束的情況下,也要以一場速決戰打垮蘇俄。”希特勒在1941年6月22日發動了侵蘇戰爭。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成功避免兩線作戰的德軍最終還是走向了兩線作戰的死衚衕。

德國明知兩線作戰是死結,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1939年8月23日由前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秘密協議。蘇方代表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為裡賓特洛甫。)

無奈的抉擇

德國的全球擴張戰略使其必須要面對英法蘇三強,如何避免兩線作戰是德軍不可不考慮的首要課題。那麼,為什麼希特勒在成功避免兩線作戰一年多以後甘願冒著腹背受敵的危險,再次走向兩線作戰的境地呢?這主要與當時希特勒對形勢的判斷和德國戰時經濟的脆弱密切相關的。

其一,英德矛盾不可調和,雖然英國勢力被趕出了歐洲大陸,但是英國始終不願低頭,英吉利海峽是德軍跨不過的一道坎。在強大的英國海空軍和強硬的丘吉爾面前,德國是“和不成,攻不破。”可是,狂妄的希特勒認為雖然英國攻下不,但是已經元氣大傷,不會對德軍東進造成多大的威脅。

其二,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德國的石油、糧食等戰略物資的供應日益緊張,可是希特勒天真地認為,只要打敗蘇軍,佔領蘇聯就可以徹底解決德軍戰略物資供應不足的問題。“消滅布爾什維克主義,徹底佔領蘇聯的大片領土,控制對德國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的烏克蘭糧倉和高加索的石油等戰略資源儲備地。”

其三,希特勒認為經過“大清洗”後的蘇軍不堪一擊,只要德軍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利用閃電戰長驅直入,徹底擊敗蘇聯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打敗蘇聯,英國在歐洲就徹底成為孤家寡人。因此,希特勒認為在1941年入侵蘇聯是“最佳時機”。

德國明知兩線作戰是死結,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令人啼笑皆非的“靜坐戰爭”)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希特勒簡單地認為只要2個月就可以“打怕”蘇軍,不出半年就可以徹底“解決”蘇聯。讓希特勒想不到的是,蘇聯軍民誓死保衛祖國,越戰越勇。1941年12月,蘇軍開始轉入反攻,德軍閃電戰宣告失敗,被迫走向兩線作戰的死衚衕。

德國明知兩線作戰是死結,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德軍在7月24日至11月18日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示意圖,紅色為德軍,藍色為蘇軍)

走向崩潰

蘇德戰爭的爆發,極大地改變了國際形勢。美英一改先前對德的綏靖、縱容的態度,同時調整了對蘇政策。

1941年6月22日,丘吉爾發表演講:

“希特勒侵犯俄國只不過是侵犯不列顛諸島的前奏,英國要對俄國和俄國人民給予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羅斯福也表示:“願意幫助蘇聯”。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由此捲入戰爭。

德國明知兩線作戰是死結,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被盟軍擊毀的德軍坦克)

德國不僅陷入了兩線作戰的窘境,而且還要對陣強大的美國,德軍處在了一個惡劣的戰爭環境中。自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一直要求美英儘早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德軍對蘇聯的強大壓力,但美英出於各自的戰略利益考慮,直到1943年年底德黑蘭會議才決定開闢第二戰場。歐洲第二戰場的成功開闢從軍事上加快了德國滅亡的步伐。

德國明知兩線作戰是死結,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蘇軍士兵在坦克的掩護下衝向敵陣)

霸而無道終被罷

希特勒從成功避免兩線作戰到最終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表明:霸而無道終被罷。希特勒錯誤地認為他所推行的侵略政策是正確的,狂妄地幻想著征服世界。這種戰略企圖與實力嚴重脫節的擴張計劃包含著很大的冒險性。

希特勒為一時的勝利而頭腦發昏,驕傲自大,把自己征服歐洲的軍事計劃建立在一廂情願的基礎之上。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霸而無道終被罷。

縱觀德國在戰爭中由弱到強,盛極而衰而亡的過程,給予我們的教訓與啟示是極其深刻的。德國千方百計地幻想逃脫兩線作戰的窘境,但是到最後依然是逃不掉兩線作戰的“死結”,這充分說明了逆勢而為終無為,霸而無道終被罷的道理。

戰爭雖已遠,教訓依然在。願世界和平永駐。

庫爾斯克會戰蘇軍給了德軍一記重拳,德軍精銳幾乎消耗殆盡,蘇軍也損失頗大,用今日頭條APP搜索“庫爾斯克會戰”(長按點搜索也可),看看相關的影視記錄和文章,瞭解一下這段血雨腥風的歷史吧!


德國明知兩線作戰是死結,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推廣今日頭條APP搜索引擎,我沒什麼可吹的,因為搜東西現在不是什麼技術活了,頭條搜索在結果顯示界面上還是很下功夫,至少沒有競價排名干擾我的搜索視線,結果也很精準。這不就是搜索的核心需求嘛,所以,不吹不黑,你沒事兒可以試試今日頭條APP搜索一下。


德國明知兩線作戰是死結,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內容請參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