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實驗《僅三天可見》真能出圈見光嗎?

社交實驗《僅三天可見》真能出圈見光嗎?

《奇葩說》是一檔神奇的綜藝,只靠說話就能捧出那麼多有意思的人,某種程度上跟德雲社有很多相似之處,只不過德雲社是出男團,《奇葩說》都是solo出道,這裡面較為獨特的可能就是姜思達了。

社交實驗《僅三天可見》真能出圈見光嗎?

最近關於演員生存的話題#70%演員給平臺打工變社畜#闖入視野,小編不禁疑惑很多介於演員和綜藝角色之間的人物是靠什麼生存的?

姜思達還在米未傳媒的時候,在2017年上線了單元製播的訪談短視頻節目《透明人》,豆瓣評分很高,節目基本都是以熱點事件或是熱門人物為主題,探討一些傳統訪談節目不太會觸碰的話題,這也讓很多人對於姜思達這個人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雖然在《奇葩說》經常造型怪異,但講起話來可是絲毫不跑偏的,有自己的觀點,又很正確。

社交實驗《僅三天可見》真能出圈見光嗎?

之後自己出來單幹又做了類似vlog形式的《陷入姜局》,但太過個人主義,網友似乎並不是很願意去給他打分。

社交實驗《僅三天可見》真能出圈見光嗎?

今年姜思達工作室和騰訊新聞一起合作了明星社交實驗《僅三天可見》,倒是蠻符合當下,也跟鵝廠的頭部軟件很是契合。目前上線兩期,豆瓣開出8.2分,果然不負在騰訊新聞標籤上的眾望,第一期嘉賓謝娜,第二期池子。

社交實驗《僅三天可見》真能出圈見光嗎?

以姜思達的視角“潛”入被觀察者的生活,這是一種比較生活化的體驗,也是更為深刻的瞭解。被訪嘉賓基本上都是他的朋友,相處起來也比較輕鬆。

節目前半段是三天的記錄,並沒有採用很流水賬似的手法,依然是以姜思達的視角選擇性的來解讀,不過其間也有一些看起來是刻意安排的記憶點,不過這也是為了更好的去追溯時光罷了。

社交實驗《僅三天可見》真能出圈見光嗎?

後面的訪談環節好像有種《透明人》的既視感,也像是外拍版《藝術人生》,但是沒有了那種稜角,是比較平淡的講述,這或許是時下標榜“高端、深度”訪談的標配吧,不過在不痛不癢講述裡就是有煙火氣的世界,但還是難以打破明星與素人之間的隔閡,很多地方,或許依然只有明星才有“擁有”。

社交實驗《僅三天可見》真能出圈見光嗎?

節目對於社交屬性的探索依然不夠,還是停留在了比較傳統的範圍,到底“僅三天可見”是過時不候的“閱後即焚”,還是令人想要更靠近一點、增強貼近感的互動呢?

社交實驗《僅三天可見》真能出圈見光嗎?

似乎依然是聽聽TA的故事,進入TA的生活裡瞧一瞧,三天之後,可能也不會記得到底當事人為什麼會哭?為什麼會選擇合作?為什麼會跳脫?

這一切是建立在觀察者的角度,千人千面。你不是當事人,永遠也無法讀懂圈兒裡到底是什麼?

社交實驗《僅三天可見》真能出圈見光嗎?

《僅三天可見》是一種嘗試,當你一個人孤立無援的時候,是很想嘗試出圈的,但是又擔心閉塞久了會無人關心。“三天可見”既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探索。保護自己的一方小小的田地,耕耘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空間有把枷鎖;探索別人對你的瞭解程度,假使沒有各種圈子來束縛自己,我們也不會很好的定位自己,也很難互聯互通。圈子的出現讓社交成本降低,“僅三天可見”似乎抬高了某方面的含金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