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讓古厝“活”起來

福州:讓古厝“活”起來

遊客在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內遊覽。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每一座古厝,都是一段歷史,裝滿了故事。作為一座有著7000多年曆史文化積澱與22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建省福州市留存有大量歷史建築,古厝是其中最鮮明的特色之一。三坊七巷、宏琳厝、三落厝等諸多古厝使得福州保存著相對完整和原生態的古城格局。近年來,福州市通過一系列新舉措新辦法,使得古厝不斷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福建福州市凝聚各方智慧與力量,不斷落實保護責任、加快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提高古厝保護能力和水平……一系列新舉措新辦法使得古厝不斷煥發新活力。

隨著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即將到來,福州立足古厝特色,開展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與新一輪城市品質提升行動。從3月12日起,鼓樓區率先推行“古厝長制”,並制定下發了《鼓樓區全面推行古厝長制實施方案》,全面提升鼓樓區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和成效。

保護古厝的“根”與“魂”

“福州古厝是福州歷史文化的載體,我們可以從中解讀出獨屬於福州的歷史文化基因。”福建省建築設計研究院原首席總建築師黃漢民說,福州古厝不僅讓人們記住了鄉愁,還有利於福州千年文脈的傳承。

近年來,福州累計投入300多億元,全面梳理老城歷史記憶、古城符號和福州元素,突出閩都歷史風貌和文化內涵,統籌推進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3大歷史文化街區修繕保護,實施煙臺山、冶山等歷史文化風貌區、建築群和明城牆遺址、新店古城遺址保護修復工程,2018年又啟動了15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

“從三坊七巷的保護到如今打造15個歷史文化街區和200多個傳統老街巷,我們能夠看到,從單體建築到成片保護,這些文化遺產的整體氛圍發生了很大變化,非常可喜。”曾多次到過福州,參與過三坊七巷、烏塔等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說。

隨著各大公園逐漸恢復開放,于山風景區也迎來了不少市民。然而,于山頗具盛名的戚公祠仍處於關閉狀態。在於山戚公祠前,不少工人正在架設腳手架,空地上堆滿建築材料。據悉,本次改造提升的古建築包括白雲寺、補山精舍等9處,建築面積共約1120平方米。

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不少古建築屋頂雜草叢生,牆面也存在掉漆、破損等情況。于山風景區公園管理處主任孫偉表示,在改造中,園方將按現存建築面貌與殘存痕跡,甄別拆除在後期使用過程中因維修、改造、增建而產生的與歷史面貌不協調部位,從而最大限度保存建築的歷史面貌。“例如:蓬萊閣在過去修繕中用紅磚封住窗戶,導致外牆面青紅交雜。本次提升將為蓬萊閣‘開窗’,去掉紅磚,周邊水泥地也將恢復為條石路面。”

目前,正在實施的91項211個古厝保護提升項目中,122個項目已完工,計劃5月底前所有項目基本完成。

推進古厝的活化利用

守住古厝,留住鄉愁。多年來,福州一以貫之地注重古厝個性修復和活化利用,積極推動文旅融合,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充分展示福州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當前,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已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理念、新方式。“我們要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堅持合理利用與轉化創新,積極推動文旅融合,千方百計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讓城市文脈更好傳承下去。”福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翁國平說。

以三坊七巷為例,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內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築,其中水榭戲臺、二梅書屋等被闢為民俗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所,供遊客參觀。同時,坊巷內還經常舉辦福州傳統民俗展示、體驗活動,吸引了脫胎漆器、軟木畫等民間藝術業態入駐,逐漸成為福州傳統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合以及文創產業基地。自2015年以來,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已連續4年每年接待遊客量突破1000萬人次。

為滿足廣大市民和遊客的古厝旅遊需求,福州市文化和旅遊局還推出了4大經典福州古厝、8個福州古厝必去“打卡點”,打造了古園林系列、古祠系列等10條福州古厝主題旅遊線路,展示了福州文物古建築保護的積極成果。

在南公園歷史建築群保護修復項目現場,路通街64號~66號木結構建築的外立面修復基本完成。在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庫成員陳木霖的指導下,多名戴著口罩的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加工木構件。

“南公園歷史建築群在福州市區建築群裡獨樹一幟。”陳木霖說,該歷史建築群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外友好見證地、琉球鄉愁承載地、外貿港市空間展現地。本次修復將緊扣“海絲之路,中琉友好”以及“朝貢港市,河圖盛景”主題,結合各部分建築形態和空間環境特色,科學佈局和引導,打造集海絲印記、貢賜文化、異域風情於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

“為探索歷史建築可持續發展利用新路徑,福州積極開展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示範項目建設,一期為35處。”福州市名城委主任楊勇說,通過推進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示範項目,我們將有針對性地從利用模式、改造技術、管理機制、公眾參與等角度探索有效歷史建築活化利用路徑,總結形成可推廣的工作經驗。

古厝保護和城市建設協同發展

水清河暢,岸綠景美,漫步臺嶼河公園,花海、詩廊、林蔭道映入眼簾。曾經黑臭的福州臺嶼河,在建成串珠公園示範段後,周邊不少老建築顯現出身影。其中,一棟名為長埕紅磚厝的百年老宅,成了公園的標誌性景觀。

臺嶼河原來是條斷頭河,2017年列入黑臭水體治理範圍。為保護沿河的一座民國時期紅磚厝、一株二級古樹,當地分別建設了古榕廣場與紅磚厝廣場。

福州市還積極探索文化遺產保護新模式,推動古厝保護與城市建設協同發展。

走進鼓樓老城中心的秘書巷,放眼所及的是粉牆黛瓦與生機勃勃的花木。

“巷子以前很雜亂,線纜在天上,兩邊有違建,還是水泥路,夜晚路燈也不夠亮。”居民夏元夫婦回憶。這條全長260米的巷子,通過老街巷整治,違章及不協調建築、線纜做起“減法”,“口袋公園”等做足“加法”,莊重、儒雅的總體風貌被延續下來。

“在老城區,有不少街巷可與秘書巷媲美。”福州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城區有92條老街巷改換新顏。今年,福州市將繼續圍繞居住密集、文化底蘊豐富的老街巷,系統綜合整治提升。按“一街一策”理念,每條小街巷的歷史文化、功能定位都會被深入挖掘,道路鋪裝、建築立面更加精心雕琢。

除了老街巷,福州市還注重街區的綜合提升。今年,福州市資源規劃局將牽頭對中心城區重要商業、文化、景觀街區整體規劃、整體提升。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薛志偉 通訊員 葉驊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