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能否壓西風?

我國國學泰斗湯一介曾說中華文化既有優點也有缺點。

他認為:加強國學教育,背背《三字經》、《弟子規》,自然有好處,問題是怎樣在很多課程裡,把優秀的傳統思想文化貫穿進去,而不是單獨列出來而已。比如在歷史、地理、語文課程裡如何體現出來?通過這些課程,應該貫穿一個思想,就是如何培養出色的後代。教育學生,從書本中、課堂上學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可是教師本身的人格其實是更重要的。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言行把優秀文化的精神體現出來才行,如果師者沒有這種精神,如何去教學生?孟子講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讚揚他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說的都一種文化精神。居住在陋巷,顏回也能做到不改變自己的志向,依然堅持做他的學問。晉朝的潘尼寫過一篇《安身論》,也是論述無論富貴還是貧賤,都不忘“崇德”。

教育改革不能只是形式上的改革。國學課程的設立關鍵在於改變學風,改變當前的社會風氣,不把人文精神丟掉,不要只重視工具理性。中國學問不可能解決世界的一切問題,當今的世界是個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過去“西方中心論”是個錯誤,現在“東方中心論”依然是個錯誤。什麼東風壓倒西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都是並不成立的。當今的世界可以說是個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不能盲目的用實力、崛起等等詞彙來講文化問題。事實上,大家都在平等互助中間發展,應該是個更好的趨勢。西風沒有壓倒東風,也不可能東風壓倒西風。中國文化有一些它的優點,但也有一些缺點。像杜維明先生他們有些解釋我不是很同意。比方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當時那個社會就是這個樣子,有這種問題存在,你不能掩飾它。還有“子為父隱,父為子隱”,也不必為它做過多的辯解,這都是時代發展中出現的不同現象,但是並不是適用於每一個時代,不是儒學的每一個說法都是好的。“三綱六紀”並不好,有些學者把所有問題都解釋為好的。杜維明先生也把“三綱六紀”解釋為好的,但1994年,他認為“三綱”是不太好的;“五常”雖然講的有道理、有思想,但是在時代的發展中“仁義禮智信”也可以有新的解釋。當然現在又有新的想法,這些都是可以討論的。

我們要在弘揚我國傳統的優秀文化的同時積極學習西方文化,通過後現代性的出現,逐漸糾正現代性一些不好的東西。事實上,古人的思想資源很豐富,看到了十分長遠的問題,但我們要給以現代的詮釋,以合乎現代的發展的要求。

但是很多網友對此並不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