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生家庭角度看《想見你》:家庭創傷對子女的影響

第一次用腦子追劇,獻給了最近大火的臺劇——《想見你》。最近看熱搜說,《想見你》講的是青少年的自我認同。但今天,我更想從原生家庭的角度,來和大家一同探討一下這部劇中,原生家庭之傷對孩子的影響。

為什麼要討論原生家庭?因為父母通過教養的方式,將創傷傳遞給下一代,而下一代如果沒有及時地走出創傷,又因為創傷深深地印在心靈深處,就會將創傷傳遞給再下一代,這樣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創傷的代際傳遞”。

為了防止原生家庭之傷繼續延續下去,所以就需要我們去了解它、直面它,然後走出它。

從原生家庭角度看《想見你》:家庭創傷對子女的影響

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在《走出原生家庭創傷》一書中,將我們在原生家庭裡所受的傷害主要分為4種:情感之傷、言語之傷、身體之傷、性之傷。

陳韻如而受到的傷害主要就是情感之傷。而情感之傷,又分為情感忽視、過度控制、情感敲詐、被迫捲入父母的婚姻這4種。

陳韻如的媽媽(下文簡稱陳媽媽)為了還陳爸爸在外面欠下的債和養家餬口,在晚上孩子們放學回家的時候去上班,做陪酒女的工作。在早上回來孩子們吃早餐的時候醉酒大睡。

這些陪伴孩子的短暫時光,都讓工作和補覺佔滿了。

她只關注到自己要滿足孩子的溫飽,卻忽視了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情感陪伴,這就是情感之傷中的情感忽視。

陳媽媽和陳爸爸沒有在孩子們幼年時期,給予孩子們持續的、穩定的情感滋養,導致孩子們沒有培養出愛的能力,也沒有掌握到正確合適的情感表達方式。

像韻如的弟弟,明明是希望爸媽能將注意力多放在姐姐韻如的身上,卻採用營造自己調皮搗蛋、不學無術的形象、去襯托姐姐乖巧文靜的錯誤方式。明明是關心姐姐,卻因為不懂得如何去表達關心,只能彆扭臭屁地總是怪罪姐姐。

從原生家庭角度看《想見你》:家庭創傷對子女的影響

而又因為韻如沒有愛的能力,發現不了別人對她的愛,導致她以為周圍的人都不愛她。再加上,爸媽總是把談話的焦點放在弟弟身上,導致韻如認為自己的情感被忽視,沒有人真的在乎她的感受,沒有人需要她。哪怕她的學習成績再好,自己的存在也是可有可無的。

這也抑制了她渴望與別人傾訴情緒的本能。在她心裡,即使傾訴也不會有人聽、不會有人理解。人與人交流最基本的信任,對於她來說都是奢侈品。

所以她不會向爸媽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會在學校裡和同學交朋友,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療傷,一個人默默地戴著耳機聽音樂,用日記來傾訴情感,在無人的天台用無聲的大喊來宣洩內心的無助。

從原生家庭角度看《想見你》:家庭創傷對子女的影響

只有在爸媽在爭吵離婚之後關於兒子的撫養權時,不得已被夾雜在中間卻又感覺即將被拋棄,韻如才會忍無可忍地發洩積壓在她內心深處已久的不滿、痛苦和傷心。

從原生家庭角度看《想見你》:家庭創傷對子女的影響

她非常期待能夠有人在乎她、關心她、理解她。所以在她想要自殺的時候,才會說,如果她在1999年小年夜被某個人sha死,就不會被人輕易忘記,也不會有人怪她為什麼那麼軟弱,為什麼那麼沒有勇氣。

但事實上,陳媽媽並不是不愛她的,從“韻如”(那個時候已經是雨萱)出院之後,即使她的成績一落千丈,但是陳媽媽意識到了自己對韻如的關心太少,所以也沒有責怪她,而是表示理解她。但不幸的是,這個關心,並不是韻如本人體會到的,也並沒有在韻如小時候最需要爸媽情感滋養的時候擁有。

從原生家庭角度看《想見你》:家庭創傷對子女的影響

在爸媽眼裡,滿足孩子的衣食住行需求是重要的。但實際上,情感陪伴在孩子教育中,同樣處於重中之重的地位。

如果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陪伴,很可能導致的後果就是,爸媽很愛孩子,但是孩子感受不到,以後就會發展成不健全人格。

如果爸媽給孩子充足的情感陪伴,情感陪伴給孩子帶來的滋養,甚至可以彌補孩子對物質的匱乏。

就像《幸福來敲門》的電影中,男主人公爸爸在窮困潦倒之際,依舊能夠給孩子最貼心最暖人的陪伴。而孩子也很體貼爸爸,在有上頓沒下頓、甚至連睡覺的地方都沒辦法保證的日子裡,不哭不鬧,還反過來給爸爸簡單但強大的情感支撐。

正確看待原生家庭之傷

但值得我們知道的是,我們的爸媽,他們也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孩子。

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也很大程度受影響於他們自己的原生家庭。而他們那一代,既受著自己的原生家庭之傷,又不知道什麼是真正正確的教育方式,只能無意識地將創傷傳遞給我們。

所以他們不知不覺地做了受害者,也不知不覺地做了加害者。

雖然說,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個人影響非常之大,但我們也不能把所有自己成長中的不順心全部推給父母,抱怨、責怪他們,而把自己的責任摘得一乾二淨。因為我們的人生軌跡如何,除了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更重要的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

從原生家庭角度看《想見你》:家庭創傷對子女的影響


“由於童年的不幸經歷,我們錯誤地以為成年以後的自己也是弱小的、沒有力量的,甚至不相信自己對生活是有掌控權的,這就是原生家庭之傷帶來的習得性無助。”


這樣“永恆的受害者”模式否認了我們作為人的韌性和智慧,忽視了自身的成長,也忘記了人生終究是自己的責任。


我們就這樣輕率地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託在了原生家庭身上,把自己本可以擁有的力量拱手交給了父母。

而且幸運的是,現在有關原生家庭的普及越來越廣,我也非常相信,看到這裡的你們,完全有能力、有方法地,將“創傷的代際傳遞”從我們這一代開始按下暫停鍵,從惡性循環的原生家庭之傷中抽離出來,主動地重新建立自己的人生模式。

“遭受原生家庭之傷不是你的過錯,但走出原生家庭之傷卻是你的責任。”

走出原生家庭之傷

從原生家庭之傷中復原的第一步,就是直面我們曾經遭受到的原生家庭之傷。因為,我們不能治癒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傷口。

直面創傷,我們可能會感覺到憤怒、委屈、痛苦、悲傷等強烈的情緒撲面而來,但是這些情緒,恰恰也是代表創傷在通向癒合的道路。

就像清理一個放置很久、垃圾很多的垃圾箱,我們需要忍住巨大的臭味,才能有將垃圾箱清理得清清爽爽的可能。不然把垃圾一直擱在那裡,垃圾箱只會越來越臭氣熏天,不會有自己變乾淨的可能。

勇敢地直面創傷,充分地感受自身因此產生的情緒,感受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麼,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也是絕對不需要感到羞恥的。

從原生家庭角度看《想見你》:家庭創傷對子女的影響

之後,在某一天某一時刻,我們再回想自己受到的創傷,心理會感受到久違的寧靜和安詳。這說明我們已經到了接納的階段。

從原生家庭角度看《想見你》:家庭創傷對子女的影響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代表這個傷口已經完全癒合。治療原生家庭之傷的過程,並非是一直向上的直線,而是忽上忽下、時而癒合、時而揭開的曲線。可能因為一些事情,我們又回到了被創傷影響的模式。

不過也彆氣餒,這都是正常現象。每一次重新治療,傷口都會變淺一些,最終真正地癒合,不會再影響我們的生活。當我們回過頭去看自己的癒合之路,我們會感受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我們決定不了自己出生於哪個家庭,改變不了原生家庭塑造給我們的是何種過去,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可以選擇過何種人生,不讓原生家庭之傷束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不論別人有沒有對我們表達愛,我們都是值得被好好深愛著的;不論別人認為我們有沒有價值,我們都是百分之兩百擁有個人存在的意義。不完美的你,才是最有個人魅力的你。

如果你關於原生家庭有什麼難以紓解的心理想法,歡迎留言給我,或者私信給我。我或許不是一個很好的心理諮詢師,但是我可以保證自己是個很好的樹洞傾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