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政策“看得見”,更要“摸得著”

好政策“看得見”,更要“摸得著”——疫情下小微企業個體戶生存現狀直擊

記者近日在西部一些地區走訪發現,各地復工復產工作在有序推進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小微企業、個體商戶受到較大沖擊:房租空轉、經營虧損、辭退員工、借貸無門、資金鍊斷裂、信心不足……甚至出現“復工復產即破產倒閉”的情況,小店老闆在開門與關門之間焦灼搖擺。

部分小企業負責人、地方主管幹部、金融機構人士等建議:各地的減負政策接下來要更細更實;可以積極嘗試發放消費券,拉動消費;破解貸款難,暢通融資渠道。

“我的小店,還沒滿月”

“優品乾果店”位於赤峰市翁牛特旗最繁華的一條商業街,門上貼著“轉兌”通知。老闆李紅傑說,這是去年臘月開張的新店,房租、裝修、進貨等共投資40餘萬元,借了不少外債,本想著春節期間糖果乾品大賣,儘快回籠資金,沒想到經營還沒滿月,就相當於關門了。

“3月恢復營業後,我來店裡一看,年前進的貨全發黴了,瞎了萬把塊錢。”更讓李紅傑難受的是,近半個月來,店裡幾乎沒有生意,每天要虧兩三百,越幹越虧。“再也不投資做買賣了”她邊說邊掉眼淚,受疫情影響她已經賠光了家底。

終於盼來複工復產,陳豔蕾迫不及待地來到自家的鑫四季鞋店,第一件事就是用紅紙貼出六個大黑字:“撤店清倉處理”。“不算運費、房租,進價甩,都沒人買,一天才賣出6雙鞋,實在幹不下去了。”陳豔蕾道出了周圍不少商家的心聲。她的店鋪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商業主幹道東倉街南段,短短不到500米的一條街,貼出“撤店”“轉兌”“出租”字樣的店鋪多達25家……

像李紅傑、陳豔蕾的商鋪一樣,“虧損”成了疫情之後小微企業、個體戶的普遍遭遇,少則幾萬,多則近百萬。儘管疫情期間只停業10天,易購通訊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博仍用“慘淡”形容今年的生意:2月僅賣出40臺手機,是正常銷量的十分之一。雖然營業額銳減,但店鋪房租照交,17名員工工資減半發放,公司共虧損12萬元。

比虧損更讓人擔憂的,是隨之而來的辭工和開門難。“年前公司好幾車地往外卸貨,疫情一來貨車全不動彈了。”做商貿流通生意的王永超說,受疫情影響,公司資金鍊斷裂,拖欠36名員工14萬元工資。“現在賬戶餘額只剩下18000元,只要一發工資,公司徹底破產。”王永超無奈地說,為了挺過難關,只好辭退了公司的15名超市促銷員。

記者走訪看到,餐飲、服裝、住宿、零售等普遍受到疫情影響,小店鋪在復工復產中走入“越小越難”的窘境,一批個體戶不得已騰空店鋪,合上鎖頭,關門轉兌。

中午飯點,記者來到多倫縣東盛齋莜麵館,15個包間、近200個座位,沒看到一桌客人。“現在店裡一天頂多四五桌客人,線上外賣兩天只賣出去一單。”店長郝智霞說,恢復營業以來,每天平均虧損2000元,為了節約成本,不得已辭掉了3名服務員,洗碗、配菜、搞衛生全都自家人上。

小本生意難做。因為不知疫情何時結束,店主們有點心慌。“幹不下去了,就算領導帶頭下館子,消費者信心的恢復還是得有個過程。”多倫縣馬蘭牛肉麵館老闆冀秀剛正在店裡清理東西。他的麵館經營14年了,全家老小就指望這個小店維持生計,怎麼捨得關門呢,但每天一開門就是虧損,房租還得按時繳,真是讓他焦心。

貸款難或成“奪命稻草”

困難時期,貸款可以說是小微企業、個體戶的“救命稻草”,但貸不上款或成“奪命稻草”。雖然近期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金融紓困政策,但由於經營規模小、財務制度不健全、抗風險能力較弱,且缺少固定資產抵押物,小微企業、個體戶在金融市場中相對弱勢,融資可得性差。

營業額減少,但房租照交、工資照發,還要按期還貸,又遇融資難,這是復工復產後的小微企業、個體戶面臨的共性困難。

一家於3月1日復工的汽貿公司,截至3月25日僅銷售了8輛汽車,不到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總經理付智超說,每年3月至5月是當地汽車銷售旺季,但受疫情影響,今年生意蕭條。“停工停產2個月,老百姓沒收入或收入減少,直接影響了消費能力。”他分析當前一些小微企業、個體戶的形勢說,“運營成本一點沒少,營業額卻明顯下降,店鋪在開門與關門之間搖擺。”

春天已來,而烏蘭察布市興和縣興通路的霧雨風女裝店裡卻堆滿冬裝。老闆沈曉霞告訴記者,由於上游供貨商沒復工,自己進不到春裝,冬裝又錯過了銷售期,全部積壓賣不出去。“我算過大賬,往年這兩個月能有小兩萬元的利潤,今年不僅沒賺錢,還賠進去2個月的房租。恢復營業後也沒啥客人,營業額都不夠給銷售員發工資。”儘管10月房租才到期,但她悲觀地認為,今年上半年客流可能總體不好,虧本已成定局,只好貼出“此店轉租”的公告。

揹負還貸壓力的企業更是艱難。記者隨機走訪的一家道路交通設施有限公司,今年6月要還一筆50萬元的銀行貸款。公司總經理鄭小東焦慮地說,疫情期間企業項目暫緩驗收,工程款至今未到位,還給36名員工空發了26萬元的工資。“按期還貸的壓力很大。”公司正在申請貸款展期,爭取渡過眼前的難關。

除了貸款到期,有的小微企業甚至面臨抽貸、斷貸困境。部分小微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疫情發生後公司營業額銳減,現金流緊張,銀行因此下調了信貸額度,進一步加大了公司的資金壓力。

記者在多地採訪發現,一些小微企業、個體戶四處借貸碰壁。“太難了!”一家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孔繁森告訴記者,銀行貸款普遍需要抵押、擔保,但小微企業很難達到要求。抵押物方面,公司位於創業孵化園,自己的住宅本身又有貸款,都不可以抵押;擔保人方面,根本找不到公職人員為自己擔保;擔保公司方面,即使有公司出面擔保,還得再走“反擔保”程序,週期漫長,企業著急用錢,這也行不通。

政策實惠要更細更實

小微企業、個體戶的經營狀況代表一個城市的煙火氣,儘管小店都陸續恢復營業,但能不能儘快恢復熱鬧的景象,還需要各方都來推一把力,出臺一些接地氣的救急政策,想方設法讓他們生存下來。

多倫縣就業局局長武旭光說,全縣共註冊有6000多家小微企業、個體戶,每年可提供2000個新增就業崗位,解決了全縣80%以上的就業人口。疫情特殊期間,小微企業、個體戶大多都出現生存困境,好政策很多,但能真正關照到小商小販的卻不多。

當記者問到,復工復產中對小微企業、個體戶有哪些真正落地的優惠政策,一縣發改委副主任想了一會兒後說,“電費降低了”落實得比較到位。他坦言,復工復產中,從上而下確實出臺了不少“減免緩”政策,但對於部分小微企業,尤其是個體戶來說,獲得感並不強。“現在很多政策冠上一個‘重點企業’‘目錄企業’後,利好就針對部分、不面向全部了。”

記者綜合小企業負責人、地方主管幹部、金融機構人士等的建議,認為當下要有效解決小微企業、個體戶的生存困境,亟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工作:

一是各地的減負政策接下來要更細更實。落實好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減稅政策;可通過停徵特種設備檢驗檢測費、停車佔道費、非居民汙水處理費等減負;除承租國有資產類經營用房減租外,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出臺相關優惠、獎勵和補貼政策,鼓勵業主為租戶減免租金;對水電氣階段性降價,實行“欠費不停供”等。

二是積極嘗試發放消費券,拉動消費。業內人士認為,消費券讓居民在經濟發展進程中更有獲得感,並有助於消費、投資和生產之間的良性循環,可進一步優化和推廣使用這種方法。近日,江蘇、浙江、內蒙古等省區市的不少城市通過“紅包雨”的方式刺激消費,並指定消費券使用方向為餐館、理髮店等小門店。

三是破解貸款難,暢通融資渠道。中國人民銀行已經決定對中小銀行定向降準,通過銀行傳導有利於促進降低小微、民營企業貸款實際利率,直接支持實體經濟。某地小微企業商會會長蘇博感建議,金融機構加大普惠型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主經營性貸款精準投放,可創新擔保方式。比如,目前“三戶聯保”擔保機制讓農牧民非常受益,在小微企業、個體戶融資中,控制好貸款風險的基礎上,可以探索使用這種擔保機制,降低融資門檻。同時,銀企存在“信息差”,建議政府主動組織銀企對接活動,讓小微企業、個體戶及時獲悉貸款政策、得到貸款支持。(記者 張麗娜 王靖 安路蒙 恩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