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漲價:不必急於“收割”消費者

——海底撈漲價,到底該不該?在“播種”新理念之前,不必急於“收割”消費者,疫情改寫了餐飲業樣貌,也意味著新一輪洗牌


近日,海底撈、西貝等漲價的消息引發熱議。有消費者表示可以接受,但也有消費者表示漲價後就不會去吃了。目前,餐飲企業一直在突圍、自救。各地政府部門也拿出真金白銀,鼓勵消費。堂食剛剛放開,餐飲企業就漲價,難免讓消費者難以接受。有消費者表示:你可以漲價,我可以不來。(4月9日中國新聞網)

海底撈漲價:不必急於“收割”消費者


疫情高峰過後,各地餐飲企業都在積極行動,尤其是大型連鎖餐飲企業,在響應國家不裁員政策的前提下,自我激發企業活力,爭取將損失降到最低。應當說,餐飲業春天剛剛到來,相互之間的競爭也開始拉開帷幕。而與此同時,人們的消費慾望也達到了峰值,暴發式的消費即將到來。
但是,不管人們的消費慾望有多麼強烈,價格都永遠是個導向性的敏感索引點。價格越是適當,人們消費慾望的釋放就會愈發充分,而如果價格突然暴漲,則會遏制住人們的消費激情。不管人們的消費能力有多強,物美價廉都是消費行為的重要考量趨向之一。
然而在實際經營運轉中,物美與價廉本身就存在著矛盾性,絕對意義上的物美價廉難以存在,因為物美需要提高成本,價廉需要降低成本,顯然,這是市場經濟的某種必然基因,物美與價廉,猶如身體與影子,而身後的影子,永無都不可能跑過身體。

海底撈漲價:不必急於“收割”消費者


即使同一個人,進了股市就希望股價上漲,進了飯館就希望菜價下降,這是人們的正常心態。但這都難遂人願,因為市場經濟的運行都在同一個大環境中,大環境的變化,一定會引發小環境的跟變,大家都在圍繞著市場槓桿在適應著自己,這是難以用市場以外的意志為轉移的事。
然而,從餐飲企業的角度來說,漲價也是一把雙刃劍,漲價會使利潤豐厚,但也會失去一些消費者,這是一種長期效益與短期效果的不可兼得。對於一部分漲價的餐飲企業來說,得到了短期的芝麻,則可能失去長期的西瓜,今天的賬好看了,今後的賬可能就難算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餐飲企業的漲價也不是不能,因為他們是市場的主體,原材料價格的變動,一定會通過市場鏈條傳導於價格的表現上,企業應當定出什麼樣的價格,最終還要遵從於市場的意志,從本成上考量合適了,就沒必要漲價,從成本上考量不合適了,那漲價也是無可厚非的事。

海底撈漲價:不必急於“收割”消費者


這不必套上所謂道德的繩索,價格的上漲與下降,其實都是市場經濟活力的表現形式。如果漲價過高了,那它遲早會降回來,否則,它便無法生存下去,這筆賬企業會算清的。而如果漲價之後,企業依然健在,那就說明漲價是應該的,因為市場規律站在了它的一邊。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次疫情正在改寫著餐飲業的樣貌,這次疫情使人們的消費習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快遞下單消費的形式,已經佔據了很大的比例,對衛生的挑剔上了很大的臺階,物美價廉已不是唯一的選項,而這,其實也是人們衛生習慣的進步。
即使疫情完全過去了,飯館的消費人數恢復了,可以聚餐了,那麼消費者也會格外在意那裡的環境衛生,甚至是後廚的衛生狀況。也正是因為即將可以聚餐了,餐飲業才應主動提高餐食衛生標準和環境衛生標準以及人員服務標準。

海底撈漲價:不必急於“收割”消費者


顯然,對於餐飲業來說,疫情過後就是到來的春天,但這次疫情正在改寫著餐飲業的樣貌,也意味著餐飲業將面臨某種程度的洗牌。雖然一些企業的漲價是難以厚非的,因為它們也是在遵從市場規律,最起碼是試探著走了一步。
但是,在改寫樣貌的過程中,定價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而還有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全方位提高服務水平。在開張之前,首先要自我革新,而不是簡單地徘徊或複製恢復於原來的水平,雖然這需要對衛生方面和其它方面的成本投入,但這值得。
而在做好這些最新服務理念的“播種”之前,就急於通過漲價“收割”第一波消費者,那麼在餐飲業的洗牌過程中,很可能將自己置於不利的處境中。因而,就目前來說,從排序上來看,練好內功的意義要大於開門漲價的意義,對於企業而言,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其實也是一種價值排序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