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進入漫長寒冬,但這家卻是個例外

房地產進入漫長寒冬,但這家卻是個例外

【這是雪貝財經的第161篇原創文章】


​金地沒有寒冬


消費品行業的壁壘是品牌溢價,品牌溢價越高,產品生命週期也就越長,如可口可樂、貴州茅臺。但是,多數國內的消費品公司核心競爭力或在製造,或在渠道。


我們認為,未來的地產競爭邏輯也會類似,粗放型的槓桿擴張不被債務壓垮,就在被壓垮的路上。


越來越多的購房者願意為開發商的品牌付費,但目前,多數房企的競爭力也像多數的消費品公司,只是大批量原料加工再出售的代工廠。


要爬到價值鏈條的最上游,需要建立一道無形資產的護城河,對於地產行業來說,至少在中國的地產業,卻是極為艱難。


客觀的競爭環境並不允許小而美,地產的品牌需要規模化變現,尤其是上市公司,高管的首要義務是業績增長,為股東持續地創造回報。


另一方面,品牌的打造又需要剋制和隱忍,不為擴張而損害品質。


更具挑戰性性的還在於,在一個接近14萬億銷售額的市場裡,押對方向、做大總量都並非難事,保持節奏才實屬不易。


無論是融資市場的大水漫灌還是二級市場的風格切換、或者宏觀週期的政策調整,金地集團從未自亂過陣腳。品牌、規模、盈利,戰略,四個象限之間,這家企業保持了一種無法量化卻又精準的平衡感:


無論是住宅開發還是物管,有著輻射全國的品牌影響力;又享受堪比央企的信用加持;盈利穩定增長,近十年的EBITDA年化增長率接近20%;分紅從不吝惜,每年均向股東分配現金股利,2015-2018年連續四年的現金分紅均佔當年淨利潤的30%以上。


如果用二級市場的語言翻譯就是:這是一家低PB、高ROE、公司治理改善、管理團隊穩健、不為週期的擴張所動、持續為股東創造價值的一家公司。



作為傳統“招保萬金”的一員,已過而立之年的金地集團,繼續加固著自己獨有的護城河。


如今的地產行業已進入了存量競爭的週期:行業規模增速顯著放緩,市場下行壓力有所增加。此時更加考驗房企的平衡之術:平衡品質和擴張、拿地與經營、融資與債務。


平衡能力首先體現在逆週期的盈利能力上。因為順週期賺錢不叫本事,大時代賞了口飯吃而已。


要想在逆週期加滿盈利技能點,必須平衡好規模和利潤、拿地與經營。我們已經看到的是,2019年地產頭部公司的盈利能力呈現了愈加分化的趨勢。


但在關鍵的盈利能力指標上,金地2019年加權ROE(淨資產收益率)首次突破了20%,達到20.1%,達到近十年曆史最高。


房地產進入漫長寒冬,但這家卻是個例外


會不會賺錢,盯緊ROE;至於賺到了多少錢,還要看淨利潤的絕對值。金地在2019年歸母淨利潤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100.8億元,同比增加24.4%。淨利潤也跟隨ROE,創出了歷史新高。


這一年,金地的銷售金額成功跨越2千億臺階,達到2106億元,同比增加了29.7%;營業收入也同比大增至634.2億元。


有一個數據不容忽視。在這六百多億的盤子裡,除了地產開發這個基本盤達到了24.6%的同比增速,物業管理作為其第二大營收貢獻來源,實現了同比42.2%的超預期增長。


品牌的價值,更需要靠物業管理這樣的售後連接來建立。


關於盈利的判斷,除了ROE,還要看EBITDA,這是盈利增長的關鍵指標。


近十年,金地的EBITDA利潤率顯著上升,從2010年的年報數據算起,截止到目前,EBITDA年化增長接近20%。


不僅成功穿越了慘烈的去槓桿和信貸緊縮週期,更難得的是,在EV/EBITDA估值倍數從20X,因為二級市場的整體風格偏好而下降到近期的5X左右時,金地市值卻增加了接近3倍。


房地產進入漫長寒冬,但這家卻是個例外

金地集團近十年市盈率、EV/EBITDA比率的變化


這背後反映的是:市盈率、估值倍數在一路下降,卻因為盈利的增長倍數要遠高於估值的下降,因此十年來,金地的市值才能大幅增加


實際上,地產的景氣度指標是宏觀週期,其指向的是估值倍數,目前“房住不炒”的最高綱領限封住了估值倍數的上限;但公司能夠提升EBITDA這個盈利指標,指向的是業績。


一家公司難以左右行業的估值倍數,尤其處於目前的政策環境下。


但只要能夠保持業績增速,估值上可以等待週期的“和平演變”,屆時便是經典的“戴維斯雙擊效應”(估值與業績一起提高)。



金地的平衡能力還體現在融資與債務上。


地產的本質是一門成本驅動型的生意,融資成本、拿地成本是剛性支出,不像茅臺這樣的消費品,依靠供求驅動,無法在規模增長的同時控制成本不增長。


不過,這不意味著融資成本無法下降,其取決於如何控制債務規模和比例。


經歷30餘年行業週期變化,金地的戰略非常清晰,始終平衡融資與債務以及衍生出的收益與風險。


融資端,2019年主動減少了債券融資規模,增加其他非流動負債,主要是資產支持債券,也就是ABS,淨增加了9億元。


從債務結構來看,截至2019年12月末,公司有息負債合計人民幣 947.5億元,從境內外看,境內負債佔比 90.44%,境外負債佔比 9.56%,較好地規避了匯率波動風險;從類別上看,銀行借款佔比為49.8%,公開市場融資佔比為 47.56%,其他融資佔比為2.64%,結構較為均勻。


房地產進入漫長寒冬,但這家卻是個例外


長期負債佔全部有息負債比重的63%,債務期限結構合理,延續2016年以來的高位水平,匹配行業開發週期的特性。


利息支出上,資本化的利息支出合計為20.49億元,沒有資本化的利息支出約為28.22億元,利息一年總計不到50億元,而公司持有451億元的貨幣資金,未來利息支出壓力並不大。


從槓桿來看,金地的資產負債率為75.4%,淨負債率低至60.2%,參考2019年3季度末A股上市房企113%的淨負債率均值,大幅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如果剔除並不構成實際償債壓力的預收賬款後,公司實際資產負債率為67.1%。


綜合來看,金地的財務槓桿處於較高的安全邊際,堪比優秀央企的槓桿控制。


債務結構、財務槓桿上的平衡與剋制,為金地在融資成本上建立起深厚的壁壘:2019年全年債務融資加權平均成本為 4.99%,連續4年維持在5%以下。


而且,金地的融資成本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2020年4月,金地發行了5億規模、5年期中票,利率只有3.55%,隨後發行的15億規模、3年期中票,利率更低至3.05%。



融資成本的護城河,既是公司戰略的來源,也是公司戰略的結果。


2018年的致股東信中,董事長凌克總結了金地穿越週期、形成護城河的戰略核心:三十年時間裡,金地走出了一條不為週期性利益誘惑、不為盲目性擴張而裹挾,堅持平衡發展的獨特道路。


平衡能力從何而來?


天平的一側是公司的槓桿與規模,另一側則是高管團隊本身。


自2010年推出股權激勵後,高管團隊與員工有了更為一致的經營目標,公司治理結構也有明顯改善。


目前金地的高管團隊,在公司的平均工作時間已超過10年,經過多年的磨合,戰略思路迭代、管理層決策速度、經營效率都有了快速提高。


房地產進入漫長寒冬,但這家卻是個例外

金地集團董事長凌克


方法論的有機融合之外,還有核心價值觀的高度一致。高管依靠什麼去平衡公司的槓桿與規模?


依靠這群人強有力的地產資源整合能力,以及熟悉市場發展變化的規律和房地產項目開發的節奏。


核心是依靠管理的力量突破核心能力邊界。


地產行業最稀缺的不是地塊、不是信貸,而是經歷了多輪週期、把握大局、判斷方向的人。這一點,和資產管理行業非常類似:源源不斷的資金在追逐少量的基金經理。


平衡感本質是公司經營與戰略的綜合體現,2020年,金地的經營與戰略核心是什麼?


凌克說得很明白:提升住宅開發主營業務的經營效率,提升盈利能力,最終去提升ROE。盈利指標成為了年度的核心KPI。


“全體金地人將秉持二次創業再出發的激情。”二次創業,決心頗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