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圈簡析

秦文化發源於中國西北部的秦國故地。在西周時期,它由宗族文化逐漸發展成為區域性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它昇華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化。在秦國統一中國後的一定的時間內,它又上升為佔居主導地位的全國性文化。以後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秦文化的要素又轉變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可以說秦文化是我國法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典範,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值得人們鑽研和探究的寶藏。在這裡我將以四個層次對秦文化圈展開論述。

物態文化層。在生活上,秦時的服飾,厚實便用,但缺少華麗。老百姓的飲食由中央定時定量發放。秦人祖先的遊牧文化的特質後來也滲透至秦後來的發展之中。經濟上,秦統一了貨幣,統一了度量衡,但自“商鞅變法”後,秦朝重農抑商,嚴重限制了商業的發展。文化上,秦統一了文字,但後來秦始皇用焚書坑儒手段來打擊貴族政治的思想,對於古文獻的保存和學術的傳授造成了極大的損失。軍事上,秦軍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震懾力量。由發掘的秦始皇陵側的兵馬俑坑看出,這種車、步、騎兵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其規模之大,軍容之盛,是秦軍強大的象徵。在冷兵器時代,戰爭勝利的兩大要素一是軍隊的強大,二是兵器的先進。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武器的勝出是攻城掠地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並且秦人大量使用改良合金配比的青銅兵器,把中國青銅冶煉工藝推向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制度文化層。秦創建皇帝制,秦王嬴政兼採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佈自己為這個國家的第一個皇帝,規定皇帝自稱曰“朕”,並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制度。先有中央制度,以戰國時期秦國官制為基礎,把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機構,也就是“三公九卿制”。同時有郡縣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餘郡。這些郡縣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可見中央集權的制度從此確立。後來又制定了法律制度,秦始皇採用法家韓非的建議,以法治國。秦帝國制定的法律十分細密、嚴苛,成為了秦始皇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工具。

行為文化層。秦文俗奠定了我國漢族風俗發展的基礎和框架。秦漢時期政治的高度統一、民族的空前融合、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文化的日益開放,反映到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中,出現了更為豐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我國傳統的節慶,大多萌芽於先秦時期。例如秦朝皇帝每年都會去祭天,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並且這是皇帝的特權。在秦朝,成文的宗教系統是不存在的。秦官似乎相信類似萬物有靈、神秘主義、巫術之類的上古鬼神之說。秦漢時期的文獻對我們研究民俗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從中我們可以得知秦漢時期巴蜀之地肥饒,特產眾多,可以遠通雲貴,所以居民們經常用自己多的東西去和他人交換缺少的物資。河東、河內、河南之地位居天下之中,地域小,但是居民很多,所以大家比較勤儉。而北方地區常受胡寇侵擾,所以居民俠義豪爽,不事農桑等等。

心態文化層。秦國地處西戎,長期經受社會環境動盪與戰爭的洗禮,受到西北少數民族的影響。秦族人性格質樸、率直,性情堅強彪悍,做事敢作敢為,在艱苦的環境中善於變化和進取。秦人注重實效,講求功利,勇於創造,為了實現目標,善於策劃,精於組織,遵循法則,追求大和,並能夠堅定不移地勇往直前。秦文化的精神特質造就了“跨海內製諸侯”的強大秦國,為秦朝的建立和後面統一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後來,秦朝採用法家的學說治理國家,認為所有國內臣民不需要接受任何道德教育,也不需要任何宗教、信仰及價值觀,他們一生只需保持人出生時的本性、並詳細知曉跟他有關的國家法令即可。這是商鞅變法的基本主張之一。但這種國家價值觀在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也造成了秦朝的短命。

秦文化圈博大精深,仍需人們繼續努力鑽研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