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攀登者》:征服未知探索未來,走好腳下的路,攀登遠方的山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是一個不斷征服的歷程,而人最大的慾望是征服欲。面對大江大河、高山峽谷,在很難逾越的艱難險阻面前,對勇敢堅毅的人來說,簡直是血脈噴張,荷爾蒙爆棚。

中國曆來不乏英勇之士,從神話中的盤古開天,到橫掃亞洲大陸的成吉思汗,從秦始皇萬里長城,到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徵,無不體現出“征服”兩個字。

在征服的隊伍裡有一群這樣的人,他們憑藉更執著的信仰、更堅韌的毅力,更雄壯的情懷,去征服連鳥都飛不過去的山峰。他們以向死而生的勇氣和血性,踏入生命的禁區,留下了熱血澎湃、蕩氣迴腸的英雄傳奇。

阿來《攀登者》:征服未知探索未來,走好腳下的路,攀登遠方的山

影片《攀登者》就是以攀登珠峰的勇士們為原型,還原那段歷史的原貌,為人們呈現出一部雄壯大劇,讓人們重讀“不畏艱險、排除萬難、人定勝天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堅持不懈、久久為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

1.攀登珠峰的民族使命。

我們為什麼要攀登珠峰?僅僅是為了征服嗎?其實在當時的年代,攀登珠峰不單單是為了征服來顯示中國人的堅強,更重要的是還有很深的政治含義、經濟目的和科研需求。

  • 攀登,向世界彰顯大國主權

珠峰作為中國和尼泊爾國界山,北坡和南坡分屬中國和尼泊爾。上世紀60年代中國和尼泊爾就珠峰歸屬問題進行商討,而尼方卻稱,“中國人從來沒有登上過珠峰,怎麼能說珠峰是中國的呢?”

面對如此挑釁,向來堅強的中國人民,決心去征服珠峰,用腳丈量祖國最高的土地,並決定從難度最大、無人敢攀的北坡作為攀登路線。而在此之前,實力雄厚的英國登山隊曾7次試圖從北坡登頂,均以失敗告終。

1960年,登山隊員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人,以超乎想象的耐力,毅力和勇氣,成功從北坡登上頂峰,將不可能變成一種可能,創造了人類歷史的奇蹟。遺憾的事,這次偉大的歷史事件,因為攝像機掉進冰涯,缺少見證,遭到了國際上的質疑。

阿來《攀登者》:征服未知探索未來,走好腳下的路,攀登遠方的山

  • 攀登,喚醒人民艱苦奮鬥精神

60年代的中國,深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再加上西方政治敵對勢力的封鎖,在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下,人們在精神上一度出現頹廢、萎靡的狀態,中國經濟止步不前。

為了改變現狀,迫切需要一種精神,激發人民去艱苦奮鬥,攻堅克難。王富洲等人以宣戰的姿態進駐登峰訓練營,最終完成攀登精神的塑造。當中國隊員登頂成功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舉國為之沸騰。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刻,中國人登頂珠峰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精神鼓舞和感召。也正是在攀登精神的鼓舞下,中國開啟了新一輪的經濟建設。

70年代,在文化運動衝擊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以及倫理道德遭到重創,更迫切需要一支精神試劑,注入迷茫的身體,再度喚起民眾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排除萬難、勇攀高峰的思想意識,讓人民重振精神,讓生產生活步入正軌。

時隔15年,1975年中國再度啟航,又一次從北坡登上頂峰,了確了第一次登頂沒有錄影的遺憾,同時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國的力量和中國人的精神。

“撼山的狂風,難搖我們巋然身軀;徹骨的嚴寒,無奈我們熱血沸騰。”在攀登精神的感召下,人們再次豎起了信心,充滿了建設家園的力量。

影片選擇在國慶70週年獻禮,也是讓人們回望過去,重新體驗攀登精神,讓攀登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中,再度發揮眾志成城、勇攀高峰的感召力和使命感。

阿來《攀登者》:征服未知探索未來,走好腳下的路,攀登遠方的山

  • 攀登,科研探索的需求

誰能想象世界最高的山峰,在4000萬年前,還是一片遼闊大海,這為人類探求地殼運動,探索大自然的神奇,開展大氣、冰川、生態研究,提供了可能。

在第二次登峰中,中國測量隊精確測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8848.13米,中國的山,終於有了中國的高度。

探求未知,征服未知,揭開了珠峰神秘的面紗,她不再是一個憤怒的女神,“猙獰的面孔,火焰的頭髮”而變成了一個“慈眉善目的度母”形象。

阿來《攀登者》:征服未知探索未來,走好腳下的路,攀登遠方的山

2.阿來,攀登文學高峰的佈道者

作為《攀登者》的編劇,阿來是整個電影製片的核心人物,《攀登者》的成功,阿來功不可沒。

阿來出身藏族,是一個用漢語寫作的藏族人,憑藉《塵埃落定》斬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獲獎作家,後又憑藉《蘑菇圈》斬獲魯迅文學獎,成為文學界裡的雙料王。而非虛構作品《攀登者》,特別是同名電影的同步播出,阿來收穫了更多的人氣和鐵粉,他在用實力,一步步向文學高峰邁進。

阿來《攀登者》:征服未知探索未來,走好腳下的路,攀登遠方的山

  • 一個偉大的夢想,讓阿來走的更遠,攀的得高

阿來童年是貧窮的,上小學需要翻山越嶺,走150多里山路,用採草藥、打柴籌集書費和學費。也許早年的生活磨練了他,給了他堅強質樸的心理,更讓他顯得與眾不同。

師範中專畢業後,阿來被分配到比家鄉更偏僻的山村教書,為了打發寂靜的冬夜和漫長的春天,阿來開始了大量的閱讀,他讀的第一部書是海明威的《光榮與夢想》,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沉溺於文學殿堂,先後閱讀了福克納、菲茨傑拉德、惠特曼、聶魯達等世界名人的文學作品。

在大量閱讀中,他體會到文字的力量,找到了寫作的感覺,夢想也逐漸清晰明朗起來,並以詩歌為出發點,開啟了文學創作之路。

一個懷揣夢想,並對夢想孜孜以求的人,會釋放出驚人的力量,促使夢想照進現實。

正是對夢想的堅守和執著,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連同後來的《空間》、《格薩爾王》和《遙遠的溫泉》等多部作品被譯為英、法、意、德、日等數十種語言,暢銷海外。攀登,永無止境,阿來在文學的陣地中,一次次的衝鋒,拿下一個個文學創作高地。

  • 一個用漢語寫作的藏族人,登上了文化交融的高地

阿來曾多次說過,“我是一個藏族人,用漢語寫作。”在一般人看來,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漢語是各族人民的通用語言,可是少有人去思考漢語和藏語之間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阿來為此作出卓越的探索和努力,融會多民族文化因子,形成獨有的寫作風格——以民族文化為創作資源,又超越民族的界限,走向人類的普遍性。

他不僅給當代民族文學文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對於全球化背景下漢語寫作的發展也有積極的啟示,這也是其深遠的文化意義和價值之所在。

他的文學作品鮮明體現了民族文化融合後帶來的大氣象,超越民族、階層,以人類文明發展為旨歸,探究當代文化之下的人性善惡。

阿來《攀登者》:征服未知探索未來,走好腳下的路,攀登遠方的山

比如,從《塵埃落定》到《空山》再到《瞻對》,都是以藏漢文化關係為題材,反映其交匯、碰撞,通過民族、家族與村落的歷史,表現出對民族歷史的深切關注,尤其是被正史所忽略的普通人、邊緣人和弱勢群體,彰顯其宏闊的歷史視野和厚重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感,彰顯出阿來以嚴肅審慎的態度,對民族文化和時代關係的深度思考。

  • 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落到阿來頭上

為向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塑造攀登者形象,彰顯時代特徵,國家電影總局決定以攀登珠峰為主題,拍攝一部寫實主義版的電影作品,並把任務交給了上影集團。作為上影集團董是長的任仲文倫,憂心忡忡,感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原因有三:

第一是雖然國際上有不少登山題材的電影,但中國並沒有同類題材的電影問世,無處借鑑;

第二是攝製團隊和演員在這方面的經驗幾乎為零,且時間非常緊,僅有15個月的時間;

第三,最核心的一點,劇本誰來完成?劇本是電影拍攝的基礎和核心,離開劇本,一切都是空談,誰又能擔此重任,在短時間內將劇本寫出來。這個不可能任務的核心點,落到了阿來身上。

“2018年10月20日晚10時起筆於青藏高原仙乃日、央邁勇和夏洛傑布三座雪山下,2018年11月2日晨6時成稿於阿爾及爾。”

阿來《攀登者》:征服未知探索未來,走好腳下的路,攀登遠方的山

阿來只用了兩週時間完成了初稿,而速度的背後源於阿來對登山素材的歷史積累以及不懼困難,敢打必勝的信念。這個長達四萬字的劇本,是阿來以文學本的形式為“攀登者”精神作出的最好詮釋。

這對於我們自媒體寫作的人來說,是一個強烈的觸動,我們為什麼一篇文章寫上好幾天?為什麼寫著寫著就卡殼?為什麼感覺沒什麼可寫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積累的素材不夠、思考的深度不不夠、怕苦怕累的畏難情緒所致。

阿來在採訪中曾說:“現在有些人需要寫作時才去臨時蒐集資料,我覺得我們應該多去了解這個世界,不要那麼功利。”

阿來又一次挑戰自我,通過對攀登珠峰歷史事件的真實回顧和人物細節的真實描寫,攀登者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已躍然紙上,讓人熱血沸騰。阿來任借實力,再一次攀上了文學劇本寫作的高峰。

阿來《攀登者》:征服未知探索未來,走好腳下的路,攀登遠方的山

3.每個人,都是攀登者

我們為什麼去攀登,因為山在那裡,擋住了去路;我們為什麼去奮鬥,因為夢想在遠方。唯有奮鬥才能拉近夢想與現實的距離,在追求理想的歷程中,人人都是攀登者。

  • 攀登,源於人生夢想的執著

京劇行業裡有句話,“不瘋魔,不成活”描述的是一種痴迷的境界,這種迷戀讓人沉陷其中,如痴如醉,忘我的全身付出。這種痴迷,源於對夢想的執著。

在《攀登者》中,夏伯陽把自己的睡袋讓給了自己的隊友,他的腿在極寒的環境裡失去了知覺,被迫截斷了雙腿,放棄了登頂。40年後,夏伯陽靠著一雙假肢,登上頂峰。他用超乎常人的勇氣和毅力,挑戰人類極限,實現了登上珠峰的夢想。

而人物原型,就是夏伯渝老先生。2018年,七十多歲高齡的夏老憑藉驚人的毅力,用兩條義肢登上了珠穆朗瑪峰,成為中國靠義肢登上珠峰的第一人。

阿來《攀登者》:征服未知探索未來,走好腳下的路,攀登遠方的山

“我只要活著一天,就要為我的夢想奮鬥一天。”這是夏伯渝老先生一生寫照,他登上珠峰,同時也登上了人生夢想的頂峰。

  • 攀登,追求永不言敗的堅定

看過《阿甘正傳》的人,無不被阿甘那種永不放棄的精神所感動。

他經常被同學欺負不得不拼命奔跑,結果成了跑得最快的橄欖球隊員;他傻得連自己的命都不要去搶救戰友,成了民族英雄。

他一心練習乒乓球廢寢忘食,結果打成了世界冠軍;不會捕蝦的他開始一無所獲,但決不放棄,結果成了最著名的水產大王;哪怕他沒有目的地環球跑步,也贏得了無數的追隨者。

阿甘是一個笨人,自幼智力發育不全,卻成了人們心目中最成功的人。

一個資歷平庸的人,只要不輕言放棄,用自己的努力去開墾人生的荒地,都可以活成他想要的樣子,像阿甘一樣收穫不一樣的人生。

阿來《攀登者》:征服未知探索未來,走好腳下的路,攀登遠方的山

結束語:

攀登人生的高峰,需要目標激勵的動力、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刻意進取的毅力。我們在小學時代,老師就告訴我們,“世上無難是,只要肯攀登”。面對難事,只要行動起來,所謂的難事也就不那麼難了。

人生充滿期待,夢想連接著未來,在追夢的路上,只要刻意進取,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無論最後的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值得稱讚,因為,只要全力以赴地努力了,就不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