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沉銀”第三期考古發掘成果公佈 首次發現“蜀世子寶”金印

  據明清時期的史料記載,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率領著義軍從水路出川,但是由於當時的銀兩太多,不方便攜帶在身上,便命令工匠做許多的木頭夾槽來裝這些銀兩,讓這些夾槽隨著水漂流而下,等到江流狹窄的地段,再將銀兩打撈上來。但是沒想到的是,遭遇了南明軍的阻擊,導致了大部分銀兩沉入河底。

  在四川地區,關於張獻忠千船沉銀的民謠一直廣為流傳。在四川彭山江口古鎮的岷江河道,近年來也頻頻發現與張獻忠有關的金冊和銀錠等文物,最終促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自2017年開始啟動了連續三次的考古發掘。29日,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考古通報了第三期考古發掘成果,並公佈了首次在國內發現的世子金寶實物——“蜀世子寶”金印。“蜀世子寶”金印屬於誰?象徵什麼?發掘成果公佈又揭開了哪些歷史謎團?

  隨著四川彭山江口沉銀古戰場遺址考古發掘的進行,明末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遭明將楊展襲擊,大量財物沉於江底的傳說得到了證實。此次第三期考古發掘出土文物10000餘件,主要為金銀器,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枚印面鑄有“蜀世子寶”四字的金印,方形印臺、龜形印鈕,印臺邊長10釐米,厚3釐米,含金量高達95%。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劉志巖說,“蜀”字證明這枚金印原為明蜀王府之物,“世子”為親王嫡長子。從印文可以得知這枚金印為明代蜀王世子所擁有,是蜀世子的身份象徵。“蜀世子寶”是國內首次發現世子金寶實物,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枚。

  劉志巖說:“其實它就是一枚金印,我們發現的時候已經碎成了4塊,可以說是目前我們發現的唯一一枚明代世子的金印。去年我們發現了蜀王之寶,今年發現的是蜀世子寶,就是父子兩代的金印。這兩枚金印也是當時明代蜀王府權力的象徵或者最高級別的文物,我認為這能夠讓公眾看到當時明代是一個什麼樣的繁榮富庶的情況,才能夠鑄造出這樣重量級別的金印,對當時的政治制度、藩王分封制度都有一個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本此考古發掘不僅搶救和保護了大批珍貴文物,也進一步確認了遺址為古代戰場遺址的性質,對遺址本身尤其是文物分佈規律的認識取得了重要突破。劉志巖表示:“發現有一些銀錠、銀金塊的痕跡,它深深地嵌入到岩石裡面去了,它肯定是當年就沉到下面去了,金屬和岩石的摩擦能夠出現這麼深的一個痕跡。我們發現那些銀錠都是扣在河床上面的,它其實不是一個穩定狀態,說明當時在這個地區船沉以後,可能當時的文物就沉在這了,通過文物痕跡的發現來判定當年戰爭的發生地,或者沉船的一個地點。對我們來說,今年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我們發現這些金器和銀器基本上是分開分佈的,就是說當時大西軍在撤離成都的過程中,要轉運這些金銀,應該分了不同的船,或者在船上分了不同的箱子,是不是可以對當時大西軍撤離成都的時候,他們狀態有個判斷,應該不是很慌亂,他們還是有一定的準備,有意識地把這些金銀都裝好,然後離開成都的,通過這些跡象和痕跡,我們能夠還原這些歷史的細節。”

  經過三次水下考古發掘,江口沉銀遺址出水文物52000餘件,這些文物的保護利用工作有了實質性進展,江口沉銀博物館預計今年年底開工建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表示:“通過文物發現已經證實了張獻忠不是傳說,而是一個歷史事實,而且戰場就在江口鎮,我們計劃接下來對文物進行修復,一共三期,每一期做一個考古報告。與此同時,我們會圍繞著課題進行研究,支持好江口博物館的建設,做一個很好的展陳,把我們的文物放進展館,讓每個愛好的人能夠喜歡。”(記者賈宜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