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貧路,一走就是三十五年

  【脫貧攻堅·扶貧人物】

  4月18日晚9時許,在濃濃夜色中,山西農業大學教授常明昌從460公里外的大同廣靈食用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返回學校。

  6個多小時車程、來回900多公里,常明昌在這條路上已經走了50多趟。作為山西省現代食用菌產業的奠基人,像這樣的科技扶貧路,在他的腳下走出了40多條,一走就是35年。

  翻開常明昌的朋友圈,他的身影總是出現在不同的地方:3月30日,長治沁縣、晉中榆社;4月3日,呂梁中陽;4月11日,臨汾汾西;4月14日,呂梁臨縣……

  基地產業規劃、蘑菇生長情況、農民技能培訓、標準化生產、產量如何、市場怎樣……去到不同的基地,常明昌要考慮不同的事情。

  在廣靈食用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裡,菇農們圍在常明昌身旁,“花菇什麼時候採更好”“一天採幾次”……常明昌耐心解答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並手把手傳授。他說,與菇農們在一起,是他最開心的事情。

  1985年,21歲的常明昌大學畢業後來到山西農業大學工作,一邊教書育人,一邊致力於食用菌科研和成果轉化。“論文寫得好,只是紙上談兵,科研成果只有轉化為農民可以掌握的實用技術,才充滿活力。”這是常明昌常掛在嘴邊的話。經過刻苦鑽研,他掌握了一整套食用菌栽培生產技術,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技術推廣到農村去,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開拓出一條新路。

  1999年,常明昌在國家級貧困縣臨汾市安澤縣蹲點扶貧,幫助當地發展香菇產業。9個月裡,他每天穿梭於菇棚之間,奔波在山間小路上,往返安澤縣100多次,行程6萬多公里。在他的努力下,兩年時間,安澤縣建成30個大型食用菌生產基地,新增產值4000萬元,1100多戶農民脫貧致富。

  4月,正是菌袋進棚上架時節,呂梁臨縣青涼寺鄉柳溝村山圪嶗農業合作社的生產車間裡,合作社理事長郭凱嘉在一排排大棚間跑來跑去,指揮村民將菌袋搬到大棚內的菇架上。“常教授告訴我們,今年香菇價格喜人,又是一個豐收年。”郭凱嘉高興地說。

  臨縣山圪嶗農業合作社建有500平方米生產車間,管理著11個發菌棚、31個出菇棚,年產香菇近40萬袋。由於合作社生產的優質菇比例高,收益比別的基地高30%左右,產值可達300多萬元。

  “常教授將他多年的科研成果總結成簡單易懂、操作性很強的技術流程,只要按流程上的時間節點上架、割袋、補水……出現異常及時與技術人員溝通,絕對沒有問題。”一說起常明昌,郭凱嘉就有說不完的話。

  2014年,常明昌團隊在臨縣開始食用菌科技扶貧。該縣香菇產業從零起步,目前已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共有食用菌企業和合作社62家,2019年栽培香菇1500多萬袋,鮮菇產量達1.1萬噸,產值突破1.3億元。

  常明昌始終奔波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先後在山西省40多個縣區開展科技扶貧,推廣優良品種300多個,建立了全省最大的香菇、木耳、白靈菇、繡球菌、杏鮑菇、靈芝、猴頭等基地,經濟效益達36億元以上,數十萬農戶因此受益。

  扶貧過程中,常明昌十分注重農民技能提升,先後舉辦食用菌培訓400多期,培訓農民4萬多人次。他還開設了免費諮詢電話、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把實驗做在農戶家中。35年來,他先後發表論文216篇,出版著作12部,培育靈芝和猴頭新品種2個,率領團隊完成技術標準19項。在他主持完成的7項重大科技成果中,有3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今年的打算是要在呂梁中陽打造山西省最現代化的黑木耳生產基地。”常明昌惦記的人、惦記的事越來越多。

  (本報記者 楊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