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松:“三随”与否话人生

冯雪松:“三随”与否话人生


“三随”,即随便、随习惯、随大流。偶然发现“三随”一说,我恍然大悟,找到决定人生的关键——即是否“三随”。


随便睡个懒觉,随便聊个闲篇,随便玩会儿手机发个呆……很多时光就悄然溜走了。
随习惯安于现状,随习惯按不变的节奏学习生活,随习惯在舒适区里故步自封,天才的火花就轻易窒息了。


随大流上学退学,随大流娱乐玩耍,随大流不用太过认真,干工作得过且过……随大流,不挨揍。即使万一挨揍,也因有做伴的,多了一份安全感。独特的个性就湮没在平庸中了。
随便、随大流往往更省事更安全,因而成为芸芸众生的习惯选择。古往今来,只有少数人勇于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三随”,因此脱颖而出。


贾岛作诗不随便,“两句三年得”,才能“一吟双泪流”,和韩愈一起留下“推敲”的千古佳话;毕升不随雕版印刷的习惯,大胆实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周恩来从小就不随大流追求升官发财,而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功勋卓著……


当年马云不顾许多亲友的反对,放下自己擅长的英语专业,辞去大学教师的铁饭碗,投身前途渺茫的互联网,艰难创业,才有了今天威震全国乃至世界的阿里巴巴。如果马云跟大家一样按部就班“三随”下去,中国只能多一个名难见经传的英语教授,怎会有万众瞩目的马爸爸呢?


在生活的小范围内,我最敬佩的李老师就是个从不“三随”的人。“文革”时期,老师挨批斗、升学靠保送,学校管理瘫痪,多数年轻人丢弃书本,在政治运动中随波逐流。李老师当年仅中学毕业,因为家庭成分升学无望。他凭音乐特长,成为县剧团的小提琴手。他不随大流安于现状,而是业余坚持学习。为了学好英语,他买来收音机,每天夜深人静时,冒险听英语电台的广播。在那英语人才缺乏的时期,他凭坚实的英语基础成功跳槽,到威县一中教英语。剧团解体后,许多成员生活困顿,他则很快成为一位名师。他依然不随便,平时自学,假期里到河北师大面授,进修了中文本科,并对我们威县地方戏曲乱弹进行研究,发表论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又调到威县文化馆、县政府,著述威县县志,深入研究义和团在威县和附近各县的发展情况,搜集了许多珍贵的一手资料,发表的多篇论文,跟许多国内专家、外国学者交流研讨,成为义和团研究的权威。退休后,他按照不混日子的习惯,整理创作的论文和诗文随笔,出版了《图南文集》和摄影作品集。现在年过七十,还是练书法、画画,弥补当年想做而没顾上的缺憾。原来,不随便不随大流,走一步看两步才是李老师非同寻常的习惯。


我们回顾自己的经历,津津乐道的也都是个别不“三随”的事件。大量的“三随”往事都忘得无从谈起,或者记着也羞于谈起了。我一想本色作文发表了900多篇,想想许多篇自己的诗文和修改定稿的学生作文,都深深庆幸近三年来的不“三随”。如果早几年觉悟,一定会有更大成绩啊。


“三随”是对惰性的放纵,不“三随”是对理智的掌控。“三随”还是不“三随”呢?相信大家早已做出明智的选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