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巳的一首《鹊踏枝》,宛转依洄,末两句最为人津津乐道


冯延巳,字正中,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人。

如果说温庭筠使"词之体以立",发展到冯延巳,词被开拓出另一种情感的意境,有别于温词的秾艳,冯延巳的词别有一种忧伤的美感。

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词至冯延巳,更深化了无穷的韵味。他最著名的一句,大约就是"风乍起,吹趋一池春水"(谒金门),用笔十分清丽,今天我想聊一聊他另一首小词,《鹊踏枝》。


冯延巳的一首《鹊踏枝》,宛转依洄,末两句最为人津津乐道


《鹊踏枝》别名《蝶恋花》、《凤栖梧》。双调共六十个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许多词都以比兴开篇,例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或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都是用一个意象来传递一种情感,而本词的特别之处,就是并不是靠比兴开篇,而是采取直接叙述的方式,好象老朋友聊天,又象诗人的自言自语。

冯延巳的一首《鹊踏枝》,宛转依洄,末两句最为人津津乐道


本来是将"闲情"都"抛掷"了,看上去诗人是花了大力气"戒掉"闲情的,一个"久"就能看出来是下了"狠心"将闲情抛下。

"谁道"我理解为"未成想"。哪里想到我把闲情都抛下了,可是每到春暖花开时候,"惆怅还依旧"。所以这开篇的一句就显现了一种欲罢不能,其中盘旋幽深情感就被这样带了出来。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深深惜春之情。春天百花开放,一派欣欣向荣,可是花虽美好,但是太易凋零。而诗人恰恰抓住了这极易凋零的特点,抒发胸臆:我宁愿日日在花前酌酒,甘愿镜里的朱颜憔悴。


冯延巳的一首《鹊踏枝》,宛转依洄,末两句最为人津津乐道


"病酒"是指醉酒后的不适。这两句大致就是杜甫所说:"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为了能更多地与春光相对,才不顾因"病酒"而容颜憔悴。词中的春光也泛指自然中、生命中一切的美好。诗人在此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真挚深沉的情感。

下片,着笔抛出了两个意象——河边的青青芳草,长堤上随风摇摆的百尺柔条。古诗中的青草和杨柳都是离情愁绪的"代言人",例如白居易写"远芳侵古道,青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昌龄写"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都借芳草与杨柳抒发情感。

诗人在下片用了这两个意象来比兴,有感而发:"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新愁即是上片所说的"闲情"与"惆怅",在下片又一次出现。而"年年有"与上片的"还依旧"也是一个循环呼应,可见这闲愁引起的惆怅是如此地缱绻弥漫,挥之不去。


冯延巳的一首《鹊踏枝》,宛转依洄,末两句最为人津津乐道


最后两句,诗人将本词的意境推向巅峰。

当白天转向黄昏,当行人都已归去,远远的平林上升起了新月,诗人独自伫立在小桥上,久久不忍离去,任晚风盈袖,春凉侵人。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用"独立"和"风满袖"来表达诗人内心的说不尽孤独。此两句所烘托的意境,被后人津津乐道。


冯延巳的一首《鹊踏枝》,宛转依洄,末两句最为人津津乐道


冯延巳官拜南唐宰相,身处要位,但是当时朝堂上并不太平,南唐两次战争,都以失败告终,作为宰相的冯延巳也被贬谪到江西。南唐的风雨飘摇,当朝者不是没有感知,有了感知要如何呢?于是冯延巳说"不辞镜里朱颜瘦

",表明了其对心痛的一种承担。冯延巳的词中,有一种意境的美,也有一种哀伤格调,应该与他的身份及所处的环境相关。


冯延巳的一首《鹊踏枝》,宛转依洄,末两句最为人津津乐道


本首词更是用依回往复的叙述兼以借物比兴的手法,表达了难言的惆怅意境,使读者有了感应亦能产生无限联想。也许这就是好词之所以能成为好词的缘故吧。


后世的欧阳修与晏殊等人,分别继承了这种意境风格,又因不同的人格魅力发展出各自的鲜明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